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截肢时将神经近断端埋入肌肉预防残端神经瘤的机制,报告该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此方法预防神经瘤的形成23例41个神经断端。根据患者术后的自我满意程度,有无自发性疼痛,局部有无触痛和Tinel征,对术后效果做出评价。结果23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2个月~10年,无自发性疼痛,局部无触痛。患者满意。结论神经近断端肌肉内埋入是一有效的预防残端神经瘤形成的方法。此方法疗效高,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长寿老人逐年增多,我国将与世界同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由于高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尤其髓部更为明显,因此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高龄老人的常见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二水硫酸钙为原料,制备出高纯度柠檬酸化半水硫酸钙,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柠檬酸化半水硫酸钙粉沫是粉状的二水硫酸钙经特殊处理制得。根据文献对实验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评价实验。①红细胞溶解性:材料粉末制备的浸提液加入抗凝兔血内恒温水浴60min、离心取上清液,分光光度计测定上清液吸光度。计算红细胞溶血率(%)=(实验组吸光度-阴性对照组吸光度)/(阳性对照组吸光度-阴性对照组吸光度)&;#215;100%、标准:≤5%为正常。②细胞毒性试验: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经复苏、传代、培养24h后进行更换含材料浸提液的培养基继续培养、酶标仪测定1,3,5,7d吸光度。计算细胞相对增值率=实验组吸光度/对照组吸光度。③细胞材料表面贴附:骨髓基质干细胞细胞悬液滴在材料表面,培养3d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材料边缘细胞生长情况。乙醇固定后用环境扫描电镜镜下观察材料表面的细胞贴附情况。④热源性:自体温试验筛选合格新西兰家兔的耳缘静脉注入材料浸提液后,定时测兔体温。标准:每只体温升高在0.6℃以下,3只体温升高总度数小于1.4℃。⑤皮肤刺激性:健康新西兰家兔脊柱两侧选点注射材料花生油及DMEM浸提液,每个点注射0.2mL。观察注射部位皮肤反应。⑥致敏性:将浸提液与完全氟氏佐剂完全乳化制成相应剂型试剂,以豚鼠为观察对象,观察腹部激发部位皮肤反应。结果:①材料特性:制备材料2h固化抗压缩强度达到26MPa,初凝时间5rain,终凝时间20min。扫描电镜观察为晶体形态均一、为规则的六面体结构。②细胞粘附与生长形态: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材料周围生长.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贴附材料表面生长,呈不规则的梭形、多角形,胞体伸出伪足长短不等。③红细胞溶解实验:红细胞溶血率为0.34%,远小于阳性标准,说明材料植入体内后不会引起机体本身的溶血反应。④热源反应:家兔平均体温升高为0.1℃,符合医用材料的热源反应要求,说明本材料本身不具有致热源作用。⑤皮内注射:两组浸提液皮内注射后均未引起家兔实验区的红斑及水肿反应,提示材料对动物机体没有刺激性。⑥致敏实验:致敏率为0,与阴性对照没有差别,说明材料没有致敏性。⑦细胞毒性实验的检测结果提示实验组细胞相对增值率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评分为0~1级,说明材料本身不具有细胞毒性。结论:生物安全性评价结果初步显示制备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医用生物材料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不断完善的卫生保健事业,使我国的长寿老人逐年增多,我国也将迈入老龄化社会.然而,由于高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尤其髋部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故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高龄老人的常见损伤.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在80岁以上患者,较股骨颈骨折患者平均年龄高出10岁左右,而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多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这已为大多数骨科医师及患者所认可.  相似文献   
5.
观察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的成骨作用,探索治疗骨不连的新途径。方法选健康家兔18只,建立双侧桡骨中段骨及骨膜缺损1cm模型,6周后,实验侧骨缺损区经皮注射自体红骨髓2ml,对照侧骨缺损区经皮注射自身外周血2ml。在不同时间内进行X线片,组织学检查及新和组织钙,磷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四肢皮肤撕脱伤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肢皮肤撕脱伤是较常见的创伤,其治疗结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早期创面的处理。作者根据32例临床治疗情况,对其进行分析讨论。 临床资料 32例中男25例,女7例。年龄14~72岁,平均32.8岁。上肢皮肤撕脱伤12例,包括6例手部和拇指皮肤损伤。下肢20例,包括大腿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照回顾性分析带锁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髓内钉组32例(35处骨折),根据AO分型,42A型11处,42B型18处,42C型6处;钢板组42例(45处骨折),42A型10处,42B型22处,42C型13处。平均伤后手术时间在髓内钉和钢板组分别为3d和3.5d。随访评估患者手术时间,活动度,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差别。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8~26个月)。髓内钉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4min,钢板螺钉组平均为93min。髓内钉组踝关节平均背屈度为13°(0°~20°),钢板组为11°(0°~20°);跖屈分别为41°(30°~50°),47°(30°~50°)。愈合时间髓内钉组平均为3.3个月,钢板螺钉平均为3.5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髓内钉固定有1例出现旋转畸形,钢板组有3例出现成角畸形,均为胫骨远端1/3骨折。结论:在治疗胫骨骨折方面,带锁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都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疾病合并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难度较大.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我们采用股骨近端重建、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患者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并通过1122例髋臼骨折多中心分析研究,探索该系统的可行性与临床实用价值。方法:根据髋臼三柱壁概念,参考髋臼骨折多米诺骨牌效应所致的骨盆环损伤方向和股骨近端关节损伤程度,设A类为髋臼任何一柱、壁骨折;B类为任何二柱、壁骨折;C类为髋臼前、中(臼顶)、后柱/壁混合骨折。小写英文字母a、m、p,分别代表前、中、后柱/壁骨折。采取损伤变数分型:髋臼损伤变数,1系简单移位骨折;2系粉碎骨折;3系压缩性缺损。盆环损伤变数:α系骶髂关节/骶髂处骨折呈水平位分离变位;β系前者垂直方向分离变位;γ系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上、下支骨折变位;δ系αβγ综合性的浮动损伤。股近端关节损伤变数:Ⅰ系股骨头骨折;Ⅱ系股骨颈骨折;Ⅲ系股骨转子部骨折;Ⅳ系Ⅰ~Ⅲ混合性骨折。应用上述构成的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统计1997年3月至2010年2月,1122例髋臼骨折,其中18例双侧髋臼骨折,共1140例髋。分析研究骨盆前后位片,髂骨、闭孔斜位片及2/3DCT资料。结果:1140例组别各损伤变数构成比:A类骨折237例(20.8%),B类骨折605例(53.1%),C类骨折298例(26.1%)。涉及前柱壁骨折808例,发生率为70.9%,中柱壁骨折507例,发生率为44.5%,后柱壁骨折1026例,发生率为90%。涉及髋臼变数1,即简单移位骨折203例(17.8%);变数2,即粉碎性骨折516例(45.3%);变数3,即压缩性骨折缺损421例(36.9%);涉及骨盆环损伤249例,占总数21.8%;涉及股骨近端骨折75例,占总数的6.6%;双侧髋臼骨折与相关盆环、股骨近端变数组18例(1.6%)。1140例髋臼骨折之关键部位与疗效要素:涉及髋臼中(臼顶)柱/壁骨折507例(44.5%);压缩性缺损421例(36.9%);盆环变数249例(21.8%);股近端关节变数75例(6.6%);而相对简单的Aa/p1/2、Bap1/2型髋臼骨折486例(42.6%)。结论:研究表明髋臼损伤变数中粉碎压缩,尤其是压缩缺损骨折占重要比重,同时彰显了髋臼骨折合并骨盆环或股骨近端损伤变数并非少见。该研究揭示了髋臼骨折损伤变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百分比表明了临床治疗的重点和要素:负重之臼顶44.5%;压缩之缺损36.9%;盆环之浮动21.8%;"头-臼"之双折6.6%。该系统在伤情评估、解剖定位、难度指数、选择对策、手术入路、疗效预后等方面,起到临床指导作用,创建了同类型骨折损伤变数的比较,为"同质语言"的交流,探索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肱骨近端记忆接骨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索肱骨头解剖颈至外科颈及肱骨近端干段骨折、骨不连的内固定新技术。方法 根据生物记忆材料镍钛合金性能与肱骨近端解剖生理特征,研制肱骨近端记忆接骨器(proximal humerus memory connector,PHMC),并临床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共22例。患者平均年龄41.7岁,平均随访18.5个月。结果 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平均3.6个月;骨不连骨性愈合时间平均4.5个月。骨愈合形式均呈骨板样骨替代,未见无序骨痂出现。PHMC术后弃用外固定,创伤反应期(7~12d)后,进行主动渐进性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按Michael Reese评分,平均88.5分。结论 PHMC能有效治疗肱骨解剖颈始至肱骨近端的各类型骨折与骨不连,亦为减少该部的假体关节置换探索出了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