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6篇
  免费   342篇
  国内免费   153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77篇
妇产科学   58篇
基础医学   212篇
口腔科学   47篇
临床医学   879篇
内科学   366篇
皮肤病学   65篇
神经病学   68篇
特种医学   164篇
外科学   236篇
综合类   1614篇
预防医学   749篇
眼科学   104篇
药学   723篇
  8篇
中国医学   505篇
肿瘤学   1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206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340篇
  2013年   296篇
  2012年   405篇
  2011年   464篇
  2010年   523篇
  2009年   390篇
  2008年   363篇
  2007年   324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行机械通气治疗患儿在撤机后序贯维持镇痛镇静药物对预防谵妄及撤药反应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将2019年12月至2021年9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机械通气支持≥5 d的61例患儿分为对照组(30例,撤机后无镇痛镇静药物维持)及观察组(31例,撤机后序贯镇痛镇静药物维持48 h),记录两组患儿撤机后24 h及72 h索菲亚撤药反应观察量表(Sophia Observation Withdrawal Symptoms Scale,SOS)评分、儿童谵妄量表(Paediatric Delirium Scale,PD)评分、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评分及谵妄发生例数、撤药反应发生例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撤机后24 h及72 h谵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撤机后24 h及72 h撤药反应发生率、SOS评分、PD评分、RA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撤机后序贯镇痛镇静可降低行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患儿撤机后72 h内撤药反应发生率,但不能有效降低患儿撤机后谵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 DFU)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究足溃疡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817例DFU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既往是否发生足溃疡,分为初发组(502例)和复发组(31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足溃疡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初发和复发性DFU患者以神经缺血性足溃疡为主,均好发于第一足趾和第五足趾。与初发DFU患者相比,Wagner 3级和创面位于胼胝的复发性DFU患者更多(P<0.05),但足坏疽(Wagner 4~5级)的患者更少(P<0.05)。复发性DFU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更低(P<0.05),血尿酸和血肌酐水平更高(P<0.05);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555,95%CI:1.097~2.072,P=0.013)、糖尿病病程≥10年(OR=2.369,95%CI:1.473~3.810,P<0.001)、既往截肢史(OR=4.518,95%CI:2.386~8.553,P<0.001)、足部骨质疏松(OR=1.711,95%CI:1.065~2.751,P=0.027)、创面位于胼胝(OR=1.786,95%CI:1.058~3.012,P=0.030)和冠心病(OR=0.668,95%CI:0.453~0.987,P=0.043)与足溃疡复发相关。  结论  男性、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既往截肢史、足部骨质疏松和创面位于胼胝是DFU患者足溃疡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DFU患者即使足溃疡愈合,也应加强足部护理,降低足溃疡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踝臂指数(ABI)构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围术期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便利抽样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科80例下肢ASO患者,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40例,依据ABI量化分析结果构建并落实预见性分层次护理方案。结果 两组组内术后不同时点AB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ABI(第12周)、无痛行走距离(第12周)、最大行走距离(第4周、第12周)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 ASO围术期规范采集ABI能够客观、有效反映术后患肢循环改善程度。基于ABI量化分析构建适合个体的围术期护理方案,有利于预防术后患肢高灌注损伤,改善远期患肢步行距离,提高整体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靶向沉默髓鞘转录因子1(MyT1)对人脑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和黏附的影响和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设计特异性靶向沉默MyT1基因的shRNA,包装慢病毒后感染人脑胶质瘤U-118MG和U-87MG细胞,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细胞中MyT1的表达水平,BrdU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细胞黏附实验分别检测两种细胞的迁移、侵袭和黏附能力的变化,qPCR检测细胞黏附和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HEK293T细胞中包装了特异性靶向MyT1基因的shRNA慢病毒,并成功感染了U-118MG和U-87MG细胞;两种细胞中My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均P<0.05),细胞的迁移、侵袭和黏附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均P<0.05),细胞黏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升(均P<0.05)。结论 靶向沉默MyT1基因对人脑胶质瘤U-118MG和U-87MG细胞的迁移、侵袭和黏附能力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黏附和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MyT1基因的表达,可能是脑胶质瘤诊疗的一个潜在靶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主客观评价结合分析挥发性成分变化,筛选美洲大蠊去腥矫臭的炮制方法,研究去腥矫臭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制备美洲大蠊生品、醋炙品、酒炙品与麸炒品,采用志愿者感官评价法结合电子鼻系统评价美洲大蠊生品与炮制品的腥臭气味差异,筛选较优炮制品种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关键性腥臭气味成分,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生品与炮制品挥发性成分差异,探究炮制去腥矫臭的作用机制。结果志愿者评分结果显示生品、醋炙品、酒炙品与麸炒品的平均评分分别为3.38、1.25、2.88与3.04。电子鼻结果显示,醋炙品、酒炙品、麸炒品与生品间的欧式距离分别为7.34、3.77、1.60,但醋炙品的散点分布方向与酒炙品、麸炒品方向相反,提示可能作用机制有异。整合分析主客观评价数据,确定醋炙为最优去腥矫臭炮制方法。ROAV法确认美洲大蠊关键性腥臭气味成分为3-甲基丁醛、己醛、壬醛、庚醛、癸醛、苯乙醛、(E,E)-2,4-壬二烯醛、2-戊基呋喃、(+)-柠檬烯、肉豆蔻醛。挥发性成分的PCA结果显示,4种炮制品可被明显区分开,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存在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生品与醋炙品中存在7个差异性成分,分别为己醛、棕榈酸、油酸、油酸乙酯、醋酸、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醋炙品含量较生品均有减少,其中关键性腥臭味成分己醛减少最为明显。结论醋炙为改善美洲大蠊腥臭气味的较优方法,其炮制机制是通过降低己醛等挥发性腥臭气味成分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椎管内麻醉后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评估肥胖相关指标预测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择期行椎管内麻醉手术肥胖患者228例,男115例,女113例,年龄18~70岁,BMI≥24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患者椎管内麻醉后仰卧位10 min内是否发生低血压分为两组:低血压组和非低血压组,低血压定义为MAP下降幅度超过基线值的20%。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患者椎管内麻醉后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肥胖相关测量指标对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预测效果及阈值。结果共有97例(42.5%)患者椎管内麻醉后发生低血压。其中血脂异常(OR=3.593,95%CI 1.974~6.541)和腹型肥胖(OR=1.980,95%CI 1.068~3.668)是肥胖患者椎管内麻醉后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肥胖相关测量指标中,腰围对肥胖患者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预测效果最优,男性患者阈值为87.5 cm,敏感性92.9%,特异性81.4%。女性患者阈值为83.5 cm,敏感性89.6%,特异性93.8%。结论术前重视肥胖患者的血脂及腰围可以有助于预测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联合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预测胎膜早破孕妇宫内感染中的价值,为胎膜早破孕妇宫内感染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胎膜早破孕妇156例进行研究(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足月分娩孕妇65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中早发胎膜早破66例(早发亚组),足月胎膜早破90例(足月亚组);发生宫内感染54例(感染亚组),宫内未感染102例(未感染亚组),比较各组受试者外周血CD64、IL-6、MMP-9水平,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三项指标在预测胎膜早破孕妇宫内感染中的价值。结果观察组产妇的CD64、IL-6及MMP-9水平分别为(5.91±1.11)MFI、(625.63±30.78)ng/L、(299.67±53.82)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3±1.02)MFI、(313.12±21.16)ng/L、(68.87±22.6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亚组产妇的外周血CD64、IL-6及MMP-9水平分别为(6.81±1.06)MFI、(657.52±30.67)ng/L,(382.67±89.71)ng/L,均明显高于足月亚组的(5.13±1.02)MFI、(603.31±29.28)ng/L、(287.57±61.5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亚组产妇的外周血CD64、IL-6及MMP-9水平分别为(7.91±1.23)MFI、(675.22±34.28)ng/L、(421.31±69.57)ng/L,均明显高于未感染亚组的(5.02±1.03)MFI、(589.17±33.48)ng/L、(291.55±67.6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D64、IL-6、MMP-9水平预测胎膜早破孕妇宫内感染的临界值分别为6.7 MFI、344.75 ng/L和346.20 ng/L,其AUC分别为0.887、0.796和0.830,且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为0.946,约登指数为0.906,阳性预测值95.10%,阴性预测值79.63%,准确率(89.74%)、敏感性(89.81%)、特异性(89.58%),均高于单项指标预测。结论外周血CD64联合IL-6、MMP-9水平联合检测在胎膜早破孕妇宫内感染的发生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有望成为胎膜早破及宫内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老年人首次癫痫发作后90 d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以期指导临床预后评估。 方法选取2010至2018年浙江医院收治的首次癫痫发作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93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常规脑电图特点、用药情况等。采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90 d内死亡风险有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首发癫痫持续状态、肺部疾病、脑电图改变是9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t=1.986,χ2=4.550、6.299、5.771;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后发现,仅年龄是老年人首次癫痫发作9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OR=1.089,95%CI=1.025-1.157,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提示,地西泮针的使用是老年人首次癫痫发作后90 d死亡的保护性因素(OR=0.189,95%CI=0.071-0.505;OR=0.255,95%CI=0.081-0.811;P<0.05)。 结论年龄是老年人首次癫痫发作后9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使用地西泮针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ncRNA MALAT1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qPCR检测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无视网膜病变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组血清中lncRNA MALAT1的表达水平以及葡萄糖培养对lncRNA MALAT1的表达水平的影响。qRT-PCR检测miR-124-3p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ting检测SOX7表达水平;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lncRNA MALAT1与miR-124-3p、miR-124-3p与SOX7的靶向作用关系; CCK-8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 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 体外成管实验检测hRMECs血管形成能力。

结果:lncRNA MALAT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患者无视网膜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1); 体外葡萄糖培养显著促进lncRNA MALAT1在hRMECs细胞的表达,并显著促进hRMECs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均P<0.05)。敲低lncRNA MALAT1显著抑制hRMECs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lncRNA MALAT1与miR-124-3p、miR-124-3p与SOX7之间存在靶向结合作用。过表达miR-124-3p显著抑制hRMECs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均P<0.05); 过表达lncRNA MALAT1+miR-124-3p,同时过表达miR-124-3p+SOX7,敲低lncRNA MALAT1+过表达SOX7均显著消除了过表达miR-124-3p对hRMECs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均P<0.05)。

结论:lncRNA MALAT1通过下调miR-124-3p对SOX7的负调控作用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lncRNA MALAT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异常上调可能是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潜在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