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4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86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种抗菌复合材料对SARS冠状病毒灭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含有抗菌添加剂的复合材料脲醛树脂对SARS冠状病毒的灭活作用,采用细胞培养法,对污染在该抗菌材料表面的SARS冠状病毒灭活效果进行了试验观察,同时,以不含抗菌剂的相同材料作对照。结果,在室温下,含有抗菌剂的脲醛树脂材料对涂抹在其表面的SARS冠状病毒作用4h和8h,病毒滴度均有显著降低(P<0.05)。作用48h后病毒滴度降低4个log以上,经传代未见典型细胞病变,说明作用48h后已无存活病毒。而对照组至72h仍有较高的病毒滴度。结论,含有抗菌添加剂的复合材料脲醛树脂对SARS冠状病毒有明显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直接SPA菌花环法对27例囊虫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同时用ELISA法测定血清IgE水平。发现患者CD3+,CD4+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降低,CD4/CD8比值明显下降,血清IgE含量显著升高。经分析,患者CD4细胞、CD4/CD8比值与IgE对数值呈负相关。揭示囊虫病患者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免疫功能紊乱。本文对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和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部分地区蜱中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与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多种蜱类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和基因分型。方法 选择我国黑龙江、吉林和浙江省部分林区为调查点,采集当地蜱类,用巢式PCR法进行检测,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确定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结果 共检测蜱512只,阳性126只,阳性率24.61%。其中吉林全沟硬蜱带菌率为37.00%,黑龙江全沟硬蜱带菌率为20.87%,浙江长角血蜱带菌率为28.07%。RFLP分析表明,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包括B.garinii和B.afzelii两种基因型。SSCP分析显示为7种亚型,其中B.garinii分为5个亚型,B.afzelii分为2个亚型。发现有3只蜱同时感染不同基因(亚)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证实B.garinii和B.afzelii基因型为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的优势基因型,并在我国蜱中发现莱姆病螺旋体不同基因(亚)型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5.
莱姆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的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rugdorferi)。人被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而感染,可引起皮肤、神经、心脏和关节等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严重者造成终生残疾,甚至死亡。在我国,自1986年首次报道发现莱姆病以来,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至少在27个省(市、自治区)的人群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病原学证实其中18个省(市、自治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9种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牛、羊、狗、野兔和8种野鼠有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长角血蜱、嗜群血蜱经期传播莱病螺旋体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皮下注射KM鼠建立实验感染动物模型 ,以此阳性感染鼠感染试蜱非感染种群 ,观察试蜱的感染能力以及以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能力。结果 通过剌叮阳性KM鼠 ,长角血蜱、嗜群血蜱幼蜱饱血后分别获得 6 1 3%、75 0 %的阳性感染 ,但所感染的螺旋体在感染后 2d即死亡消解 ,不能重新获得分离 ,PCR扩增阳性也只能持续到饱血后 8d ,幼蜱蜕化为若蜱后 ,所有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这两种蜱的若蜱也都可通过吸血获得 70 0 %的检测阳性率 ,感染后长角血蜱、嗜群血蜱可分别在在饱血后 5、10d内保持螺旋体的活性 ,PCR检测阳性率可延迟至饱血后 15d。此后直至蜕化成为成蜱 ,所有血、蜱检测结果均呈阴性 ;长角血蜱、嗜群血蜱的不同种群在感染和保持螺旋体能力上表现一致。结论 长角血蜱、嗜群血蜱的幼蜱和若蜱虽可以感染莱姆病螺旋体但不能经期传播到下一发育阶段 ,不具备经期传播能力 ,作为莱姆病主要媒介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85年在全县已基本消灭丝虫病(1974)的邹县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如下: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为原斑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于1964~1965年已基本消灭的小贾庄、小西苇和兴隆庄3个村1周岁以上居民。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 IFAT 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抗体阳性率为88.89%;非流行区健康居民抗体阳性率为3.92%。基本消灭丝虫病后8年的地区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54%和10.84%;基本消灭后15年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45%和5.16%;基本消灭后24年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67%和3.96%。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5年的地区人群抗体阳性率已降到非流行区健康人群水平(X~2=0.48 P>0.05)。因此认为 IFAT 可作为我省丝虫病防治后期和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流行病学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此外,观察到微丝蚴血症者血清抗体阳性率和阳性 GMRT 与微丝蚴密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囊虫病亦称囊尾蚴病,是由猪带绦虫之幼虫——囊尾蚴引起的一种人猪共患的寄生虫病。常见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囊尾蚴可寄生于皮下、肌肉、脑、眼等组织,造成相应的损害,特别是脑囊虫病可致严重的后果。囊虫病的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诊断常比较困难。免疫血清学试验对进行囊虫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有用的方法。不少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就国外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野外采集标本中人埃立克体16S rRNA基因扩增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特异引物,通过多对半巢式PCR从采自内蒙古大兴安岭的蜱标本中扩增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和查菲埃立克体的16SrRNA全基因,一方面提供了这2种埃立克体存在于中国的证据,另一方面为今后进行埃立克体病的病原、媒介和宿主的调查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并从一只大林姬鼠的脏器中检测到EC16SrRNA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