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肃肺润肠汤对药物依赖性便秘大鼠大肠杯状细胞、5-HT的变化.方法 清洁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大黄模型组(n=15) 和大黄模型治疗组(n=15)以下分别简称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除对照组外,模型及治疗组先建立大鼠药物依赖性便秘模型,在模型基础上,治疗组大鼠给予肃肺润肠汤灌胃治疗,再采用普通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细胞计数进行研究在给中药复方前后的大鼠大肠杯状细胞、5-HT免疫反应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数量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肠杯状细胞、5-HT细胞数量均增加,差异非常显著(P<0.01),且后者免疫染色强度增强.结论 肃肺润肠汤可以提高药物依赖性便秘大鼠肠道杯状细胞、免疫反应细胞5-HT的形态分布和数量,从而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的传输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以往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的窒息率,防止窒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04年—2008年在本院出生的窒息新生儿进行回顾分析,对窒息发生的原因、发病率及合并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窒息发生原因的前三位依次为胎儿窘迫、早产、母亲妊娠期合并高血压,随着我院年分娩量的增加,窒息发生率逐年下降,尤其是重度窒息的发生率更低,本文新生儿窒息并发症多见于以下系统,依次为:心脏损伤、肺损伤、肾损伤、脑损伤及高胆红素血症。结论积极加强围生期的保健工作,预防窒息的发生,熟练掌握新法复苏的技能,减少各种窒息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窒息后遗症的影响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围产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建立与其作用的研究。方法回顾性调查自建立围产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以来(1995至2008年)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及相关资料,分析高危儿出生后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如围产期死亡率、窒息发生率、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发生中枢协调障碍的围产因素、干预效果及随访问情况。结果1995至2008年分娩数及高危妊娠数逐年增加,但围产儿死亡率、窒息率明显下降,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不断提高;发生中枢协调障碍的各种高危因素,依次胎儿宫内窘迫(30.5%)、早期感染史(28.5%)、妊娠糖尿病者(27.8%)、足月小样儿(26.7%)、早产儿(25.8%)、新生儿窒息(25.0%)、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3.1%)、妊娠早期阴道流血史(20.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9%)等;系统管理高危儿较门诊对照组中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发现早、疗程短、疗效好。围产高危儿1年随访率85%,主要为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结论围产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的建立能有效提高围产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儿血清瘦素与细胞因子水平的联动效应及其意义。方法将2002-10—2004-03就诊于武汉市儿童医院和广州市妇婴医院的31例重症感染患儿与25名健康儿童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所选的重症感染患儿均合并MODS。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研究组的血清瘦素水平及细胞因子IL-6及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研究组,血清瘦素与IL-6及TNF-α水平变化有统计学相关性。结论儿科重症感染合并MODS患者的血清瘦素与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其联动效应是宿主抗感染的重要防御反应。监测血清瘦素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对儿科重症感染的进程分析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针对我国国情和医疗管理体制现状下建立围产高危儿系统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调查自逐步建立围产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以来(1995~2008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分娩的新生儿的相关资料,分析反应高危儿管理后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如围产期死亡率、窒息发生率、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发生中枢协调障碍的围产因素、干预效果及对气质影响因素、脐血血清免疫球蛋白E对过敏高危儿的预警情况等.结果 1999~2008年分娩数及高危妊娠数逐年增加,但围产儿死亡率、窒息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不断提高;发生中枢协调障碍的各种高危因素,依次为胎儿宫内窘迫(30.5%)、母亲早期感染史(28.5%)、母亲患妊娠糖尿病者(27.8%)、足月小样儿(26.7%)、早产儿(25.8%)、新生儿窒息(25.0%)、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3.1%)、妊娠早期阴道流血史(20.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9%)等;系统管理高危儿较门诊对照组中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发现早、疗程短、疗效好.且气质研究对高危儿系统管理作用重大;脐血血清免疫球蛋白E对过敏高危儿确有预警作用.结论 围产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的建立,能有效提高围产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广州地区新生儿不同脐血IgE(CBIgE)水平对婴幼儿过敏疾病的预警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广州市妇婴医院出生的足月、自然分娩新生儿,对脐血IgE不同水平的人群,进行为期3年的观察;主要观察消化系统、皮肤和呼吸系统等组织器官的过敏反应症状和体征;使用瑞典法玛公司生产的UniCap100型测定仪,以及脐血IgE检测试剂盒,以荧光酶免疫方法测定脐血IgE的含量。结果:在观察过程中证实患有过敏性疾病41例,占23.29%(41/176)。在患病婴儿中湿疹占46.34%(19/41),牛奶过敏占21.95%(9/41),哮喘占21.95%(9/41),过敏性鼻炎占19.51%(8/41),荨麻疹占14.63%(6/41)。有家族过敏史者患病占86.67%(13/15)。患病与非患病两组新生儿CBIg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CBIgE界值的预警结果以CBIgE 1.08 kUA/L为优,敏感性为80.49%,特异性为74.07%,准确性为75.57%。结论:脐血IgE可以预警婴幼儿过敏疾病,1.08 kUA/L界值可以作为本地区婴幼儿过敏疾病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串联质谱法技术,进行窒息新生儿血肉碱谱与脑损伤相关性的研究,并观察不同程度的窒息新生儿血肉碱谱的变化规律。方法:研究对象为胎龄≥37周,体重≥2.5 kg的窒息新生儿组,对照组为正常的足月产新生儿。每组各选取50例入组。检测研究组所有娩出后新生儿的脐血,生后1周,生后1个月的外周血,检测血肉碱谱。并于上述相同的时间内收集记录患儿的临床信息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分为窒息后发生脑损伤组与非脑损伤组。结果:①窒息新生儿组的血游离肉碱及总肉碱水平均低于正常新生儿对照组(P<0.05)。②窒息后发生脑损伤的新生儿在生后1周内血游离肉碱及总肉碱水平均明显低于非脑损伤组(P<0.01),而长链酰基肉碱在生后1周内较非脑损伤组明显升高(P<0.05)。③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在生后1周内游离肉碱、短链、中链酰基肉碱水平较轻度窒息组低,长链酰基肉碱水平则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1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窒息新生儿的血肉碱谱变化与脑损伤的发生存在关联,血肉碱谱的变化可以协助早期判断及评估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发生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开放与限盐饮食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住院的肝硬化腹水患者72例随机分为开放饮食组与限盐饮食组,其余利尿、放腹水等措施相同,观察两组病人住院期间在临床症状、生化指标、腹水治疗效果及临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的改善、血钠、尿钠、尿量的改变、腹水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肾功能损害和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上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论 对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开放饮食能改善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并降低低钠血症、肾功能损害、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有利于腹水的消退和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药物依赖性便秘大鼠盲肠杯状细胞、5-羟色胺免疫反应(5-HT-IR)细胞、P物质免疫反应(SP-IR)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数量的变化,探讨大鼠盲肠杯状细胞及5-HT-IR、SP-IR细胞在药物依赖性便秘的可能作用。方法将45只SD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大黄模型组和酚酞模型组,两模型组分别用大黄和酚酞灌胃建立大鼠药物依赖性便秘模型,用普通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细胞计数进行研究大鼠盲肠杯状细胞、5-HT-IR细胞及SP-IR细胞所发生的形态分布及数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模型组盲肠杯状细胞、5-HT-IR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且免疫染色减弱。结论盲肠杯状细胞及5-HT-IR细胞的改变也可能是药物依赖性便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小儿湿疹变应原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更好地防治小儿湿疹,找出本地区小儿湿疹的诱发因素,为防治小儿湿疹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变态反应科提供的变应原和山西太原药业公司生产的变应原溶媒,作皮内注射;以及使用瑞典法玛西亚公司的Un iCAP100型全自动分析仪及其Phad iatop、fx5E试剂盒,作血清荧光酶免疫检测。结果:①93例湿疹病例中,食物变应原皮试阳性39例占41.93%,吸入变应原皮试阳性41例占44.08%,食物变应原和吸入变应原均皮试阳性13例占13.97%。虾、蟹、咸水鱼、鸡蛋、牛奶、黄豆阳性均占30%以上,是食物中的主要变应原。螨、屋尘、野苋菜花粉、多价秋季花粉、蟑螂阳性均占40%以上,是吸入物中的主要变应原。②小年龄组以食物变应原阳性为主,大年龄组以吸入变应原性为主。③吸入变应原皮试阳性者Phad iatop血清学阳性检出46例,占85.18%,食物变原皮试阳性者fx5E血清学阳性检出45例,占86.53%。结论:湿疹患儿进行变应原的检测,可以找出湿疹的诱发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湿疹提供依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