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观察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来源的外泌体(DC—derivedexosome,DCex)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超速离心法从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中获取DCex,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DCex形态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和鉴定其细胞来源。取第3代MSC,设3组培养诱导体系:①对照组:d—MEM基础培养液组;②实验组:d—MEM基础培养液+DCex(10μg/m1)组;③α-MEM基础培养液+标准诱导剂组。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各组成骨分化转录因子Runx2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另外,荧光染料DiI标记DCex,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Cex进入MSC的过程。结果显示,在电子显微镜下DCex呈典型的圆形或椭圆形膜层结构,直径为40—100nm,并表达DC细胞的标志物CD83,CD86,CD80和HLA—DR。在DCex处理MSC后6h时,可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进入到MSC胞质内的DCex,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细胞荧光强度增加。按组培养第7天,DCex实验组Runx2表达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MSC培养第14天,DCex组ALP含量OD值与对应蛋白比为2.22±0.27,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1.20±0.21)(P〈0.01),但低于标准诱导组(3.22±0.24)(P〈0.05)。结论:DCex可以促进MSC向成骨细胞分化,其且体机制仍需讲一步研穷证实.  相似文献   
2.
作为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医疗实践者,认识到个体健康背后的多重因素是很重要的。康复保健系统应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化,从机械化的生物力学模型逐步过渡到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型,通过以人为中心的全面指导来有效提高干预效果。临床实践人员不应一味充当“纠正者”,而应充当“引领者”,引导人们独立走上正确的健康道路。专业人员对患者的态度和信念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人们会尤为记住消极抑制类信息而产生回避行为与恐慌信念。因此应营造一个积极自主的医疗健康环境,在保持充分知情同意的同时减少沟通言语中的反安慰剂效应。本研究从多个角度概述了现今健康保健领域中思维方式转化的重要性,强调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与“以人为中心”的正确理解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旨在为今后体育保健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新的发展思路,让更多的人建立对积极生活方式的信心并促进其自我管理,避免医疗成本的浪费,从而持续发展健康中国的整体性目标。  相似文献   
3.
β-catenin是存在于细胞膜表面和细胞质的一种多功能蛋白.在乳腺发育和肿瘤发生过程中,β-catenin通过细胞粘附、信号转导和对细胞内特定基因的表达调控来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β-catenin在乳腺发育的多个阶段对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起关键调控作用;而β-catenin信号的异常活化、聚集,将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及生物学行为异常,诱导肿瘤发生.本文就β-catenin的相关信号通路及其在乳腺发育和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探讨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精神症状改善的影响,以有效改善其精神症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佳星  李勇  王姿 《肿瘤学杂志》2021,27(11):952-955
摘 要:[目的] 选取E2F1基因中rs3213172、rs3213173和rs3213176三个多态性位点,研究其与宫颈癌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6—2019年贵州省人民医院肿瘤科确诊为宫颈癌的149例患者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同院参加正常体检的健康女性206人为对照组。采用通用探针法对E2F1基因中的多态位点rs3213172、rs3213173和rs3213176进行基因分型,研究这些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及构建的单倍型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中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 E2F1基因中的多态性位点rs3213172 CT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OR=1.57,95%CI:1.00~2.48);多态位点rs3213173和rs321317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倍型分型结果显示,rs3213172-rs3213173-rs3213176的单倍型C-T-G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0.66,95%CI:0.47~0.93);单倍型T-T-G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的风险因素(OR=2.49,95%CI:1.35~4.59)。[结论] E2F1基因中的多态位点rs3213172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6.
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是一种与银屑病相关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主要表现为外周关节炎、附着点炎、指(趾)炎和脊柱关节炎,其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具有较高的异质性,表现形式多样、复杂,且有一定的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早期诊断和干预其病程可显著改善PsA临床前阶段的临床指标和影像学结果,因此,早期识别、治疗PsA对于改善患者长期预后非常重要。本文将就PsA的发病风险因素、早期预防策略及单纯皮肤受累的银屑病(cutaneous psoriasis,PsC)向PsA转变的分子细胞学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治疗及预后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是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常发生于四肢软组织,其治疗趋势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及治疗方式均与其预后相关.近年来涌现了大量有关MFH治疗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为MFH的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探究不同产地甘松化学成分差异,评价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甘松药材的质量。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甘肃、青海、四川16批次甘松的指纹图谱,并对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模式识别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16批次甘松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到60个共有峰,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出绿原酸、丁香酸、蒙花苷、甘松新酮、马兜铃酮5个色谱峰,指纹图谱相似度范围为0.943~0.999。16批次甘松样品中绿原酸、丁香酸、蒙花苷、甘松新酮、马兜铃酮含量测定变化范围分别为1.046 5~4.975 3、0.028 4~0.108 7、0.016 7~0.157 4、7.442 1~37.869 1、0.673 7~4.306 5 mg/g,5种成分在不同产地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HCA将16批次甘松分为3类;PCA得不同批次甘松质量差异较大;经OPLS-DA筛选出了绿原酸、丁香酸、甘松新酮、马兜铃酮等31个差异成分。指纹图谱综合评价结果表明S4、S7、S10甘松样本质量较好。结论 确定了绿原酸、丁香酸、甘松新酮、马兜铃酮4种指标成分作为评价甘松质量差异的潜在标志性成分,建立的甘松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可为甘松药材的质量控制、综合评价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清肝解郁类中药配伍治疗黄褐斑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且留存有完整医疗数据的456例黄褐斑患者的治疗情况作为研究的基础资料,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8例,所有患者病情均有夏重冬轻特点;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清肝解郁类中药配伍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经过治疗后有5例患者的色斑面积减小低于30%,整体有效率为97.8%;对照组经过治疗后有18例患者的色斑面积减小低于30%,整体有效率为9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出现1例月经不调现象,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观察组未出现用药不良反应,即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黄褐斑的常规西药治疗中引入清肝解郁类中药配伍干预方案,能够提高治疗有效性且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LHRH-PE40是通过融合蛋白技术产生的,由绿脓杆菌外毒素A(PE40)基因和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基因重组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的一种嵌合蛋白.大量实验表明,某些肿瘤细胞表面过多表达LHRH受体,而相应的正常组织和细胞表面几乎测不到该受体.借助这个特点,将嵌合蛋白内的PE40由LHRH靶向地与LHRH受体结合后,通过内吞作用导入细胞, 从而达到用绿脓杆菌外毒素A在细胞内杀灭LHRH受体阳性表达的肿瘤细胞的作用,同时对正常细胞较少或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