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Q-TRUST临床沟通课程在急诊科员工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新入科人员为试验组,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新入科人员为对照组,每组60人共计12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集中培训,试验组采用Q-TRUST临床沟通培训,采集两组学员基本信息,培训后进行沟通理论考核,调取两组培训后2年内科室患者满意度及纠纷投诉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得出试验组培训效果评价。结果 两组学员年龄、学历等均无差异;试验组沟通理论考核成绩(84.10±5.2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2.23±4.48)分(P<0.05);试验组培训后患者就医满意度得分为(97.29±1.52)分,医疗投诉例数为15例;对照组培训后患者就医满意度为(90.75±1.56)分,医疗投诉例数为24例,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Q-TRUST培训总体效果评分(9.43±0.59)分,符合需求度评分(9.35±0.80)分;表明试验组学员对Q-TRUST培训课程满意,需求评价高。如何快速建立信任得分(9.72±0.45)分,如何告知坏消息(9.58...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一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家系的临床、实验室特点, 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  方法  收集该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 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静脉血, 分别进行全自动及人工血小板计数; 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形态; 流式细胞术分析血小板膜蛋白; 透射电镜观察中性粒细胞胞浆包涵体。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基因(non-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9gene, MYH9)的40个外显子, 分析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 并直接测序确定突变位点。  结果  镜下观察外周血涂片巨大血小板占90%以上, 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CD42a、CD42b)均在正常范围内, 血小板功能正常; 中性粒细胞胞浆透射电镜可见无包膜分隔的包涵体, MYH9基因38号外显子第5521位核苷酸存在G→A杂合突变(GAG→AAG), 从而导致其编码的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A(NMMHC2A)第1841位谷氨酸变为赖氨酸, 正常对照及该家系正常者未见此突变。  结论  MYH9基因点突变并伴有血小板减少及巨大血小板是Fechtner综合征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ectopic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EA)所致库欣综合征(cushing syndrome, CS)是一种由于垂体外占位性肿瘤异常分泌内源性皮质激素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常见病因有小细胞肺癌、胸腺瘤、支气管肿瘤、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其中, 前纵隔类癌引起的EA少有报道[1], 目前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导致肺部机会感染病例比较常见, 但因为EA所致内源性促使体内皮质激素水平异常, 免疫功能受损进而导致机会性感染, 如病毒、卡式肺孢子菌肺炎等较为少见, 有研究表明继发机会性感染也是影响EA患者的预后的因素之一[2], 本文患者系前纵隔占位导致EA, 术后继发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PCP),经过复方磺胺甲恶唑(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 TMP/SMX)等经验性治疗, 诊疗过程及时有效, 预后较好, 特分享诊疗经验。  相似文献   
4.
放线菌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惊  刘晓清  邓国华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3):1206-1208
目的 探讨放线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1936-2006年收治的32例放线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2.5岁(16~64岁),男女比例为5∶3,平均病程为(9.6±19.3)个月;其中6例(18.8%)有操作史,3例为针灸,2例为拔牙,1例为手术.按感染部位将患者分为3种类型:头颈型、胸型和腹盆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4.4%(11/32)、40.6%(13/32)和25.0%(8/32).临床表现与感染的部位有关.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血红蛋白降低常见.有10例细菌培养分离出放线菌,仅有2例明确了菌属.20例接受了抗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治愈率为75.0%(24/32).12例累及了2个以上的重要脏器,其中3例同时累及胸腔和腹腔,6例有窦道形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窦道形成和就诊前病程>6个月为病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当患者出现慢性软组织肿胀伴或不伴窦道形成、发热伴慢性咳嗽或下腹痛症状时,需考虑放线菌病的可能.放线菌病临床表现多样,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2至2017年60例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转归, 采用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采用K多个独立样本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60例患者中,男性17例(28.3%,17/60),女性43例(71.7%,43/60),平均年龄(41±15)岁。28例患者(46.7%,28/60)表现为发热、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降低三联征,23例(38.3%,23/60)表现为发热、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降低、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异常五联征,其余9例(15.0%,9/60)无典型三联征/五联征表现。28例患者接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13 (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a thrombospondin type 1 motif, member 13,ADAMTS13)活性检测,其中23例ADAMTS13活性<10%,阳性率为82.1%(23/28);20例患者检测了ADAMTS13抑制物,阳性率为90.0%(18/20);20例同时行ADAMTS13活性及其抑制物检测,二者均为阳性者占90.0% (18/20)。根据是否有血源、患者经济条件等不同情况,采用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免疫抑制剂、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等不同治疗方案,42例患者(70.0%,42/60)病情缓解,18例(30.0%,18/60)死亡。在血浆置换及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治疗,可将缓解率由57.1%提高至85.2%(P=0.032)。未发现导致患者死亡率增高的危险因素。   结论  TTP多表现为三联征或五联征,ADAMTS13活性降低及抑制物检测阳性率高,免疫抑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检测对各型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意义。以恶嗪为RNA荧光染料,使用Sysmes XE2100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137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与187名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的RP绝对值及其与总血小板数量的比值(IPF)。结果表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组)共109例,IPF为(10.28±7.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IPF(1.07±0.82)%(p0.01)。RP绝对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在ITP组中,原发性ITP(PITP)组IPF为(10.47±7.69)%,继发性ITP(SITP)组IPF为(9.45±8.69)%,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ITP与SITP组之间IPF值无显著差异(p=0.635)。骨髓增生低下组共28例,IPF为(2.37±1.13)%,较对照组增高,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RP绝对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PF最佳临界值为2.45%。该点灵敏度92.7%,特异度94.1%。结论:IPF检测可作为一个鉴别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骨髓增生及血小板生成情况良好的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7.
抗凝疗法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治疗,尤其是VTE二级预防治疗的重要部分.目前推荐的VTE二级预防的疗程一般为3~12个月.影响抗凝疗程的因素主要有初次VTE发作时是否具有易栓症、血栓诱发因素和临床特征,应根据每位患者的影响因素,权衡VTE复发的可能性和预防中出血的风险来决定疗程.疗程结束后还应重新评估影响因素和停止抗凝后VTE复发的风险决定是否延长抗凝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定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ITP)及继发于结缔组织病的血小板减少症(SITP)患者B细胞活化培养中细胞因子水平、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特异性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频数,评价二者T、B淋巴细胞功能的异同。方法:分离、培养PITP(70例)和SITP(33例)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效应B和记忆B细胞频数,采用流式微球分析法(CBA)测定培养上清的Th1/Th2/Th17细胞因子水平,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加入B细胞刺激培养液的记忆组产生IgG的总的B细胞频数为(288.3±355.4)/105 PBMC,显著高于效应组的(28.5±54.8)/105 PBMC(P<0.01)。PITP组GPⅡb-Ⅲa特异性效应B细胞频数为(8.2±27.2)/106 PBMC,SITP组为(7.9±20.8)/106 PBMC(P=0.174);而对照组(10例)特异性效应B细胞频数为(1.0±1.1)/106 PBMC,显著低于PITP组(P=0.003)和SITP组(P=0.010)。PITP组(52例)GPⅡb-Ⅲa特异性记忆B细胞频数为(81.6±164.5)/106 PBMC,实际频数为(27.4±30.1)%,SITP组(24例)GPⅡb-Ⅲa特异性记忆B细胞频数为(23.8±43.5)/106 PBMC,实际频数为(11.0±15.1)%(均P=0.001),2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例)的0(均P<0.01)。CBA法测定20例PITP及14例SITP培养上清的Th1/Th2/Th17细胞因子,34例患者记忆组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IL-17A值均显著高于效应组(均P<0.01)。记忆组IL-4、IL-6、IL-10、TNF、IL-17A浓度与产IgG的总的记忆B细胞频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IL-4、IL-6、IL-10浓度与特异性记忆B细胞频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PITP效应组的TNF浓度显著低于SITP(P=0.011),而记忆组的IL-4、IL-17A浓度显著高于SITP组(P=0.013和0.012)。结论:Th2细胞可能对PITP患者记忆B细胞的活化起关键作用。ELISPOT方法检测特异性GPⅡb-Ⅲa效应B细胞无法区分PITP和SITP。PITP患者特异性GPⅡb-Ⅲa记忆B细胞实际频数显著高于SITP,这可能有助于PITP和SITP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遗传性胰腺炎以起病年龄早、有家族性和胰腺癌发病率高为特点 ,它给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且为基因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模型。本文就该病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反复发热     
男性患者,34岁。因“反复发热4月余”收入院。1病历摘要1.1病史患者4个月前劳累后出现发热,自测体温最高38·5℃,伴畏寒、寒战、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发热多为连续数天,下午为著,体温降至正常数天后发热复现,无明显规律。于当地医院(葡萄牙)住院治疗,查血淋巴细胞增高,血小板降低。起病半月后出现咳嗽,咳痰,痰为黄痰,并有痰中带血,予静脉用环丙沙星治疗。用药2 d后出现咳嗽后突发憋气,测PaO244·8 mmHg(1 mmHg=133·3 Pa),SaO287%,体温最高39~40℃,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双侧胸腔引流等治疗(具体不详),胸片提示双侧中、下肺野均出现弥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