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主因"发作性头痛16 d,突发左肢无力5 d,右肢无力2 d"于2014年4月30日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于16 d前(2014年4月14日)妊娠晚期睡梦中突发剧烈头痛,为头顶部、双颞部搏动性疼痛,难以忍受,无法再次入睡,随后下床活动,约0.5 h完全缓解。头痛发作过程中不伴有恶心、呕吐,无黑矇、视物成双,无抽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术中超声监测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手术再通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动脉闭塞性病变,并接受CEA治疗的患者共107例。根据术中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流再通组86例和未通组2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记录术中颈动脉血管异常、血管残余狭窄率、再通患者病变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结果 (1)颈动脉再通患者术中与术前患侧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分别为(82±32)和(60±17)cm/s,平均流速(MV)分别为(50±19)和(42±13)cm/s,血管搏动指数(PI)分别为0.97±0.25和0.67±0.14,术中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未通患者术中与术前MCA的PSV分别为(46±20)和(63±21)cm/s,EDV分别为(24±13)和(34±12)cm/s,MV分别为(32±16)和(44±15)cm/s,术中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PI术中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0±0.18和0.67±0.15,P=0.317)。(2)再通组病变血管内径术中较术前明显增宽[(3.4±0.9)和(0.6±0.4)mm,P=0.000]。术中超声检查发现再通者86例中血管结构轻度异常13例,未再通者均为血管结构显著异常。结论术中颈动脉超声结合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可有效判断颈动脉血管结构及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改善程度,及时指导术中二次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颞窗穿透不良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经眼窗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方法经眼窗监测CEA手术患者8例。采用TCD评价术前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并经DSA证实。于术中进行脑血流监测,记录麻醉后、颈动脉夹闭前后、转流管放置及颈动脉开放前后,不同时间点患侧眼动脉(OA)和(或)颈内动脉虹吸部(CS)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血管搏动指数(PI)等参数。结果①手术监测成功7例。8例患者中有4例因交通动脉代偿不良,使用转流管。术中采用双深度监测OA及CS者3例,单独监测CS者2例(1例未成功),单独监测OA者3例。②夹闭颈动脉后与夹闭前比较,OA的PSV、MV、EDV及PI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血流开放后,OA的PI明显升高(P〈0.05);夹闭颈动脉后较夹闭前CS的PSV显著下降(P〈0.05),但开放后血流与夹闭前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8例患者中,有1例术后1周发生脑梗死,7例预后良好。结论经眼窗监测CEA术中脑血流改变,可有效解决颞窗穿透不良的难题。采用双深度间断监测患侧OA和CS血流参数是较理想的方式。对前交通动脉和(或)后交通动脉代偿不完全患者,建议使用转流管,可预防术中脑缺血,降低术后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未置入支架侧椎动脉起始段病变程度对支架置入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再狭窄的关系. 方法 纳入155例经DSA证实的一侧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70%~99%)并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根据未置入支架侧椎动脉起始段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组(71例)、重度狭窄组(29例)和闭塞组(55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颈动脉多发性大动脉炎(TA)病变活动期的评估价值。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临床诊断为颈动脉TA的患者37例,将患者分为临床活动期17例与非活动期20例。2组均采用二维灰阶超声与超声造影联合检查,比较TA患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并分析超声造影各相关参数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 结果37例患者共计62支颈动脉出现TA病变,其中活动期组28支,非活动期组34支。活动期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Z=-2.12,P=0.03;t=2.54,P=0.02)。2组患者颈动脉病变管壁厚度及狭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0,P=0.55;χ2=0.63,P=0.43)。超声造影示活动期动脉血管壁内新生血管明显多于非活动期颈动脉病变组(χ2=10.42,P<0.01),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相比,增强曲线斜率(Z=1.75,P<0.01)、达峰时间(t=-4.24,P<0.01)、峰值增强强度(Z=1.62,P=0.03)、曲线下面积(Z=2.01,P<0.01)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CRP与增强曲线斜率(r=0.51,P<0.01)、峰值增强强度(r=0.49,P<0.01)及曲线下面积(r=0.49,P<0.01)均呈正相关关系,但是CRP与达峰时间之间呈负相关性(r=-0.63,P<0.01);ESR与增强曲线斜率(r=0.51,P<0.01)、峰值增强强度(r=0.47,P<0.01)及曲线下面积(r=0.55,P<0.01)存在正相关性,而ESR与达峰时间(r=-0.72,P<0.01)存在负相关性。 结论新生血管可以有效反映TA活动性,且管壁增强强度与炎性因子水平明显相关。应用颈动脉超声造影动态观察TA患者病变活动情况,可为临床医师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术前二维超声基本形态及内部回声特征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斑块大体标本高倍相机影像结构的一致性,以二维超声方法评估斑块易损性的特征。 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因颈动脉狭窄70%~99%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术前颈动脉超声纵、横切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清晰的患者160例,根据二维超声斑块形态特征分为规则型(32例)与不规则型(128例),其中溃疡型斑块91例,与CEA术后即刻斑块的外观形态结构进行比较;根据二维超声回声特征分为均质等回声斑块组(64例)、低至无回声斑块组(44例)、不均质强回声斑块组(52例),分别与CEA术后即刻斑块的纵断解剖切面高倍相机成像显示内部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将超声回声均质的斑块(108例)按CEA术后斑块内部结构特征进行分类为均质性非粥样物质(64例)、粥样物质(10例)、新鲜出血(10例)及陈旧性出血坏死(5例),测量不同性质斑块在二维超声图像上的平均灰阶中值(GSM)并进行比较。 结果1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超声显示斑块形态与术中标本检查结果:(1)二维超声显示斑块形态与大体标本斑块形态特征的准确率93.1%(149/160),对不规则斑块诊断的敏感度为95.3%,特异度83.9%;对溃疡性斑块诊断的敏感度84.8%,特异度88.5%,两种类型斑块的总准确率86.2%(138/160)。(2)二维超声回声特征为均质等回声斑块64例,标本内解剖结构显示为结构均匀一致非粥样物质者占95.3%(61/64);低至无回声斑块44例,标本内结构显示为粥样物质和斑块内新鲜出血占86.3%(38/44)。术中标本显示为非粥样物质成分的斑块GSM值平均为55±19,显著高于粥样物质斑块39±11(P<0.001)和新鲜出血性斑块29±10(P<0.001),而新鲜出血性斑块平均GSM值低于粥样物质性斑块。(3)不均质强回声斑块52例,二维超声特点为基底部钙化的斑块17例,CEA术中标本为斑块基底部钙化伴内部粥样物质8例,伴陈旧性出血坏死9例;中低回声混杂微小钙化(强回声)特征斑块29例,术中斑块大体标本均呈陈旧性出血与坏死组织相间。 结论二维超声对不规则型与溃疡型斑块的检出准确率高,回声特征的观察与斑块结构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GSM值的测量能弥补超声医师在二维超声影像上对低灰阶图像识别的困难,可在超声检测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分析椎动脉起始段狭窄(VAOS)患者支架治疗前后以及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探讨ISR的发生特点。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VAOS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420例。采用CDUS对患者进行随访检查(大致于术后1周内、3、6、12及24个月)并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支架术前、术后及ISR发生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术后2年内不同随访时间段的ISR发生率。 结果CDUS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支架置入术患者椎动脉起始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os)由术前(307±103) cm/s降低为术后1周内的(109±31) cm/s(P<0.01),舒张末期流速(EDVos)由术前(97±44)cm/s降低为术后1周内的(31±8)cm/s(P<0.01)。本研究中,共330例患者进行了中位时间为12(4,15)个月的随访,共有120例(120/330,36.4%)发生ISR,其中102例(102/120,85.0%)发生于支架术后1年内。发生ISR时,椎动脉的内径由术后1周内的(2.9±0.5)mm减小为(1.6±0.6)mm(P<0.01),PSVos由(110±26)cm/s升高为(224±79)cm/s(P<0.01),EDVos由(31±8)cm/s升高为(68±29)cm/s(P<0.01),其远端椎间隙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is)较术后1周内相对减低[(65±22)cm/s vs (70±19)cm/s,t=2.7,P<0.01]。 结论VAOS支架置入术后ISR发生率较高,且术后1年内是ISR的高发时期。CDUS作为一种简便且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有效评价支架置入术前、术后及ISR发生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并广泛应用于VAOS支架置入术的治疗评估和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残余狭窄、支架类型、降脂类药物等因素对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VAOS)后再狭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2011年9月,因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177例(192枚支架),15例为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置入支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年患侧椎动脉的管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判断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分析椎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①术后1周残余狭窄的检出率为22.4%(43/192)。术后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为42.7%(82/192)。②术后残余狭窄者再狭窄发生率为76.7%(33/43),明显高于无残余狭窄患者的32.9%(49/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裸支架(30.3%比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③服用降脂类药物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者(46.7%比65.2%,P=0.047),其中高脂血症患者术后服用他汀类降脂药者VAOS的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者(41.7%比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 VAOS后1年的再狭窄率较高,术后残余狭窄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涂层支架及术后规律性降脂类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心肌纵向收缩力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HFpEF患者29例(HFpEF组),以及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受试者53例(对照组)。应用上臂袖带波技术获取两组动脉波速指数(AVI);超声心动图获取两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晚期血流速度峰值(E、A)、E与二尖瓣环侧壁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的比值(E/e’)、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和整体环向应变(GCS),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AVI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HFpEF的危险因素。结果 HFpEF组AVI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FpEF组IVSD、LVPWD、E/e’均增大,E/A、E、e’及GLS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VI与GCS呈负相关(r=-0.241,P<0.05),与E/e’呈正相关(r=0.288,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