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测量中国成年人枢椎椎板的相关解剖学参数,探讨枢椎交叉椎板螺钉置钉的可行性.方法:取60具成年人干燥枢椎标本,测量双侧椎板的厚度、高度、钉道长度以及椎板长轴和矢状面的夹角.结果:成年男性枢椎椎板的厚度、高度、钉道长度以及椎板长轴和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5.93±1.54)mm、(10.98±1.47)mm、 (28.04±3.41)mm、 47.840±6.380,成年女性分别为(5.18±1.32)mm、 (9.97±1.64)mm、 (25.89±3.85)mm、 46.160±5.820,不同性别间的椎板厚度、高度、钉道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右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8%的椎板厚度大于或等于4 mm,78.3%大于或等于5 mm.结论:枢椎交叉椎板螺钉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能够在直视下操作,可准确估计钉道的长度以及进钉角度,避免椎动脉和神经根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量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为设计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测量30例寰椎和枢椎骨标本、50例男性和50例女性CT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分别比较骨标本、CT图像测量指标的侧别及性别统计学差异,比较骨标本数据和CT数据统计学差异。 结果 骨标本测得后中线处高(10.75±1.38)mm、厚(8.55±1.7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45±0.73)mm、(20.28±2.20)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00±3.43)°、(134.67±2.87)°。CT测量后中线处高(10.45±1.61)mm、厚(8.12±1.5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60±1.26)mm、(20.48±2.05)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23±9.64)°、(135.47±9.02)°,后弓外侧缘半径(26.77±2.14)mm,枢椎板斜率(58.34±7.60)°,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突上缘高(19.07±2.73)mm,寰枢椎后间隙高(6.83±2.01)mm。CT数据大部分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和CT数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与CT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解剖特征较为固定;CT能较好地反映该特征;本研究可为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Atlas钛缆固定上颈椎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颈后路寰枢椎Atlas钛缆固定术和相关器械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0例中国成人干燥标本上,观察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的形态学特点并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1)寰椎后弓较纤弱,横截面呈扇形,内侧面从后上方向内下方倾斜;内侧面宽度:左侧(6.5±1.9)mm,右侧(6.3±1.7)mm;扇形角度:左侧(68±10)°,右侧(71 9)°。(2)枢椎椎板较粗大,上窄下宽,上缘厚度:左侧(4.5±1.3)mm,右侧(4.8±1.4)mm,下缘厚度:左侧(8.1±1.5)mm,右侧(7.8±1.6)mm;椎板高度:左侧(14.3±4.1)mm,右侧(14.5±3.6)mm,内侧面基本垂直,内侧面下缘多形成一骨嵴。结论:(1)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穿绕钛缆时宜自上向下操作;(2)设计枢椎椎板穿绕钛缆的引导器械时需考虑到其内侧面的骨嵴。  相似文献   

4.
寰椎椎弓和枢椎椎板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为颈后路寰枢椎钛缆固定术和相关器械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0例中国成人干燥标本上,观察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的形态学特点并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1)寰椎后弓较纤弱,上面与椎管不平行,从后上方向内下方倾斜;(2)枢椎椎板较粗大,上窄下宽,内面基本平行椎管,内面下缘多形成一骨嵴。结论:(1)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穿绕钛缆时宜自上向下操作,为方便操作,可以咬除部分枢椎椎板上缘;(2)设计枢椎椎板穿绕钛缆的引导器械时需考虑到其内面的骨嵴。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 寰枢椎脱位:是指先天畸形、创伤、退变、肿瘤、感染炎症和手术等因素造成的寰椎与枢椎(第一和第二颈椎)骨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发生关节功能障碍和(或)神经压迫的病理改变。 枢椎支点螺钉:利用杠杆原理将常规颈椎螺钉的钉槽底部加高,其产生的提拉复位能力较常规颈椎螺钉强,在寰枢椎脱位某些需行经口松解手术中,可应用枢椎支点螺钉的提拉复位能力直接行后路手术,从而避免行经口手术,降低感染、患者痛苦、术中改变体位等造成医源性损害的风险,可广泛应用于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 背景:寰枢椎脱位常需要手术复位,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是最常用的术式,但目前的钉棒固定系统常通过加大连接棒的弯曲度来增加复位效果,导致置棒操作困难,增加了脊髓损伤概率。 目的:评价枢椎支点螺钉应用于寰枢椎脱位治疗的初步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寰枢椎脱位患者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8-51岁,均进行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治疗:在寰椎双侧植入常规颈椎后路螺钉,枢椎双侧植入枢椎支点螺钉。记录手术前后的寰齿前间隙及颈椎JOA评分,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射线、CT检测以评价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试验方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及脊髓神经损伤;②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所有患者均获寰枢椎间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6个月;③术后1周X射线片及CT检查显示寰枢椎复位满意,内固定位置良好;④1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的寰齿前间隙明显低于术前[(6.8±1.5),(2.4±0.9)mm,t=17.854,P=0.000],颈椎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14.1±1.3),(15.9±0.9)分,t=-10,P=0.000];⑤随访期间无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无复发脱位;⑥结果表明,在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中应用枢椎支点螺钉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复位效果良好,临床初步疗效满意。 ORCID: 0000-0002-5790-4030(葛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儿童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与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寰枢椎后路置入直径为3.5mm的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方法:(1)儿童脑死亡尸体标本10具,年龄6~8岁,测量寰椎椎弓根高度、宽度,寰椎侧块中部高度、宽度,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宽度,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外侧1/3、内侧1/3高度、枢椎椎弓根(横突孔)外缘、内缘高度,枢椎椎弓根(横突孔)上缘、中缘、下缘宽度;(2)对20例6~8儿童寰枢椎进行CT平扫,利用CT工作站测量寰枢椎横断面上寰椎椎弓根长度、宽度,枢椎椎弓根长度、宽度;寰枢椎椎弓根纵轴与正中矢状面的角度。结果:标本组寰椎椎弓根高度和宽度分别为(5.26&#177;0.44)mm和(6.26&#177;0.75)mm,寰椎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外侧1/3高度为(4.07&#177;0.24)mm,枢椎椎弓根外缘高度和内缘高度分别为(6.86&#177;0.48)mm和(6.67&#177;0.49)mm,上缘宽度、中缘宽度和下缘宽度分别为(6.63&#177;0.61)mm、(5.41&#177;0.39)mm、(3.71&#177;0.30)mm。CT组寰椎高度为(5.47_+0.34)mm、宽度为(6.63+0.54)mm;枢椎高度为(6.59&#177;0.51)mm、宽度为(5.13&#177;0.42)mm;寰枢椎椎弓根纵轴与正中矢状面的角度分别为(9.60&#177;1.32)&#176;、(27.80&#177;2.22)&#176;。结论:6~8岁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容纳直径为3.5mm的螺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寰枢椎侧块关节面解剖形态的影像学参数,为临床寰枢椎侧块关节间融合器的设计提供支持。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行颈椎CT检查的100名成人健康体检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57人、女43人,年龄26~61(40.9±6.4)岁。受检者均行C1~C7范围CT扫描及二维重建;采用图片存档及通信系统软件,在矢状面及冠状面上分别测量对比两侧寰枢椎侧块关节面的曲度、长度、椎间隙高度,观察寰枢椎侧块关节面的形状,关节面凹陷或凸起的顶点位置的分布情况。结果 寰枢椎侧块矢状位、冠状位左右两侧关节面曲度、长度、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值>0.05)。左右两侧数据合并后:寰、枢椎侧块矢状位关节面曲度分别为171.16°±6.21°、166.37°±8.50°,冠状位关节面曲度分别为159.83°±8.22°、167.22°±10.40°;矢状位关节面长度分别为(16.38±1.61)、(16.59±1.63)mm,冠状位关节面长度分别为(16.75±1.71)、(17.14±1.69)mm;矢状位关节面前、中、后椎间隙高度分别为(2.87±0.80)、(2.22±0.63)、(3.25±1.00)mm,冠状位关节面的内、中、外椎间隙高度分别为(1.94±0.74)、(3.39±0.57)、(1.64±0.62)mm。寰枢椎侧块矢状位关节面形状以双凸和凸平居多,冠状位关节面形状以双凹和凹平居多。寰枢椎侧块矢状位、冠状位关节面顶点在中1/3处的较多。结论 设计寰枢椎侧块关节间融合器时,不仅要考虑关节面矢状位及冠状位的长度和椎间隙的高度,还应考虑关节面的曲度及顶点位置,使其设计更优化。  相似文献   

8.
Vertex万向螺钉系统在寰枢椎后路固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Vertex万向螺钉系统在寰枢椎后路固定中的作用及价值。使用Vertex万向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定,寰椎进钉点在寰椎后弓上,寰椎中线外侧,距正中矢状线18~20mm,距寰椎后弓下缘2.0mm,进钉时向内倾斜10°,向头侧倾斜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应在直视下平行枢椎峡部内侧缘及上面的平面进入。寰枢螺钉之间使用钛棒连接固定。结果表明置钉顺利,无并发症,所有病例获随访,平均9个月,寰枢椎复位固定良好。JOA评分法术前平均9.6分,术后平均15.9分。研究结果表明Vertex万向螺钉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效果良好,是寰枢椎后路固定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并适用于年幼患者的固定。  相似文献   

9.
寰枢椎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性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寰枢椎稳者行后路寰枢椎钩钢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 11例随访3个月-6年,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都获得骨性融合。1例出现寰椎后弓骨折,但复位没有丢失,最终在术后5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钩钢板内固定术可使寰枢复合体获得即刻三维稳定,为骨性愈合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对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如果寰枢椎后弓完整,寰枢椎钩钢板内固定术一种新的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正颅颈交界区域包括枕骨至C_(2~3)间盘水平,该区域可伴有相关结构畸形,包括颅底凹陷、寰椎枕骨化、游离齿突、C_(2~3)先天融合、寰椎前弓和(或)后弓先天性分裂等骨性结构畸形,而骨性结构的畸形往往合并有椎动脉的畸形~([1])。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和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经过前路松解、减压都需要后路融合内固定术~([2])。寰枢椎后路固定技术可分为六类,Gallie、Brooks技术、椎板夹技术、Magerl经关节螺钉技术、钉板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经后路手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几处方法进行回顾总结,评价APOFIX椎板钩内固定并后路.融合术的效果。方法:对25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手术,包括齿突骨折20例,横韧带断裂5例,其中Gallie钢丝并后路融合术12例,Brooks钢丝并后路融合术9例,APOFIX椎板钩并后路融合术4例,结果:术后随访6-40个月(平均21个月),全部行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部分行MRI,有性融合分别为Gallie法10例(83%),Brooks法8例(89%),APOFIX法4例(100%),结论:APOFIX椎板钩并后路融合术操作简便,稳定,效果好,并发症少且不影响MRI成像而有利随访,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委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新型寰枢椎侧块融合器与传统内固定方式(TARP+髂骨块内固定技术,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差异。 方法 收集40例TARP术后病人的CT扫描数据进行测量并设计新型融合器。挑选6具新鲜上颈椎标本。分别进行完整状态,失稳状态及进行3种内固定方式[(TARP+融合器(A1);TARP+髂骨块(A2);后路椎弓根钉棒技术(B)]处理。再测量不同状态下标本的屈伸,侧屈,旋转6组动作的活动范围(RO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新型融合器有三种型号:13/12/7,12/11/7,11/10/7(长/宽/高);矢状面角设计为:16°/18°/20°。生物力学数据分析显示:Cage组(A1)与髂骨组(A2)在6个方向的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屈伸及旋转活动中,TARP固定组(A1、A2)与后路固定组(B)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侧屈活动中,TARP固定组(A1、A2)与后路固定组(B)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 配合TARP技术使用的新型融合器与TARP+髂骨块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仿,在侧屈方向优于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且融合器相对于髂骨块而言,理论上具有以下优势:①简化手术步骤;②避免取髂骨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椎弓根钉棒系统的临床复位效果。方法选择16例寰枢脱位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31.4岁。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植骨。手术前后对颈后部轴性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对神经功能改善采用Frankel分级进行评价。结果全组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病例枕颈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四肢及躯体感觉恢复,肌力及肌张力明显改善。轴性颈痛VAS术前为6.14±1.76,改进为术后4.82±1.45(t=2.315,P<0.05)。Frankel分级术前E级9例,D级2例,C级4例,B级1例;改进为术后E级9例,D级5例,C级2例。X射线、三维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螺钉、固定棒断裂。寰枢椎植骨在6个月左右达骨性融合;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脱落。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固定效果,符合寰枢椎脱位复位的生物力学特点,固定牢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的18例寰枢椎不稳与脱位患者的资料,分析其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植入36枚寰椎椎弓根钉,35枚位置良好,1枚穿入椎管但无脊髓损伤;36枚枢椎椎弓根螺钉位置均良好。所有病例均无脊髓、神经根、椎动脉损伤。随访7~24个月,寰枢椎间植骨在5—9个月时达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脱位无复发或加重。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适应证广泛,手术操作安全,临床疗效良好。术前仔细分析影像学资料,选择合适病例,术中严格操作,是成功施行本术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评价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对活体羊颈椎的融合效果。方法 选取12只2年龄山羊,经颈椎前路分别在每只羊C2/3和C3/4节段植入矿化胶原(MC)型椎间融合器(实验组)及聚醚醚酮(PEEK)型椎间融合器(对照组),两组融合器内均填塞自体骨,并常规使用颈椎前路钛板和螺钉系统固定。术后3个月随机处死6只羊,取颈椎标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评估及组织学检测,其余6只于术后12个月处死取材,进一步评价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融合效果,并深入观察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的降解吸收情况。结果 术后X线摄片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颈椎融合器及颈椎前路钛板和螺丝钉植入位置满意,12只羊均健康存活。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影像学可见两组颈椎融合器中央自体骨植骨区的上下椎体间少量骨桥形成,椎体间高度保持良好;聚醚醚酮型椎间融合器周围未出现透光带,而在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周围可见均匀表浅的密度减低区。组织学观察两组融合器中央自体骨植骨区均可见大量骨细胞长入;聚醚醚酮型椎间融合器周围未见特殊组织细胞反应区,而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周围可见明显纤维组织细胞包绕区,其间充满成纤维细胞及幼稚编织骨形成。结论 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在羊颈椎活体实验中达到了初步良好的融合效果,与聚醚醚酮型融合器相比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具有逐步可降解吸收的优点,同时可能具有更符合生理成骨过程的骨-材料结合界面,但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6.
背景:后路椎间融合器是治疗脊柱椎间盘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应用后路椎间融合器除因为适应证选取及手术操作不当等原因外常常会因为设计上的不合理而引发融合器沉陷、移位等并发症。 目的:通过回顾脊柱融合器的产生、发展和其他学者对后路椎间融合器应用的生物力学环境的研究对融合器进行优化设计。 方法:以“后路椎间融合器,沉陷,设计,植骨融合,生物力学”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2年2月有关文章。纳入后路椎间融合器的优化设计有关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18篇文献同时查阅《现代脊柱外科学》《脊柱内固定手术学》等相关专著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后路椎间融合器经过优化设计后,终板后外侧较高的强度可以保证融合器植入椎间后防止融合器陷入椎体,同时又显著增加了融合面的面积,进一步降低应力遮挡,可以提高融合率,加速融合进程,减少沉陷、移位等并发症的产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的“肾形”n-HA/PA66腰椎间融合器(cage),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其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建立正常人体L3-L5节段三维模型,模拟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应力分析,比较肾型与子弹头型n-HA/PA66腰椎间融合器应力分布的差异。 结果 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工况下两种不同cage的TLIF手术模型对比,子弹头型cage最大应力分别为32.8、32.8、31.4、31.3、32.8、34.2 MPa,肾型cage最大应力分别为13.2、11.4、10.9、10.1、11.7、11.1 MPa;而且肾型cage应力集中区域小于子弹头型cage。 结论 肾型n-HA/PA66腰椎间融合器固定的椎体应力分布小而均匀,理论上可有效降低cage沉降率。  相似文献   

18.
文题释义:零切迹融合器ROI-C:又称为前路颈椎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通过前入路进行颈椎关节融合的外科植入体。前路颈椎间盘融合器ROI-C是在切除颈椎椎间盘后,通过填充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源骨替代物植入椎间盘形成人造椎间盘,将桥形固定嵌片固定在上下椎体之间,在前路椎体上可做到完全无突出的零切迹。 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指因各种原因使得3个椎体2个间隙的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退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钩椎关节增生、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钙化,导致颈椎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等症状的一种颈椎病。 背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是传统钛板融合器的改进和升级,但目前ROI-C内固定系统用于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全面评估临床研究不多,其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试验缺乏全面的临床疗效评估。 目的:全面系统评估小切口颈前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7例,其中男30例,女27例,年龄34-77岁,其中33例进行小切口颈椎前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植入治疗(观察组),另24例进行小切口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术后2周及1,3,6,12个月评估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dom标准手术疗效、目测类比评分、吞咽困难程度、颈椎前凸Cobb角、融合节段成角、椎间盘高度及颈椎融合率。研究得到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术后Odoms手术标准评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5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12个月随访,均未见内固定松脱及椎体结构的改变,未见嵌片或钛板松脱、断裂等并发症发生;②两组术后的JOA评分、NDI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观察组术后2周、1个月的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两组术后的颈椎前凸Cobb角、融合节段成角、椎间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两组末次随访颈椎融合率均>95%,融合效果良好,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结果表明,小切口颈前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和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双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均有显著疗效,但使用ROI-C能够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ORCID: 0000-0002-9649-6105(张俊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摘要]椎间融合器是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椎间植骨融合后能否达到脊柱稳定、恢复椎体正常生理曲度的关键之一。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椎间融合器的材料与设计工艺不断改进,成为医学结合材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回顾了目前国内外椎间融合器的研究成果,基于Zero-P和钽金属材料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表面改性、3D打印椎间融合器等特点,阐述了不同材料和工艺的椎间融合器的动物试验或临床试验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椎间融合器科研研究方向和临床工作中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