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丁苯酞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认知障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选取OSAHS合并认知障碍患者1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83例和对照组83例,治疗组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联合丁苯酞治疗,对照组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各临床及血清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各指标的差值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及丁苯酞联合治疗较无创正压通气单独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OSAHS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认知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2.
3.
611例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PCR-RFLP分析了611名上海地区汉族人的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型,并测量其骨密度(BMD),统计分析发现男女性VDR基因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Bb基因型在男性中的分布频率(26.9%)高于女性(12.7%,P<0.01)。不同基因型的人群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3(IL-13)的影响。方法:将39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组(B组),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对肺间质纤维化两组及健康对照组(C组)血清TGF-β、IL-13进行测定。结果:A、B两组血清TGF-β及IL-13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P<0.05,P<0.05)。治疗后B组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血清TGF-β、IL-13水平均低于A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TGF-β、IL-13水平与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无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细胞因子的紊乱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有密切关系,红霉素可影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炎症反应,改善缺氧。  相似文献   
5.
结合国内外有关骨密度测定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本院的一些研究资料,重点对骨密度报告中的T值和Z值,在不同年龄层次中有不同的适用范围;T值结合Z值能更好地反映骨折风险,Z值小于-2时,应是警戒信号;骨密度测定中的正常人参考数据库问题,使用不同种族年轻人的标准参考数据库,对同一病人会产生不同的T值;Ward, s三角区不能作为诊断部位;骨密度的质控问题等临床诊断中骨密度测定的若干问题进行综述,并对这些观点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血清转化生长因β(TGF-β)、白介素13(IL-13)的影响。方法:将39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组(B组),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对肺间质纤维化两组及健康对照组(C组)血清TGF-β、IL-13进行测定。结果:A、B两组血清TGF-β及IL-13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P <0.05, P<0.05)。治疗后B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血清TGF-β、IL-13水平均低于A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TGF-β、IL-13水平与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 )无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细胞因子的紊乱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有密切关系,红霉素可影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炎症反应,改善缺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及与骨密度下降的关系。方法 113例65岁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折组)纳入本研究,男性67例,女性46例;同期非髋部骨折老年患者1 321例作为对照组,男性654例,女性667例。所有患者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全身身体组成成分(骨量、肌肉含量,脂肪含量)。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标准:骨骼肌重量指数(SMI)(肢体骨骼肌重量/身高平方,kg/m2)低于同人种健康成年人1个标准差为1级肌肉减少症(class 1),低于2个标准差为2级肌肉减少症(class 2)。根据以上标准将受试者分为肌量正常组:男性SMI7.01 kg/m2,女性SMI5.42 kg/m2;class 1组:男性SMI 6.09~7.01 kg/m2,女性SMI 4.80~5.42 kg/m2;class2组:男性SMI≤6.08 kg/m2,女性SMI≤4.79 kg/m2。分析不同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检出率。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同性别类似年龄人群:骨折组男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62.6%)与对照组男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1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折组女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13.0%)与非骨折组女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中肌量正常者24例(52.1%),Class 1级者16例(34.7%),Class 2级者6例(13.0%);骨骼肌重量指数与股骨颈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呈正相关。老年男性髋部骨折患者中肌量正常者9例(13.4%),Class 1级者16例(23.8%),Class 2级者42例(62.6%),骨骼肌重量指数与BMI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同龄非骨折者,男性肌少症检出率高于女性。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的骨骼肌重量指数与股骨颈和全身骨密度呈正相关,老年男性髋部骨折患者骨骼肌重量指数则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应关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体内的体脂含量(fat mass)和非脂质含量(lean mass)对正常女性骨密度的影响程度.方法 414例绝经前和1020例绝经后妇女参加本研究,采用美国Hologic Delphi A 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左股骨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以及fat mass和lean mass.结果 ①各部位脂肪含量和肌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②在青年女性和绝经前妇女中,Lean mass是决定腰椎、股骨近端各部位和全身骨密度的主要因素;③在绝经后妇女中,fat mass起主要作用.结论 Fat mass和lean mass对骨密度起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海地区人群维生素D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居住在上海地区人群的维生素D状态,探索和建立维生素D"正常"与"适宜"状态测定参考值,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用自动电子发光免疫法对在上海地区居住超过5年的2607名健康成人进行血清25羟化维生素D(250HD)和甲状旁腺素(17TH)检测。选择250HD≤12、≤15、≤20和≤30 ng/mL等不同测定值计算低维生素D状态。结果 2607名受试者年龄20~102岁,平均年龄(60.4±20.9)岁,其中男性1150名(44.42%),女性1449名(55.58%),血清250HD平均值为(17.96±6.43)ng/mL,PTH为(2.14±17.10)pg/mL,呈近似正态分布。应用血清250HD4个测定值评估低维生素D状态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发生率分别为20.85%、32.45%、66.12%和97.36%,15 ng/mL测定值组有明显的增龄性低维生素D状态。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和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测定的血清250HD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上海地区人群总体健康水平,维生素D"适宜"状态测定值宜采用20~30 ng/mL,低维生素D状态测定值宜采用15 ng/mL,低维生素D状态的流行率为32.45%。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不同骨密度诊断标准计算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骨峰值骨密度 (BMD)减 2.0个或 2.5标准差 ( 简称 2.0 s或 2.5 s) 计算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为建立中国一般人群骨质疏松症 ( OP) 骨密度诊断标准提供参考数据 . 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五大行政区 6 381例 20岁以上男女人群进行骨密度测量 . 结果我国部分地区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 ( 按累计丢失率最高部位计算 ) 为 32.3% (2.0 s)和 14.9% (2.5 s), 二种骨密度诊断标准计算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相差值为 17.4% , 相差 2.2倍 ; 其中男性 26.4% (2.0 s)和 10.6% (2.5 s), 差值为 15.8% , 相差 2.5倍 ; ,女性 37.2% (2.0 s)和 18.5% (2.5 s), 差值为 18.7% ,相差 2.0倍 ; 差值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 , 城乡之间 OP患病率亦存在类似结果 , 差值范围为 0.5% ~ 32.3% (1.3~ 11倍 )之间 . 结论在流行病学人群调查筛选病例 , 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和对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实验时可参考以 BMD峰值减低 2.0 s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 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病人及确定骨质疏松性骨折 BMD阈值或进行国际骨质疏松症多中心比较时可参考以 BMD峰值减低 2.5 s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