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及其编码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检测了100例心肌梗死(MI)患者和90名正常对照者的CPB2基因多态性,同时应用发色底物法和ELISA法分别测定了TAFI的活性及抗原,并进一步分析了基因多态性与TAFI的活性及抗原之间的关系。结果MI组TAFI的活性及抗原[TAFI Act(51.4±9.3)μg/,ml,TAFI Ag(145.6±33.5)%]均较对照组[TAFI Act(25.7±5.6)μg/,ml,TAFI Ag(76.5±24.8)%]显著增高(t=22.9272,P〈0.0001;t=16.0127,P〈0.0001);CPB2基因的3种基因型(Thr325Thr、Thr325Ile、Ile325Ile)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例(32%)、53例(53%)、15例(15%)和31例(34.4%)、49例(54.4%)、10例(11.2%),等位基因c、T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7例(58.5%)、83例(41.5%)和lll例(61.7%)、69例(38.3%)两组之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频率分布,=0.6482,P=0.723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r=0.3958,P=0.5292),且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在心梗组和对照组不同的基因型对TAFI活性没有影响(心梗组F=0.24,P=0.7847;对照组F=0.80,P=0.4535),而对TAFI抗原含量的影响,则以Thr325Thr基因型者血浆TAFI抗原浓度最高,Tlle325Ile型最低,Thr325Ile型介于两者之间(F:36.33,P〈0.0001;F=6.76,P〈0.0001)。结论TAFI具有抑制纤溶的作用,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子。但CPB2基因(Thr325Ile)的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死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中存在DNA甲基化分布异常。即在肿瘤细胞中同时还存在基因组某些区域,特别是在一些抑癌基因的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现象。抑癌基因启动子及转录起始区高甲基化可能也是导致抑癌基因失活和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之一。抑癌基因p15(CDK2B)和p16(CDK2A)均位于人类9号染色体短臂(9p21),编码两种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抑制性蛋白,参与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节。为探讨p15与p16在白血病细胞的甲基化状态及与表达水平的关系,我们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检测40例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p15和p16甲基化状态,同时用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p15和p16基因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rtA181位点突变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用药史、临床特点及个体化治疗效果. 方法 核苷(酸)类似物(NUCs)治疗中病毒学突破并检出rtA181突变的54例CHHB及相关肝硬化患者,检测其血清HBV DNA、HBsAg定量及ALT水平,焦磷酸基因测序法定量检测HBV的P基因区10个NUCs相关耐药突变位点.回顾性分析不同用药史患者的病毒变异模式,比较病毒学突破时与基线期、rtA181单个与多个位点突变时的HBV DNA载量,分析发生病毒学突破时,含rtA181T与含rtA181V位点突变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不同个体化干预措施的疗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 结果 54例rtA181突变的患者中,35例(64.8%)为包含rtA181T的突变.既往用药主要为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应用多种NUCs者,多位点突变占57.6% (19/33);单一NUCs者,多位点突变占28.6% (6/21),x2=4.342,P<0.05.发生病毒学突破时,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较初次NU Cs抗病毒治疗时低[(5.66±1.01)1og10拷贝/ml比(6.75±0.81)log10拷贝/ml,t=-4.210,P<0.01],含rtA181T位点突变患者较含rtA181V位点突变患者HBsAg水平高[(3.80±0.45) log10 IU/ml比(3.46±0.60)1og10 IU/ml,t=2.109,P<0.05].对患者分别给予加用或换用恩替卡韦和加用替比夫定治疗,随访满24周时,HBV DNA≥6 log10拷贝/ml的患者中,8例加用或换用恩替卡韦,4例加用替比夫定,其发生病毒学应答者分别为8例和3例,HBV DNA阴转者分别为3例和l例;HBV DNA<6 log10拷贝/ml中,14例加用或换用恩替卡韦,7例加用替比夫定,其发生病毒学应答者分别为14例和5例,HBV DNA阴转者分别为12例和4例.结论 用药史与rtA181突变模式有一定关系,应用多种NUCs的患者,易出现多位点突变和多重耐药.加或换恩替卡韦干预治疗的疗效好于加用替比夫定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体外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Ficoll分离和体外贴壁、传代培养,扩增出骨髓MSCs;通过Ficoll分离法和尼龙棉柱法获取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经丝裂霉素(MMC)处理后不同数量(2×103、1×104、5×104 cells/well)的MSCs作为基底层细胞,接种体外分离纯化的异体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别于2 d、4 d、6 d后各自收集培养上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动态测定T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 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IFN-γ较正常人高(P<0.05),IL-4、IL-10较正常人低(P<0.05)。MSCs可显著抑制ITP患者或正常对照组T淋巴细胞分泌IL-2、IFN-γ(P<0.05),且随MSCs数量的增加,抑制增强(P<0.05),共培养4 d、6 d时作用明显强于2 d时(P<0.05);MSCs可促进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IL-4、IL-10 (P<0.05),且随MSCs量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P<0.05),对IL-10的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强(P<0.05),但对IL-4的作用在培养第2 d、4 d、6 d时无显著差异(P>0.05);在正常对照组,当MSCs数量>1×104可以促进T淋巴细胞分泌IL-4 与IL-10 (P<0.05),且随MSCs数量的增加,作用增强(P<0.05),共培养4 d、6 d时作用明显强于2 d时(P<0.05)。结论: MSCs能够在体外调节ITP患者辅助性T细胞1 (Thl)和辅助性T细胞2 (Th2)反应平衡,可使ITP患者Th1极化状态部分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成纤维细胞产生的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对表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自包皮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 PCR)、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MTT法和免疫荧光等方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KGF基因的转录水平、培养液中KGF的浓度、成纤维细胞培养液对表皮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结果  RT-PCR结果显示,成纤维细胞中KGF转录水平显著,ELISA法可检测到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存在较高水平的KGF,细胞计数结果和MTT结果表明,含有KGF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液能够促进表皮细胞增殖,保持表皮细胞的活性,免疫荧光观察到KGF与表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结论  成纤维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较高水平的KGF,成为其促进表皮细胞增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其体内的内皮素(ET)水平,来研究甘糖酯(PGMS)和尼莫地平(NIM)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实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GMS和NIM都能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浆及脑组织中ET的含量,保护缺血引起的神经元损伤,为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观察鼠骨骼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和VEGF表达的角度研究CNTs/HAP纳微米复合材料对鼠骨骼肌的细胞毒性。方法 将CNTs/HAP纳米复合材料植入实验鼠臀大肌。按不同时间取材,做组织学观察和RT-PCR分析。结果 1d、3d显微镜下观察,炎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伴轻度水肿、间质疏松;5d、7d显微镜下观察血管壁增厚,单核巨噬细胞和纤维组织增生,少量肌纤维出现变性,VEGF表达呈上升趋势;14天显微镜下观察周围组织间质血管扩张,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水肿不明显,VEGF表达呈下降趋势。结论 CNTs/HAP对鼠骨骼肌细胞无毒性,有利于血管的再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为从糖皮质激素受体(GCR)角度探讨小柴胡汤治疗肾病综合征(NS)的机理,应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测定人外周血白细胞GCR水平。结果表明,单独使用小柴胡汤可减少NS患者24h尿蛋白量,但降低蛋白作用缓慢;在用激素后加用小柴胡汤,NS患者24h尿蛋白量可进一步减少。小柴胡汤和激素均能使患者GCR水平明显下降(P<0.01),提示小柴胡汤具有糖皮质激素(GC)样作用;患者在应用激素治疗有效后开始减量,蛋白尿回升时,加用小柴胡汤,患者GCR水平明显回升(P<0.01),提示小柴胡汤对GCR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微量白蛋白尿发生前后应用氯沙坦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单侧肾切除的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氯沙坦治疗1组和氯沙坦治疗2组。观测肾脏形态学及肾功能变化,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对照组大鼠尿微量白蛋白(UAER)持续上升;血肌酐(Scr)、肾脏肥大指数(KW/BW)、肾小球平均体积(MGV)、系膜面积比(FMA)以及肾脏TGF-β1、CTGF、PAI-1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而肌酐清除率(Ccr)已开始下降。氯沙坦治疗1组和2组以上指标均明显改善,且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氯沙坦可通过下调肾脏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起到保护肾脏作用,但在微量白蛋白尿出现之前进行干预的效果并不比之后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A/R)损伤后乳酸脱氧酶(LDH)及丙二醛(MDA)的变化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其影响。方法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5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A/R组(缺氧2h,复氧1h);C、D、E组为GSH处理组,即首先加入GSH,分别使其终浓度为40、80、160mg.L-1,然后进行A/R,于复氧后测定各组培养液中LDH水平及细胞内MDA含量和细胞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R组LDH、MD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1)。与单纯A/R组比,D、E组上述变化均明显减轻(P<0.01)。结论GSH对乳鼠心肌细胞A/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具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