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5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丽  王学燕  乌娟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65-67,i0001
目的:观察外源性激活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7在山东大学医学院完成。将60只新生7d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假手术组及高剂量激活素治疗组、中剂量激活素治疗组、低剂量激活素治疗组。缺氧缺血后,治疗组即刻腹腔注射激活素1mL(浓度依次为0.025,0.005,0.001mg/L),其他各组均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缺氧缺血结束后不同时间点(0,2,6,24,48h,每个时间点2只大鼠)采集标本,观察激活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鼠的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做细胞凋亡分析,观察激活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各时间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和治疗组幼鼠的脑组织肉眼可见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其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最明显且逐渐加重;各治疗组脑组织瘀血情况弱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且于造模6h后的各时间点逐渐好转。②光镜及电镜下,治疗组脑组织细胞结构较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③各组幼鼠脑组织细胞凋亡:假手术组[(0.76&;#177;0.09)%]明显低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7.46&;#177;0.12)%]及高、中、低剂量激活素治疗组[(5.91&;#177;0.15)%,(3.47&;#177;0.08)%,(5.23&;#177;0.17)%](P〈0.01);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明显高于各治疗组(P〈0.05);中剂量激活素治疗组明显低于高、低剂量激活素治疗组(P〈0.05);后两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激活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可明显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元损伤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2011年,在广西那坡县发现一例HBsAg阳性携带者,其所携带的HBV利用S基因序列分型法无法分型,本研究意在用全基因组分型法对其进行分型。方法为便于前后对比,除2011年血清标本外,还收集该携带者2018年的血清标本。检测前后2份标本HBV血清标志物和病毒载量,使用酚氯仿法提取HBV DNA,巢式PCR扩增HBV全基因组,将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并测序。利用软件Mega 6.0、 Bioedit 7.0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和2018年的2份标本HBsAg均为阳性, 2份标本的PCR产物分别获得15个克隆株。对获得的克隆株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 2011年该携带者体内乙肝病毒基因型为B型、 D型以及未知基因型; 2018年该携带者体内乙肝病毒基因型仅为D型。30个克隆株中有23个单独聚集成簇, bootstrap值为100%,与D1-D10亚型间核苷酸的差异4%。结论该携带者体内的HBV基因型为新基因亚型D1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A1762、G1764双突变是否可作为筛选HBsAg携带者肝癌最高危人群的生物学标记.方法 对2 258名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其中HBV A1762、G1764双突变株组1 261人,野毒株组997人,跟踪随访队列,每6个月1次对观察对象抽血进行甲胎蛋白(AFP)检测及B超体检以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HBV核心基因启动子突变与肝损害程度或HBeAg状态的关系。方法 用套式PCR扩增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核心基因启动子,阳性者用直接测序法检测。结果35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59.3%。无正常序列标本,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是nt1762、1764发生双突(A→T、G→A),占57.1%;其次为nt1799位点突变,由C→G,占54.4%,为无义突变;nt1752位点突变,由A→G,使该密码由异亮氨酸变为缬氨酸,占37.1%;nt1753T→C,占20.0%。T_(1762)A_(1764)突变株在HBeAg阳性、阴性患者组中的分布分别为31.3%、79.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x~2 8.068 8,P<0.05。结论 HBV核心基因启动子突变在广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较常见,T_(1762)A_(1764)突变株与HBeAg阴性及慢性肝炎有关。  相似文献   
5.
2005-2009年广西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广西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09年广西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广西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09起,进食53 260人,中毒发病4 941例,死亡72人,中毒发病率为92.77‰,中毒死亡率为1.35‰,病死率为1.46%。食物中毒事件数、中毒发病人数占广西同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比例均为第二位,而中毒死亡人数则为第一位。2007年以来食物中毒事件数、死亡人数逐年减少,报告事件数、中毒发病人数、中毒死亡人数最少的年份均是2009年。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中毒,死亡人数最多和病死率最高的是动植物性中毒,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是农药及化学性中毒。农村中毒事件数多于城市。中毒事件数最多的月份是6月份和9月份;食物中毒的主要场所为乡镇和农村的家庭,其次为学校和幼托机构。生熟交叉污染、误用有毒品种、原料污染或变质为食物中毒的三大主要原因。结论食物中毒是广西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一,应加强对食品微生物性污染和腐败变质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分析时护理操作的重要性。[方法]2013年3月—2015年8月采集病人血液检测凝血项目,检验科反馈发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异常(60s)的不合格血样38例,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并按样本采集手册重新采血后送检,分析两次结果的差异。[结果]13例为从其他采血管倒入枸橼酸钠抗凝管,15例为穿刺不顺利,3例的原因为从三通管取血,未充分混匀血样及采血后送检时间过长各占1例,另外,有5例经重采血后结果未发生改变。[结论]凝血检测中护理人员的操作非常重要,一定要严格按照样本采集手册的要求进行采样,降低不合格样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8.
<正>本研究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1对象和方法为2009年8月至2012年3月在本院就诊、年龄40~60岁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且从未治疗、病程≤3年;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药物及酒精滥用。随机分为两组,①阿立哌唑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50.6±3.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6±0.9)年。②利培酮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49.6±4.8)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广西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西2004-2015年丙肝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广西2004-2015年丙肝平均发病率为15.27/10万,2004-2011年丙肝发病率持续上升,2011年为发病高峰,发病率为21.84/10万,2011-2015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居前五位的地区为防城港市、柳州市、梧州市、桂林市、贵港市.全年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分布.30~、35~及8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较高,男女性别比1.91∶1,病例职业构成主要为农民、家政、家务及待业等.结论 广西属丙肝高流行地区,应继续采取加强重点人群的防控,加强输血和血液制品管理,规范医疗操作,加大丙肝防治宣传力度等综合防控措施,进一步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0.
住院患儿意外伤害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防止住院患儿意外伤害的发生,为患儿提供安全的护理。方法从安全意识、工作流程、风险管理方面分析原因,采取培养爱心护士、规范护理行为、树立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对护士进行专科培养、分层次使用等措施。结果意外伤害明显降低,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到提高。结论积极有效管理、落实防范措施,是保证患儿安全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