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缝隙连接蛋白43对维持心肌细胞的连接通讯功能、电信号传导和正常的节律性收缩起重要作用,其表达和分布的异常是多种室性心律失常的解剖学基础,建立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及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6-01/2007-01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导管室完成。①材料:选取8~12月龄小型猪22头,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0~30 k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细胞移植组12头、模型对照组10头.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际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猪双侧股骨骨髓20 mL,percoll法 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生长达75%融合时用胰酶消化传代。将传至第2代细胞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的5-氮胞苷进行诱导,用胶体金标记12 h后继续培养20 d用于移植:两组小型猪均采用球囊堵闭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电图监测示相关至少2个导联ST段抬高大于0.2 mV、术后血肌钙蛋白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超过正常的两倍为建模成功标准:细胞移植组于造模成功后经OTW球囊于第一对角支远端1 cm处再次阻断血流,注入经胶体金标记的10×10~7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③实验评估:于细胞移植后2 h及4周行电生理程序刺激.观察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情况。末次电生理检查后、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计算其积分吸光度值。结果:①模型建立指标检测:与术前比较.造模后所有小型猪血肌钙蛋白含量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均增高,峰值浓度分别为(21.3±3.6)μg/L和(178.3×41.4)IU/L,术中心电图ST段平均抬高(10.67±1.43)mm.证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成功建立。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情况:与模型对照组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的动物数量比较,术后2 h细胞移植组无明显变化(X~2=0.201,P=0.650),术后4周细胞移植组明显降低(X~2=4.455.P=0.035)。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梗死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术后4周移植到梗死心肌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宿主心肌生长为一体,移植部位颜色变黑,苏木精-伊红染色示移植细胞的胞浆呈紫红色。细胞移植组心肌梗死区缝隙连接蛋白43积分吸光度值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t=16,82.P=0.00),细胞移植组中未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小型猪的梗死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明显高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小型猪(t=5.06,P=0.00)。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急性心肌梗死猪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其表达程度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调节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实验拟通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体外细胞培养,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单个核细胞表面CD147与心肌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6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临床实验中心完成。实验材料:SD大鼠及SD仔鼠(出生1~3d)购自河北医科大学试验动物中心。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方法:①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n=15)和假手术组(n=15),假手术组只过线不结扎。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大鼠术后24h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CD147表达。②选择SD仔鼠制备心肌成纤维细胞。将单个核细胞与心肌成纤维细胞以细胞数0.5:1,1:1,2:1混合培养24h后,半定量反转录一聚合酶联反应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当单核细胞与心肌成纤维细胞2:1混合时,加入CD147单克隆抗体1,2,4μL/L,培养24h后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 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CD147表达明显增加。②单个核细胞与心肌成纤维细胞混合培养,随着单个核细胞比例的增加,心肌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增加。③在单个核细胞与心肌成纤维细胞2:1混合培养体系中,随着加入CD147单克隆抗体浓度的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生成减少。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单个核细胞表面CD147表达明显增加,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生成起上游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治与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青年女性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急性心肌梗死”以及“青年女性”等关键词,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及万方数据库,筛选公开发表的相关中英文文献,以分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例为青年女性,35岁,因间断胸痛就诊,心电图检查提示I、aVL及V2-V5导联ST段抬高,肌钙蛋白T升高(>2 000 ng/L),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左主干(LM)自开口可见夹层,延伸至左前降支(LAD)远段及回旋支(LCX)中段,管腔全程受压,近段血管部分不能显影,经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 IVUS)指导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随访1个月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罕见病因,其疾病特点及治疗方法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同,诊断具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小型猪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介入方法制作小型猪心肌梗死模型并进行自体MSC移植.MSC移植组12头和心肌梗死对照组10头,分别于移植2 h及4周后通过电生理程序刺激,观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情况.于建模4周后,通过膜片钳技术研究移植后MSC在心肌环境下的离子通道表达和梗死区域心电异质性变化.结果 (1)建模后2 h MSC移植组9头(75%)、对照组9头(90%)诱发出室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术后4周MSC移植组3头(25%)、对照组8头(80%)可诱发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P=0.012).(2)MSC移植组的心外膜细胞(Epi)、心内膜细胞(Endo)和中层细胞(M)INa峰值电流密度分别为(-12.43±3.04)pA/pF、(-14.04±3.82)pA/pF和(-29.26±5.70)pA/pF,对照组梗死边缘区的Epi、Endo和M层INa峰值电流密度分别为(-8.47±3.34)pA/pF、(-9.71±3.38)pA/pF和(-18.98±4.05)pA/pF;MSC移植组在三层心肌的表达具有异质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SC移植未室速组MSC的Epi、Endo和M层INa失活半数电压分别为(-93.1±13.8)mV、(-95.2 ±15.5)mV和(-103.4±8.7)mV,MSC移植室速组分别为(-126.2±10.9)mV、(-106.7±11.9)mV和(-105.4±11.0)mV,心肌梗死室速组分别为(-129.1±10.9)mV、(-112.2±9.9)mV和(-109.7±9.3)mV,MSC移植室速组和心肌梗死室速组相比各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MSC移植未室速组相比各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Na失活半数电压(RR=1.449,95%CI1.276~2.079,P=0.029)、INa峰值密度(RR=1.092,95%CI1.008~1.917,P=0.012)是影响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自体MSC移植致心律失常可能性较小,且有抑制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自体MSC在心肌内可分化成为具有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特性的类心肌细胞,其离子通道分化程度可能是影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类型冠心病患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以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分析HCY对冠心病患IL-8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探讨HCY致冠心病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叶酸、维生素B12对老年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o)及血压(B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血清Hcy水平增高的高血压患者(Hcy≥15μmol/L,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仅服用降压、他汀类及阿司匹林等基础药物,不服用叶酸等影响Hcy的药物)、干预组(33例,除基础用药外加用叶酸5mg/d、维生素B12 250μg/d口服)。治疗前(基线水平)及治疗后4W测定患者空腹血清Hcy、NO水平,同时测量患者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所有数据应用STATA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干预组患者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000);NO水平与服药前相比明显升高(P=0.0002);4W后对照组Hcy及NO水平亦有变化,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SBP及DBP基线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SBP及DBP值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000)。结论口服叶酸、维生素B12可以显著改善老年高血压伴高Hcy血症患者的内皮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绞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情况及一氧化氮、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白细胞介素8水平在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①选择2002-10/2003-10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住院心绞痛患者96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选择同期本院心脏中心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20例为对照组。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8水平、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亚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水平。③首先进行组间均衡性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然后再作多组均数的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资料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率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不明显。②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液同型半胱氨酸、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且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一氧化氮水平显著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两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以不稳定型心绞痛为因变量,年龄、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家族史及吸烟等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最后进入模型的变量为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性比值(RR)为1.554(95%CI1.134~2.130,P=0.001)。④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白细胞介素8呈显著正相关(r=0.539,0.718,P<0.01),同型半胱氨酸与一氧化氮呈显著负相关(r=-0.4733,P<0.01)。结论: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可能通过增强炎性激活,使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病变不稳定。②同型半胱氨酸为冠心病患者病变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判定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保护濒死心肌提供机会窗口,对比观察经冠脉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或间充质干细胞后,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动物心功能变化及心肌组织核转录因子кB、心肌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11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实验中心完成。选用24只雄性冀中白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单个核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组,6只/组。①24只猪均以盐酸氯胺酮200mg臀部肌肉注射麻醉后,分别于各自右侧股骨抽取骨髓20mL,采用Fercoll法分离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加入胶体金溶液,培养12~16h待用。分离过程中取出含有骨髓单个核细胞成分的细胞层,常规培养传代,每3d换液1次,贴壁生长细胞即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胶体金溶液,培养24h待用。②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经导管球囊封闭第一对角支以远的前降支,复制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单个核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组均于造模后立即开通前降支,分别经球囊注入预先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6×108个、间充质干细胞6×108个。模型组造模后于梗死1h开通前降支,经球囊注入磷酸盐缓冲液10mL。③各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周经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取材行病理学检查、心肌组织核转录因子кB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心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24只雄性白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心功能变化:术前各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基本相似。移植术后4周,正常对照组、单个核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F=4.68,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均明显高于模型组(F=5.14,P=0.01;F=3.32,P=0.04),各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64,P=0.21)。②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电镜下单个核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组在梗死边缘区可见有胶体金颗粒的不成熟的心肌细胞,胞质中散在肌丝结构,肌丝排列紊乱不规则。③心肌组织核转录因子кB阳性率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单个核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梗死边缘区核转录因子кB阳性率明显降低(F=25.59,P=0.0001);正常心肌区核转录因子кB阳性率亦明显降低(F=18.20,P=0.0001)。④心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单个核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组在心肌梗死区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F=6.63,P=0.0027),梗死边缘区细胞凋亡率亦明显降低(F=36.07,P=0.0001)。正常心肌区单个核细胞组细胞凋亡率与模型组基本相似(F=9.69,P=0.004),但间充质干细胞组有所降低。⑤心功能与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组织NF-кB的相关性:急性心肌梗死4周时,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组织核转录因子кB均呈负相关(r=0.613,P=0.001;r=-0.437,P=0.033)。心肌细胞凋亡与心肌组织核转录因子кB呈正相关(r=0.672,P=0.002)。结论:经冠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均可改善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动物的心功能,与梗死边缘区核转录因子кB表达降低及心肌细胞凋亡减少有关。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促血管增生作用优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清瘦素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UA患者112例,其中合并代谢综合征组(观察组)患者59例和无代谢综合征组(对照组)患者5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4+、CD_8+、CD_8+、CD_4+、CD_4+/CD_8+/CD_8+)及NK细胞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瘦素(LEP)水平。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和病死率,分析代谢综合征对UA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CD_3+)及NK细胞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瘦素(LEP)水平。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和病死率,分析代谢综合征对UA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CD_3+、CD_4+、CD_4+、CD_8+、CD_8+及NK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D_4+及NK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D_4+/CD_8+/CD_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LE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再发心绞痛比例高于对照组(33.9%vs.17.0%,P<0.05),心源性病死率亦高于对照组(27.1%vs.11.3%,P<0.05)。结论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受损较重,血清瘦素水平较高,这可能是导致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源性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美霞  党懿  胡福莉 《河北医药》2013,(24):3838-3839
患者,女,66岁,主因间断胸闷、气短伴不能平卧4个月,加重10d于2012年04月17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间断出现活动时胸闷、气短,休息后可缓解,夜间平卧后胸闷,右侧卧或坐起后症状减轻。1个月前因“左臀部血肿,高钾血症,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住院治疗。10d前,上述症状加重,伴咳嗽、咳痰、下肢水肿,于当地诊所输液治疗效果不佳(具体不详),为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既往于20余年前因肝脾肿大行脾切除术,5个月前在河北医大某院诊断“骨髓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