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surgical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izure outcome of refractory temporal lobe epilepsy (TLE) in children.Methods Of a series of 21 children with refractory TLE, who were treated surgically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uly 2007 to February 2009, nineteen were followed up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Most patients had complex partial seizure, seizure aura such as abdominal discomfort, and automatism such as smacking lips and swallowing. MRI scanning demonstrated abnormal signal at temporal lobe in 15 cases. Six patients had abnormal results in PET scaning. Scalp EEG monitoring demonstrated local epilepsy discharge in 7 cases, and multiple locals in 12. Fifteen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for removal of one side pretemporal lobe and amygdalohippocampus, and 4 had still partial cortex of the frontal lobe resection. Results The follow- up period ranged from 12 to 30 months. The seizure outcome according to Engel outcome scale were Ⅰ grade in 13 cases, Ⅱ in 3, Ⅲ 1 and Ⅳ in 2.Neuropsychological outcome: Two patient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ostoperative pathology results included the brain cortex dysplasia and mesial temporal lobe sclerosis. Conclusions Most of the children who had temporal lobe surgery for intractable TLE had good seizure contral. The procedure is safe, with a low complication rate. A concordant localization of epileptogenic zone from seizure manifestation, EEG and neuroimaging studies may predict a favorable seizure outcome. Early surgical intervention may improve the neuropsychological scale.  相似文献   
2.
一种壳聚糖神经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用自行研制的模具制备一种具有轴向排列多通道壳聚糖神经修复导管.方法:实验于2004-05/09在清华大学生物系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首先制备多孔或致密的壳聚糖空管,管内径为2~5 mm,壁厚0.2~1.0 mm.将一组不锈钢针平行贯穿于壳聚糖空管,用钢针固定片固定不锈钢针,然后在此壳聚糖空管中注入壳聚糖溶液,最后用冷冻干燥法成型.然后,对所得到的支架进行理化性能表征,评价多通道壳聚糖导管的溶胀性、体外降解情况,并用瑞氏染色与扫描电镜用来观察N2a细胞(Neuroblastoma cells, mouse)在导管内生长情况.结果:①在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中溶胀后,多通道壳聚糖导管的内径无显著性变化(P > 0.01),管壁厚度增大明显(P < 0.01).②导管在溶菌酶溶液中降解8周后,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而且保持了足够的机械强度和韧性.③瑞氏染色显示N2a细胞核染成深蓝色,铺展在通道表面及成团分布在导管内基质之中.扫描电镜观察可清晰地显示出细胞的形态及在导管中的分布情况.结论:实验制备的多通道壳聚糖导管具有合适的溶胀性、机械强度以及神经细胞亲和性,有潜在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改善生物材料聚羟基丁酸己酸酯(PHBHHx)的力学性能和聚碳酸亚丙酯(PPC)的可加工性,将两者共混,制备不同比例的共混材料,并对共混膜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黏附和共混材料制成的管形支架的力学性能进行评价,以选出合适比例的共混材料作为血管组织工程支架。 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4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制备5种不同比例(PHBHHx∶PPC分别为0∶10,3∶7,5∶5,7∶3,10∶0)的共混材料,利用CCK-8试剂测定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在共混膜上培养24h后的黏附数量。②采用热致相分离和冷冻干燥法制备管形支架,通过反复浸渍和晾干,在多孔支架外层形成一层晾干的膜层。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形貌、压汞仪测量孔隙率和孔径分布,利用自制装置以6.65kPa/s的加压速度测定管形支架的破裂强度,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支架的缝合强度,以羊颈动脉为对照。 结果:①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在各种膜上培养24h后,在5∶5比例PHBHHXx/PPC共混膜和PPC膜上相对黏附量高于PHBHHXx膜(P〈0.05)。②PHBHHx和共混材料均可制备成管形支架,而单纯PPC支架在制备晾干层时溶化,无法维持原形。管形支架的孔径随PPC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孔隙率提高。③支架的破裂强度与羊颈动脉相似(P〉0.05);缝合强度均强于羊颈动脉,以5∶5和3∶7PHBHHx/PPC共混材料制备的管形支架的缝合强度高于PHBHHx支架。 结论:①与PHBHHx相比,5∶5PHBHHx/PPC共混膜和PPC膜上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黏附更好。②共混材料均可以制备成管形支架,并且力学强度符合移植的要求,缝合强度以5∶5和3∶7的PHBHHx/PPC共混材料最佳。  相似文献   
4.
胸腰椎骨折术后植入体断裂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了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植入断钉的相关因素,随访观察1998-08/2005-08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2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中行椎板减压134例,未做减压81例,行后路植骨融合149例,未做任何植骨66例。术后常规佩带支具3个月。发现215例术后患者中有22例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其中爆裂型骨折15例,术中行椎板减压的18例,未做任何植骨融合的16例,7例双侧进钉角度不一致,术后X射线片示5例伤椎相邻椎间隙增宽,12例伤椎上位椎间隙明显变窄,8例术后未严格佩带支具。提示导致置入术后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的相关因素有:①胸腰段是断钉的好发部位。②脊柱骨折的严重程度。③术中是否行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是否准确、是否有过度撑开、骨折节段是否植骨融合。④内置物留置体内时间过长。⑤术后是否严格佩带支具。⑥椎弓根螺钉本身的设计缺陷。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琼脂糖/壳聚糖共混凝胶为模型,研究壳聚糖材料生物相容性的可能机理.方法 通过共混法,制备出一系列不同壳聚糖含量的琼脂糖/壳聚糖共混凝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共混凝胶的化学基团,利用荧光素-4-异硫氰酸酯(FITC)标记法观察琼脂糖和壳聚糖之间的可共混性.通过Zeta电势测量共混凝胶的电荷,利用二喹啉甲酸(BCA)法分别测定胎牛血清(FBS)总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RSA)在共混凝胶上的吸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纤黏连蛋白(FN)在共混凝胶上的吸附.细胞实验以人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MEC-1)为模型,通过观测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形态来评价共混凝胶的细胞相容性.结果 琼脂糖/壳聚糖共混凝胶含有壳聚糖特征性的化学基团.琼脂糖和壳聚糖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可共混性,壳聚糖的氨基基团在共混凝胶中呈均匀分布.在pH酸性条件下(pH 3.0)共混凝胶带有较强的正电荷,然而在pH中性条件下(pH 7.4)所有共混凝胶的Zeta电势均降低至0 mV附近.各组共混凝胶之间对FBS总蛋白以及BSA的吸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共混凝胶对FN的吸附却随着壳聚糖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升高.细胞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壳聚糖含量的提高,共混凝胶的细胞相容性有明显改善,HMECs在壳聚糖含量较高的凝胶上表现出良好的黏附、铺展和增殖.结论 相对于血清中的其他蛋白,壳聚糖组分对FN存在优先吸附,从而能够促进细胞在共混凝胶表面的黏附铺展.与传统观点不同,本研究发现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与其所携带的正电荷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分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触发痛在微血管减压术前后的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变化,探讨前额叶皮层是否参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触发痛的调控。方法 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前额叶接受45通道的近红外功能成像监测,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反映触发痛任务相关的功能变化。采用多次重复事件相关设计作为任务,分析触发痛在微血管减压术前后的前额叶功能变化。结果 (1)术前疼痛侧刺激期相对静息期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显著增高(P<0.05),双侧前额叶出现激活效应;术前正常侧刺激发现刺激期相对静息期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双侧前额叶出现抑制效应;(2)术后1周原疼痛侧和正常侧的静息期与刺激期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未见双侧前额叶激活或抑制效应。结论术前触发痛引起的双侧前额叶激活效应在微血管减压术后消失,推测前额叶可能参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枢调控,其机制可能与中枢敏化现象有关。微血管减压术引起的外周神经和相邻组织的改变可能达到了去敏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种壳聚糖神经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自行研制的模具制备一种具有轴向排列多通道壳聚糖神经修复导管。 方法:实验于2004-05/09在清华大学生物系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首先制备多孔或致密的壳聚糖空管,管内径为2~5 mm,壁厚0.2~1.0 mm。将一组不锈钢针平行贯穿于壳聚糖空管,用钢针固定片固定不锈钢针,然后在此壳聚糖空管中注入壳聚糖溶液,最后用冷冻干燥法成型。然后,对所得到的支架进行理化性能表征,评价多通道壳聚糖导管的溶胀性、体外降解情况,并用瑞氏染色与扫描电镜用来观察N2a细胞(Neuroblastoma cells, mouse)在导管内生长情况。 结果:①在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中溶胀后,多通道壳聚糖导管的内径无显著性变化(P > 0.01),管壁厚度增大明显(P < 0.01)。②导管在溶菌酶溶液中降解8周后,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而且保持了足够的机械强度和韧性。③瑞氏染色显示N2a细胞核染成深蓝色,铺展在通道表面及成团分布在导管内基质之中。扫描电镜观察可清晰地显示出细胞的形态及在导管中的分布情况。 结论:实验制备的多通道壳聚糖导管具有合适的溶胀性、机械强度以及神经细胞亲和性,有潜在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周围纤维化与粘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尚无理想的防粘连材料和方法。Key等认为,瘢痕形成来源于椎管前方损伤的纤维环;而LaRocca等提出,纤维化主要由背侧损伤骶棘肌粗糙面的成纤维细胞侵入肌间血肿所致,并创立了“椎板切除膜”理论。20世纪90年代,songer等。  相似文献   
9.
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腰椎管扩大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传统术式是广泛的后部结构切除椎管扩大。这种传统术式因减压彻底 ,近期疗效尚好。但广泛的后部结构切除可导致腰椎不稳 ,并易引起医源性椎管狭窄。鉴于此 ,作者自 1994年起采用保留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棘突的有限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12 1例 ,随访 3年以上者 5 5例 ,疗效满意。临床资料  5 5例中男 9例 ,女 6例。 30~ 40岁 6例 ,41~ 5 0岁 11例 ,5 1岁以上 38例。病程最长 6年 ,最短 3个月 ,平均 2年 3个月。单纯腰椎管狭窄症 18例 ,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37例 ,其中L4/ 5椎间盘突出 14例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大鼠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水通道蛋白-4(AQP-4)和后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50只)、模型组(50只)、OECs移植组(50只),模型组和OECs移植组用改良的Allen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其中OECs移植组在损伤处移植嗅鞘细胞,模型组移植DF-12培养液。于术后1、3、7、14、21、28 d进行BBB(Basso-Beattle-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脊髓组织AQP-4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术后3~28 d,OECs移植组的BBB评分较模型对照组明显提高,术后第1天,模型组和OECs移植组受损脊髓灰质、白质中AQP-4的表达明显增加;第3天时均达到高峰,但OECs移植组低于模型组(P〈0.05)。第7、14、21、28天,与模型组比较,OECs移植组AQP-4表达也较低(P〈0.01)。结论:OECs移植使脊髓损伤后AQPa表达减少,这可能有利于抑制脊髓水肿、消除脊髓继发性损伤,保存残存正常脊髓组织并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