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5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维生素C处理体外培养的去分化脂肪(dedifferentiated fat,DFAT)细胞,以期进一步提高DFAT细胞的心肌分化效率。方法:用天花板贴壁培养法使大鼠成熟脂肪细胞去分化为DFAT细胞,并体外培养增殖至第3代,然后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C或(和)乳鼠心脏细胞裂解液诱导DFAT细胞心肌分化。3周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DFAT细胞的形态变化,用real-time 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DFAT细胞的心肌特异性标志物c Tn T、GATA-4及NKx2.5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鼠脂肪细胞经天花板贴壁培养后形态转变为成纤维细胞样的DFAT细胞。DFAT细胞在普通培养条件下可自发表达少量心肌特异性标志物。经乳鼠心脏细胞裂解液诱导后,DFAT细胞体积增大、变长,可见肌管样结构,c Tn T、GATA-4及NKx2.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较普通培养的DFAT细胞显著升高。在维生素C的作用下,DFAT细胞c Tn T、GATA-4及NKx2.5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未观察到自发性搏动细胞。结论:维生素C可促进DFAT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抵抗与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基因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H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8年6月。纳入有关血小板抵抗与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基因相关性的临床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0.2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研究1 611例患者,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组772例,对照组83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虽有个别研究显示血小板抵抗与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基因T、C相关,但将已报道的中国人群血小板抵抗与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基因的所有研究结果综合来看,血小板抵抗与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基因无明显相关性。T等位基因与C等位基因[OR=0.39,95%CI:(0.11,1.31),P=0.13]、基因型TT+TC与CC[OR=0.33,95%CI:(0.06,1.76),P=0.19]、基因型TT与CC[OR=0.50,95%CI:(0.12,2.13),P=0.35]、基因型TC与CC[OR=0.25,95%CI:(0.03,2.21),P=0.21]均与血小板抵抗无明显关系。结论:中国人群血小板抵抗与血小板蛋白受体基因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选标准患者1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108)和对照组(n=105),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比格雷及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在上述药物基础上给予微量泵持续泵入替罗非班,疗程为(24~96)小时。观察两组主要终点事件(顽固性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和死亡)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主要终点事件有下降趋势,严重不良反应少。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成人黏液性水肿病变累及组织广泛,老年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常呈非典型性表现。甲状腺激素减少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致心肌传导系统代谢异常及组织损伤。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应用,术中大剂量碘造影剂可进一步对异常甲状腺功能产生近、中期影响,部分病例术后出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的糖尿病(DM)患病率快速上升,DM的病死率也随之增加,而DM已成为全球第5位死亡原因[1,2].近年由于DM防治知识的普及,死于DM急性并发症的患者有所减少,但死于因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而并发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者却逐渐增加.为探讨贵阳市住院DM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和特点,本研究回顾并总结分析贵阳市5所综合性医院的DM患者的死亡原因,为本地区糖尿病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为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较为罕见。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及缓慢心律失常,单凭临床症状极易误诊为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必要手段。本文报导两例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病例,并对此病予以概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血运重建术对心肌复极指标--QT离散度及T波振幅的影响.方法: 38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狭窄≥75%并行PCI术,于术前,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同步记录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测量并计算各项心室肌复极心电学指标:QTd、QTcd、总T波振幅(ΣT)、总正向T波振幅(ΣT )、总负向T波振幅(ΣT-).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QTd、QTcd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术后各时间点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ΣT、ΣT 在1个月明显增大,与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有显著差异(P<0.001),ΣT 术后1 d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ΣT-术后1个月负值减小,与术前至术后1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1).结论: PCI后QT离散度与T波振幅、极向呈非同步性改善,可作为PCI后不同时期的心室肌复极改善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近年才用的一种新途径,多应于择期PCR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R中应用较少,我们严格选择了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改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R,并对其可行性、器材选择、技术操作及相关并发症等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QTd、QTcd的影响。方法38例有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狭窄达75%以上并行PCI的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描记同步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测量QT间期并计算QTd、QTcd。结果QTd、QTcd分别从术前的51.59±20.49和54.83±22.01下降到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的41.98±18.33、36.94±15.54、40.56±16.54、37.01±13.45和45.54±19.68、39.12±14.75、42.82±16.64、39.14±13.42,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I后24小时内至术后1个月QT离散度明显持续降低,反映心肌复极的非均质性得到改善,并可能反映了冠状动脉的持续有效开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贵州省人民医院2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观察应用IABP辅助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及IABP相关并发症。结果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d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IABP 相关并发症3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尽量应用IABP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