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2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心房颤动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在合并心脏器质性疾病时发生率则明显增高;一般情况下,心房快速的颤动波(350~600bpm)下传心室时,由于房室结的缓慢传导和不规则的f波在房室结发生隐匿性传导的作用,使阵发性房颤的心室率不致于过快(常<200bpm);房颤是一种发生在心房的心律失常,看似与室性心律失常无直接关系,但在下列特殊情况可诱发或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这也是临床常见的问题。因发生机理不同,对其诊断和治疗应加以区别。一、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合并房颤在预激综合征的病人心房与心室的传导除房室结以外,还有…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2型DM患者16例和对照组19例,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诱导分化培养7d后,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别鉴定贴壁细胞为EPCs。采用二苯基四氮唑嗅盐(MTT)比色法、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和体外血管生成实验检测EPCs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结果2型DM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明显减少[(3.1±1.2)×10^5]:[(3.9±1.1)×10^5],P〈0.05。且2型DM患者外周血EPCs黏附能力[(50±15):(60±11)细膨×200视野,P〈0.05],增殖能力[(0.170±0.056):(0.225±0.071)OD值,P〈0.05],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均明显受损。结论2型DM患者外周血EPCs的数量减少,且其增殖、黏附和血管生成能力受损。  相似文献   
3.
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的降压效果,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并观察治疗中的醛固酮(Ald)逃逸现象与 LVH关系.方法 入选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111例随机分成服用缬沙坦组(36例)或苯那普利组(39例)或非洛地平组(36例),监测治疗过程中的血压变化及服药10~14周、20~26周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变化,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检测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3组均能有效降压,效果相当(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缬沙坦组、苯那普利组均能逆转LVH.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P>0.05),舒张功能改善,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与晚期最大流速比值(E/A)升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非洛地平组虽有LVM下降(P<0.05),但LVMI、E/A无明显变化(P>0.05).缬沙坦组治疗后Ang Ⅱ显著上升(P<0.01);苯那普利组治疗10~14周Ang Ⅱ明显下降(P<0.01),20~26周Ald升高,接近治疗前水平(P>0.05),与10~14周比较明显升高(P<0.01);非洛地平组Ang Ⅱ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缬沙坦组治疗后Ald浓度明显下降(P<0.01).苯那普利组Ald逃逸发生率36%,有逃逸者LVH逆转较差.结论 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降压效果相当.3组对LVH均有逆转作用.缬沙坦、苯那普利作用优于非洛地平.缬沙坦长期应用无Ald逃逸.非洛地平治疗期间对血浆Al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抵抗与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基因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H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8年6月。纳入有关血小板抵抗与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基因相关性的临床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0.2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研究1 611例患者,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组772例,对照组83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虽有个别研究显示血小板抵抗与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基因T、C相关,但将已报道的中国人群血小板抵抗与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基因的所有研究结果综合来看,血小板抵抗与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基因无明显相关性。T等位基因与C等位基因[OR=0.39,95%CI:(0.11,1.31),P=0.13]、基因型TT+TC与CC[OR=0.33,95%CI:(0.06,1.76),P=0.19]、基因型TT与CC[OR=0.50,95%CI:(0.12,2.13),P=0.35]、基因型TC与CC[OR=0.25,95%CI:(0.03,2.21),P=0.21]均与血小板抵抗无明显关系。结论:中国人群血小板抵抗与血小板蛋白受体基因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后,无论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国内外指南均建议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DAPT)至少12个月以降低复发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风险。然而,现有证据表明ACS患者的残余缺血风险将持续超过12个月,在合并高危出血风险等特殊类型的ACS患者中延长DAPT疗程的获益存在争论。通过回顾近年国内外指南及文献,文章旨在提出以ACS病理生理机制为导向,结合新型药物支架技术及危险分层体系评估DAPT的出血风险与抗缺血事件获益,最大化获益/风险比,最终给予患者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eNOS基因5'侧翼区T-786C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5’侧翼区T-786C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关系。方法依据eNOS基因5’侧翼区T-786C位点设计引物,应用多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检测13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冠心病组)和77例非冠心病(对照组)患者的eNOS基因T-786C多态性。结果(1)冠心病组TT+TC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2.8%、25.7%、1.5%,对照组分别为92.2%、6.7%、0(χ^2=11.5,P〈0.01);(2)冠心病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对照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14.3%比3.9%,χ^2=11.5,P〈0.01);(3)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eNOS T-786C基因多态性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5.261,95%CI:2.010~13.768);(4)在1、2、3支冠脉血管狭窄组中。TC+CC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21.4%、25.0%和33.3%(χ^2=1.83,P〉0.05),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0.7%、12.5%、18.5%(χ^2=2.66,P〉0.05)。结论(1)eNOS T-786C基因多态性是冠心病的遗传危险因素,并独立于冠心病其它的经典危险因素;(2)eNOS T-786C基因多态性与冠脉狭窄的支数元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陈旧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的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旨在探讨MTWA的临床意义。方法平板运动试验过程中利用渐量修正技术监测陈旧性心梗患者83例(Ⅰ组,依试验过程中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分为Ⅰa、Ⅰb组),健康人群90例(Ⅱ组)的MTWA,分析各组之间MTWA的差异及MTWA与心梗部位的相关性。结果①各导联组间MTWA除aVR导联三组间无差异外,余导联均有差异;②Ⅰa组与Ⅱ组除aVL导联外余各导联MTWA值无差异(P>0.017);Ⅰa组与Ⅰb组Ⅱ、Ⅲ、aVF导联MTWA值有差异(P<0.017),余各导联MTWA值无差异(P>0.017);Ⅱ组与Ⅰb组各导联MTWA值有差异(P<0.017)。③Ⅰb组不同部位心梗的相关导联MTWA值有差异。结论MTWA可作为陈旧性心梗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病例资料患者,女,24岁,7年前无明显诱因左后背针扎样疼痛,持续6 min缓解。动态心电图示: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示:全心扩大,肺动脉高压,左冠窦扩大约27 mm。未行进一步检查,给予药物治疗。此后剧烈体力活动后呼吸困难,感冒后加重,近3个月偶感心悸,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胸骨右缘第二肋间舒张期杂音。心电图提示:左心房增大,心室内阻滞,室内传导延缓。动态心电图示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超声心动图示:全心扩大,肺动脉收缩压59 mmHg,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假性正常化,二尖瓣、三尖瓣反流(中度)。  相似文献   
9.
再狭窄是冠脉介入治疗后主要的并发症,也是目前的治疗难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与迁移是术后再狭窄的核心环节,其信号调控转导机制与再狭窄关系密切,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聚集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支架内血栓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ACS并行PCI患者1425例,根据入院时MPV水平三分位分组:低MPV组(T1组),MPV≤11.0 f L,477例;中MPV组(T2组),MPV 11.0~12.1 f L,448例;高MPV组(T3组),MPV>12.1 f L,50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分析确定MACE的预测因素。结果 ACS患者PCI术后12个月累计MACE发生率为4.42%,Cox分析结果显示高MPV值(OR 1.46,95%CI 1.06~2.01)与血小板抵抗(OR 2.31,95%CI 1.40~3.80)是12个月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高MPV值与血小板抵抗和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且两者间存在微弱的正相关。结论 MPV与血小板对ADP反应性是ACS患者PCI术后远期MACE的预测因素,并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