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出血症状严重时常因内脏、颅内出血危及生命,需紧急治疗。我院自1997~2004年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抢救治疗20例重症ITP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飞行员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放飞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临床资料 例1,男性,26岁,初教-6飞行员,飞行时间900 h.患者于2007年11月在疗养院体检时发现血小板为62×109/L.同年12月分别在解放军第四○一医院、二一一医院就诊,经血象、骨髓象检查后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10 g/d、甲基强的松龙80 mg/d;2 d后复查血象,血小板为33×109/L.2008年1月收住我院血液科.  相似文献   
3.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年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选方法,但在中国多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的供者,单倍体相合或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报道少见。 目的:观察不同干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方法:10例(3~52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相合(2例),单倍体相合(5例),非血缘(3例)的外周血和/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5例患者同时联合了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抗人胸腺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马利兰和CD25单克隆抗体;同基因的例5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抗人胸腺球蛋白+甲基泼尼龙。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的量为(0.27~1.85)×106/kg。接受和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患者回输的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分别为(7.4~17.38)×108/kg和(6.09~13.68)×108/kg。 结果与结论:除1例单倍体相合患者移植未成功,+36 d死于并发症外,余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 L-1,血小板计数≥20×109 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 d和13 d;其中造血功能恢复快慢的趋势是同基因移植>外周血或/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单纯外周血或/和骨髓干细胞移植,而亲缘HLA全相合的52岁患者造血恢复最慢。非血缘移植例1、6患者发生了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例2和例10患者发生了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后出现了局限性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余下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除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的例3患者移植后出现严重感染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再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和出血。结果提示造血干细胞是安全,高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联合应用间充质造血干细胞者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及幼年粒单核细胞型白血病(JMML)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对3例CMML及2例JMML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在5例患者中均成功植入,除1例JMML死于移植后并发症外,余4例至今无病生存.移植前疾病负荷、染色体核型及Ⅱ-Ⅳ度aGVHD的发生均对CMML的复发率或无病生存率有相关的影响;低剂量预处理方案优于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而HLA的相合度及干细胞的来源均不影响总的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在JMML患者中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移植失败率明显高于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脾脏的大小及是否行脾切除或者脾区照射对移植结果无影响,而移植年龄、GVHD的发生及HbF的水平对移植复发率均有重要意义.结论:异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是治疗CMML及JMML的有效方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观察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来源的外泌体(DC—derivedexosome,DCex)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超速离心法从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中获取DCex,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DCex形态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和鉴定其细胞来源。取第3代MSC,设3组培养诱导体系:①对照组:d—MEM基础培养液组;②实验组:d—MEM基础培养液+DCex(10μg/m1)组;③α-MEM基础培养液+标准诱导剂组。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各组成骨分化转录因子Runx2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另外,荧光染料DiI标记DCex,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Cex进入MSC的过程。结果显示,在电子显微镜下DCex呈典型的圆形或椭圆形膜层结构,直径为40—100nm,并表达DC细胞的标志物CD83,CD86,CD80和HLA—DR。在DCex处理MSC后6h时,可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进入到MSC胞质内的DCex,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细胞荧光强度增加。按组培养第7天,DCex实验组Runx2表达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MSC培养第14天,DCex组ALP含量OD值与对应蛋白比为2.22±0.27,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1.20±0.21)(P〈0.01),但低于标准诱导组(3.22±0.24)(P〈0.05)。结论:DCex可以促进MSC向成骨细胞分化,其且体机制仍需讲一步研穷证实.  相似文献   
6.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尤其是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约半数患者对激素等一线治疗耐药.重度aGVHD患者病死率较高,成为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总体疗效的重要因素.间充质干细胞( MSC)为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是一类多能干细胞.近年来的研究显示[1],MSC具有促进造血和减轻GVHD作用.我院2008年1月以来应用体外扩增的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 hUC-MSC)治疗9例单倍型相合HSCT后激素耐药aGVHD患者,获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单倍体骨髓移植术后并发Ⅲ~Ⅳ级出血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例出血性膀胱炎患者应用GM-CSF进行膀胱灌注300μg/d,连用5天。结果:7例患者中有6例完全缓解,1例无效,获得完全缓解的中位时间为11.3d(范围5~16d)。结论:膀胱灌注GM-CSF治疗骨髓移植术后出血性膀胱炎有效,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分类、治疗及转归情况。方法 17例患者行淋巴结活检、血常规、骨髓检查,分析其骨髓侵犯发生率、病理组织类型、临床分期等,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结果 骨髓侵犯发生率19%,年龄35岁以下、病理类型T细胞型、临床分期晚期居多,化疗治疗其缓解期较短,自体移植复发率高,异基因骨髓移植无病生存时间长。结论 异基因骨髓移植是治疗本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10.
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白血病患者造血重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研究未去除T细胞的单倍体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的特点 ,对 15例HLA 2 - 3个位点不匹配骨髓移植亲属供者使用G CSF 3- 4 μg/ (kg·d) ,连续 7天后采髓。预处理方案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联合环磷酰胺和全身照射。应用环孢菌素A和氨甲喋呤、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霉酚酸酯 (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观察血像、骨髓像、行染色体分析及HLA位点鉴定。移植后分别于 3,6和 12个月及 2年追踪鉴定植入状态。结果发现 ,15例患者全部移植物植入 ,移植后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和血小板 >2 0× 10 9/L的时间分别为 18(13- 2 3)天及 2 2 (16- 32 )天。骨髓像显示各系造血均恢复。 7例应用染色体检查 ,8例应用HLA位点 ,4例应用血型 ,1例应用DNA指纹检测 ,植入鉴定结果除 1例复发患者于移植后 2个月骨髓复发植入鉴定为供、受者嵌合外 ,其他患者均呈持续全部稳定植入。移植后发生I度急性GVHD 8例 ,II-IV度GVHD 5例 ,可评价的慢性GVHD共 8例。结论 :供者应用G CSF后采髓 ,加大预处理剂量 ,联合应用作用机理不同的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HLA单倍体的骨髓移植 ,可跨越人类HLA多样性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