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题释义: 寰枢椎脱位:可分为可复性、难复性和不可复性脱位3种类型,其可导致C1/2水平脊髓压迫而造成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临床上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 寰枢椎板间融合器:与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不同,其直接固定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骨面上,是一种新型融合器,此融合器可配合广泛使用的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置入简便,增加植骨与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骨面的接触应力,促进骨性融合。 背景:寰枢椎融合器一直以侧块关节融合器为研究热点,但其置入操作风险过大,目前临床上一直缺乏可广泛应用的寰枢椎融合器。 目的:探究成人后路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CT影像解剖学可行性并给出初步设计。 方法:对100例成人(男50例,女50例)寰枢椎CT三维成像进行测量,测量指标包括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寰椎后弓厚度、枢椎单侧椎板长度、枢椎椎板厚度、寰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分析寰枢椎后方部分结构的CT测量数据并设计寰枢椎板间融合器。 结果与结论:①男、女性的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分别为(23.41±1.48) mm和(22.23±1.25) mm,寰椎后弓厚度分别为(6.00±0.96) mm和(5.28±0.78) mm,枢椎单侧椎板长度分别为(18.54±2.23 )mm和(17.31±0.91) mm,枢椎椎板厚度分别为(5.12±1.31) mm和(4.98±1.26) mm,寰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分别为(32.63±2.76) mm和(31.39±4.04) mm;②不同性别的双侧测量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的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寰椎后弓厚度、枢椎单侧椎板长度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与女性的枢椎椎板厚度、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寰枢椎后方部分结构的CT测量结果提示寰枢椎板间融合器是可行的;④寰枢椎板间融合器初步设计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⑤提示寰枢椎板间融合器具有应用可行性,可用于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过程中,提升寰枢椎间的植骨融合率。 ORCID: 0000-0002-2101-1900(邹小宝)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 寰枢椎脱位:是指先天畸形、创伤、退变、肿瘤、感染炎症和手术等因素造成的寰椎与枢椎(第一和第二颈椎)骨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发生关节功能障碍和(或)神经压迫的病理改变。 枢椎支点螺钉:利用杠杆原理将常规颈椎螺钉的钉槽底部加高,其产生的提拉复位能力较常规颈椎螺钉强,在寰枢椎脱位某些需行经口松解手术中,可应用枢椎支点螺钉的提拉复位能力直接行后路手术,从而避免行经口手术,降低感染、患者痛苦、术中改变体位等造成医源性损害的风险,可广泛应用于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 背景:寰枢椎脱位常需要手术复位,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是最常用的术式,但目前的钉棒固定系统常通过加大连接棒的弯曲度来增加复位效果,导致置棒操作困难,增加了脊髓损伤概率。 目的:评价枢椎支点螺钉应用于寰枢椎脱位治疗的初步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寰枢椎脱位患者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8-51岁,均进行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治疗:在寰椎双侧植入常规颈椎后路螺钉,枢椎双侧植入枢椎支点螺钉。记录手术前后的寰齿前间隙及颈椎JOA评分,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射线、CT检测以评价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试验方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及脊髓神经损伤;②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所有患者均获寰枢椎间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6个月;③术后1周X射线片及CT检查显示寰枢椎复位满意,内固定位置良好;④1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的寰齿前间隙明显低于术前[(6.8±1.5),(2.4±0.9)mm,t=17.854,P=0.000],颈椎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14.1±1.3),(15.9±0.9)分,t=-10,P=0.000];⑤随访期间无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无复发脱位;⑥结果表明,在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中应用枢椎支点螺钉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复位效果良好,临床初步疗效满意。 ORCID: 0000-0002-5790-4030(葛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设计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并通过1122例髋臼骨折多中心分析研究,探索该系统的可行性与临床实用价值。方法:根据髋臼三柱壁概念,参考髋臼骨折多米诺骨牌效应所致的骨盆环损伤方向和股骨近端关节损伤程度,设A类为髋臼任何一柱、壁骨折;B类为任何二柱、壁骨折;C类为髋臼前、中(臼顶)、后柱/壁混合骨折。小写英文字母a、m、p,分别代表前、中、后柱/壁骨折。采取损伤变数分型:髋臼损伤变数,1系简单移位骨折;2系粉碎骨折;3系压缩性缺损。盆环损伤变数:α系骶髂关节/骶髂处骨折呈水平位分离变位;β系前者垂直方向分离变位;γ系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上、下支骨折变位;δ系αβγ综合性的浮动损伤。股近端关节损伤变数:Ⅰ系股骨头骨折;Ⅱ系股骨颈骨折;Ⅲ系股骨转子部骨折;Ⅳ系Ⅰ~Ⅲ混合性骨折。应用上述构成的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统计1997年3月至2010年2月,1122例髋臼骨折,其中18例双侧髋臼骨折,共1140例髋。分析研究骨盆前后位片,髂骨、闭孔斜位片及2/3DCT资料。结果:1140例组别各损伤变数构成比:A类骨折237例(20.8%),B类骨折605例(53.1%),C类骨折298例(26.1%)。涉及前柱壁骨折808例,发生率为70.9%,中柱壁骨折507例,发生率为44.5%,后柱壁骨折1026例,发生率为90%。涉及髋臼变数1,即简单移位骨折203例(17.8%);变数2,即粉碎性骨折516例(45.3%);变数3,即压缩性骨折缺损421例(36.9%);涉及骨盆环损伤249例,占总数21.8%;涉及股骨近端骨折75例,占总数的6.6%;双侧髋臼骨折与相关盆环、股骨近端变数组18例(1.6%)。1140例髋臼骨折之关键部位与疗效要素:涉及髋臼中(臼顶)柱/壁骨折507例(44.5%);压缩性缺损421例(36.9%);盆环变数249例(21.8%);股近端关节变数75例(6.6%);而相对简单的Aa/p1/2、Bap1/2型髋臼骨折486例(42.6%)。结论:研究表明髋臼损伤变数中粉碎压缩,尤其是压缩缺损骨折占重要比重,同时彰显了髋臼骨折合并骨盆环或股骨近端损伤变数并非少见。该研究揭示了髋臼骨折损伤变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百分比表明了临床治疗的重点和要素:负重之臼顶44.5%;压缩之缺损36.9%;盆环之浮动21.8%;"头-臼"之双折6.6%。该系统在伤情评估、解剖定位、难度指数、选择对策、手术入路、疗效预后等方面,起到临床指导作用,创建了同类型骨折损伤变数的比较,为"同质语言"的交流,探索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CT量化评分评估寰枢椎脱位(atantoaxial dislocatiion,AAD)及合并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的AAD复位难易程度的可行性,为手术决策提供指导.方法:2018年3月~2019年12月,对88例AAD(BI/AAD)患者入院后行颈椎CT扫描,依据定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58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术前行64排螺旋cT扫,进行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在模型进行模拟手术,选择合适钢板。结果:平均随访48个月,无局部复发,钢板和螺钉松动及断裂事件发生。结论:3D打印辅助个体化技术可提高寰枢椎脱位手术效率与精确度。数字化三维模型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反映了颈椎病变的三维立体结构,对临床医生的诊断、手术计划、内固定选择等有较大帮助,并且减少了手术的操作时间,达到更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陈育岳  隋文渊  尹庆水  王建华 《广东医学》2012,33(10):1453-1455
目的 比较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CF)与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对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颈椎曲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共收治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0例,成功随访110例.成功随访患者中接受ACCF 53例(ACCF组),接受ACDF 57例(ACDF组).通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当天、术后6周以及随访结束时颈椎标准侧位片的融合节段Cobb角以及C2~7 Cobb角,了解颈椎曲度的改变.临床疗效通过JOA评分系统判断.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结束阶段颈椎手术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所有患者均佩戴颈围6周;经9~24个月随访,两组术后颈椎前凸丢失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融合节段Cobb角以及C2~7 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总临床疗效改善优良率为82.7%,其中ACCF组的优良率为83.0%,ACDF组的优良率为82.5%.结论 两种术式在治疗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对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无明显差异,术后临床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订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分型亚分型, 并探讨其可靠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48例, 男19例、女29例, 年龄(39.2±13.3)岁(范围16~65岁)。根据全身麻醉后大重量牵引(1/6体重)状态下寰枢椎相对解剖位置的变化制订新的亚分型, 即牵引松动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和牵引稳固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对牵引松动型不必行前路或后路软组织松解, 直接采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对牵引稳固型先行经口咽软组织松解, 再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 TARP)固定融合术或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观察指标包括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 ADI)、寰椎枢椎角(atlantoaxial angle, AAA)评价复位效果;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 SAC)评估脊髓压迫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枕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前路减压经口咽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TARP)复位器辅助下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的方法. 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9例,女3例;年龄25 ~46岁,平均30.6岁;损伤部位:C4.5 1例,C5.6 6例,C6.7 5例;根据Allen分类,所有患者均为牵拉屈曲型,其中单侧绞锁7例,双侧绞锁5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3例,D级4例,E级1例.均采用单纯前路手术复位、减压TARP复位器辅助下内固定治疗.对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影像学改善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所有患者术后获6 ~ 36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无发生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断裂.植骨均在术后6个月内获骨性融合.随访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2例,E级5例. 结论 在TARP复位器的辅助下,单纯前路手术能有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绞锁,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镍钛聚髌器在人体温度下产生的固定和加压作用为持续不断的,使出现吸收的骨折端继续紧密对合,回顾性分析生理性成骨力值概念在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①选择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3-01/2006-01应用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患者106例,其中男75例,女31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39.3岁.伤后至手术时间3 h-7 d,全部为闭合性骨折.②西脉产聚髌器由镍钛记忆合金材料制成,由5个功能爪枝和1个连结爪枝的功能腰部组成,分为大、中、小3个型号.根据其结构为奥-马互逆的特性使其在体温驱动下,功能爪可从5~9个方面对髌骨产生持续、稳定、立体、向心的加压聚合力.记忆合金还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是理想的人体生物功能材料.③术后2.4,8周及5个月时复查X射线片.并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06例患者平均随访23个月(11~50个月),X射线片示髌骨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者96例,患膝功能平均3.3周达到90°,平均6.9周屈、伸功能达到健侧水平,按Bosrman临床评分系统,优99例,良7例,优良率100%.术后未见聚髌器松动、断裂等材料反应.无炎症、排异等宿主反应.结论:镍钛聚髌器使骨折端获得可靠的固定,同时使生理性应力在骨愈合的过程中持续通过骨折端,可以获得良好的骨愈合和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采用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病例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8~36岁,平均31岁;病程2~9个月,平均5个月;疗效评价依据Mac Nab腰腿痛评价标准以及改良Prolo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2.5~3 h.平均2.7 h;出血量200~280 mL,平均250 mL;下地活动时间4~7 d,平均5 d;2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个月,Mac_Nab标准疗效很好17例,占63%,好6例,占22.2%.轻度好转4例,占14.8%,无一例复发再次手术.术前Prolo功能评分平均为(10.5±1.6)分.改良Prolo评分平均为(17.0±0.9)分.结论: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X-tube通道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