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腔内修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2年5月接受腔内治疗的58例TAAD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年龄54.3(41~79)岁。35例单纯接受腔内治疗,23例接受杂交手术: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15例,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旁路2例。结果总技术成功率为98.3%(57/58)。并发症包括内漏14例,脑卒中5例,支架源性新破口1例,血管旁路术后吻合口假性动脉瘤2例。术后30天内死亡7例。随访(35.5±5.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其余患者均健康生存。结论 TAAD腔内治疗后并发症较累及降主动脉疾病的腔内修复术更为常见,脑卒中是重要的致死性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96年2月至2006年1月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DVI)患者施行了改良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181例,并有130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取得良好疗效.本文总结该术式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鼠原性内皮抑素(Es)联合小剂量阿霉素治疗裸鼠乳腺癌的疗效。方法: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DFG—ESDNA,建立乳腺癌裸鼠模型,将肿瘤生长均匀的裸鼠分成对照组、ES组、小剂量阿霉素组、ES与小剂量阿霉素联合治疗组。分别于肿瘤对侧背部皮下注射1X10^6(0.1mL)转染ES的人成纤维细胞,尾静脉注射阿霉素1mg/kg。每周测量1次肿瘤大小,根据V=0.52×L2XW计算体积。结果:ES与小剂量阿霉素联合治疗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ES可以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裸鼠乳腺癌的生长,与小剂量阿霉素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强其抗乳腺癌生长的疗效,为今后探索乳腺癌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疾病的生物学治 疗是目前医学研究重点之一。有关甲状腺外科疾病 的生物治疗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结果。本文对近年来 本领域生物治疗研究的一些热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Grave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内gp130 mRNA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细胞原位杂交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检测分析Graves患者病程不同时期与正常对照组PBMCs内gp130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gp130 mRNA原位杂交棕黄色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膜附近,胞浆着色较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仅有少量的gp130 mRNA表达(16.02±4.77),Graves患者gp130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高,其中初发期组患者表达量最高(28.51±6.63),经治疗至维持期gp130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22.25±2.92),但仍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5);停药组患者gp130 mRNA表达量(17.98±8.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明显低于初发组患者。结论Grave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gp130 mRNA表达被激活,初发期组患者PBMCs中gp130 mRNA表达程度最高,随甲亢治疗好转逐渐恢复至正常。  相似文献   
6.
超选择性供瘤血管栓塞后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在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的作用及颈动脉体瘤合适的治疗方式.方法 33例直径>3 cm的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然后行超选择性供瘤血管动脉栓塞后再行手术切除.其中10例10侧于栓塞后第4天行手术治疗,23例24侧于术后第1天行手术切除.术中5例行颈动脉重建术,其中1例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吻合,3例用大隐静脉移植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吻合,术中常规行动脉转流术.另1例行颈内动脉修补术,未行动脉转流.结果 全部瘤体均一期切除.1例剥离瘤体时颈内动脉撕裂行修补术,术后当天发生2次对侧肢体偏瘫,第2天肢体活动恢复正常,但讲话不清,舌头偏瘫.MRI检查提示脑栓塞.3个月后恢复.其余病例术后无脑缺血及不可逆的颅神经损伤.结论 术前超选择性供瘤动脉栓塞后手术切除是治疗颈动脉体瘤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减少颅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脉管性疾病(脉管肿瘤与脉管畸形)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式。【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9月期间的592例脉管肿瘤及脉管畸形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脉管肿瘤187例(31.6%),脉管畸形405例(68.4%)。脉管肿瘤及脉管畸形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分别为头颈部(41.2%)及下肢(37.0%);前者出现临床不适症状的比例(8.6%)低于后者(30.9%);前者病灶累及肌肉或骨关节的比例(12.3%)低于后者(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两组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不尽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 脉管肿瘤与脉管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各异,应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假性动脉瘤患者86例,其中12例采用覆膜支架腔内治疗。发病部位在胸主动脉4例,腹主动脉3例(1例肾上型,2例肾下型),颈总动脉3例,颈内动脉1例,右锁骨下动脉1例。术后对1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并随访5~43个月。结果支架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所有12例假性动脉瘤植入覆膜支架后被立即隔绝,无内漏,载瘤动脉远端血流通畅。除1例失访外,其余11例平均随访23.5个月。1例合并白塞病患者术后4个月因腹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其余10例随访结果良好,支架无狭窄、无移位、无内漏等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覆膜支架治疗假性动脉瘤近期疗效良好,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潘凌霄  叶财盛  郑文博 《广东医学》2012,33(10):1495-1497
脉管性疾病是所有血管或淋巴管异常的总称,为临床常见病之一,涉及多个临床学科.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该疾病临床表现各异:轻者可表现为孤立性病灶,不影响健康,甚至不治而愈;重者可表现为多发弥漫性病灶,合并严重并发症(包括致残).同时,该病的复杂性给临床医生在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时带来不少困难.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脉管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在疾病分类以及治疗方面达成了部分共识.本文就该疾病的国际新分类标准、临床特点以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处理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处理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收治的42例腹主动脉瘤破裂的临床资料。85.7%的患者术前行影像学检查确诊。3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5例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植入术,术中80%采用肾动脉下腹主动脉阻断, 14.3%采用膈下腹主动脉阻断,5.7%采用Foley尿管球囊阻断(2例);1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率45.24%。单因素统计分析表明在围手术期死亡者年龄(72.1±1.0)岁、合并疾病13例和术前收缩压(82±53)mm Hg;存活者年龄(61.5±17.0)岁、合并症7例、术前收缩压(82±28)mm Hg,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术前Hb、肌酐、瘤体直径和手术失血量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术是治疗破裂腹主动脉瘤的惟一有效方法,高龄、合并其他疾病和休克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