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O作用后大鼠肺血管细胞增殖和凋亡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CO和低氧作用后大鼠肺血管细胞增殖和凋亡状况,探讨低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末端标记及Western杂交等方法检测常压低氧大鼠肺血管壁细胞增殖,凋亡及c-myc基因的表达状况。结果:正常组,低氧和锡原卟啉组,低浓度CO和血晶素组大鼠肺动脉均存在增殖和凋亡的阳性细胞,两类细胞在肺内呈不均匀散在分布,低氧和锡原卟啉组大鼠肺血管增殖细胞数显著升高而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细胞增殖凋亡比值分别为对照组的5倍或4倍,而低浓度CO和血晶素组肺血管增殖细胞和凋亡细胞系数均显著增加,细胞增殖凋亡比值均为1.2,c-myc在低氧和锡原卟啉组大鼠肺内表达显著增加,在低浓度CO和血晶素组大鼠肺内表达减少。结论:增殖和凋亡现象共存在于正常和处理大鼠的肺血管细胞中,也许c-myc等基因的异常表达导致了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失衡,进而调节了慢性低氧肺血管结构的改建。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预计到2020年,COPD将上升为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1-2]。GOLD指南指出COPD不是单纯的一种肺脏疾病,其还具有显著的肺外合并症,常以慢性全身性炎症为共同表现,这些肺外疾病会引发COPD患者病情加重,显著增加COPD患者的发病率,导致医疗负担加重以及治疗难度增大[3]。然而COPD的肺外合并症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COPD患者的死亡原因源于其他系统疾病,而并非呼吸系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磷酸川芎嗪大鼠鼻黏膜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鼻循环法研究环糊精的浓度和种类对磷酸川芎嗪鼻黏膜吸收的促进作用,计算磷酸川芎嗪体外吸收速度常数;通过体内法研究大鼠鼻黏膜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并计算绝对生物利用度。在此基础上就在体法与体内法两种方法的相关性进行考察。结果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βcyclodextrin,HP--βCD)可显著促进磷酸川芎嗪的鼻黏膜吸收。但在质量分数为0.5%~5.0%内,HP--βCD的吸收促进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和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相比,HP--βCD的吸收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对照组、质量分数为0.5%-βCD和质量分数为0.5%HP--βCD组磷酸川芎嗪鼻黏膜吸收速度常数(ka)分别为0.158、0.163、0.233 mg.min-1,对照组与HP--βC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和-βCD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与HP--βCD组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45.7%和66.5%,两组间绝对生物利用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βCD能显著提高磷酸川芎嗪大鼠鼻黏膜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大鼠在体鼻循环法与体内实验结果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不同材质、不同分子量的膜对HXTL药液体系除杂的适用性。方法采用PVDF(聚偏二氟乙烯)8-10万、PS(聚砜)3—5万、PS2万、PES(聚醚砜)1万、PS6干的膜对HXTL药液体系进行超滤,检查超滤前后药液含蛋白质,多糖,淀粉情况,测定固含物的转移率,有效成分的转移率,指纹图谱,计算超滤前后指纹图谱相似度。结果对于HXTL药液,超滤前后均无蛋白质存在,除PVDF8-10万外,均能除淀粉,PESl万、PS6干膜可除去多糖,PES超滤膜对指标性成份芍药苷,苦杏仁苷的吸附较少,固含量转移率较低。指纹图谱相似度在99%以上。结论PES材质的膜对HXTL药液体系除杂的适用性较好,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分子量的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 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RT-3DE)研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不同手术方式右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ASD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外科手术组和封堵组;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后,使用RT-3DE采集患者的右室全容积数据库,分析右室舒张末容量(righ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 RVEDV)和收缩末容量(righ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 RVESV)、计算右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RVEF).比较术前、术后7 d、术后3个月的RVEDV、RVESV、RVEF值变化.结果 术后7 d,封堵组右室RVEDV、RVESV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RVEF值与术前无显著差异;外科手术组右室RVEDV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但RVESV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并且EF值较术前减低(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RVEF值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 RT-3DE能简便、准确地确定右室容积并计算右室收缩功能;ASD患者外科手术组术后早期右室收缩功能较术前减低, 术后3个月恢复到正常水平,封堵组术后初期EF值即达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生脉饮、生脉胶囊三种制剂的抗氧自由基作用 ,并对其作用作了比较。方法用邻二氮菲-Fe2 +氧化法测定羟自由基 (·OH ) ;用改进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2 )。结果三种剂型生脉散均有清除O-·2 和·OH的能力 ,与对照管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各剂型之间无显著差异 ( P >0 .0 5 )。结论三种剂型生脉制剂均有较强的清除氧自由基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长轴各节段心肌二维应变的变化.方法 对16例经临床诊断证实的DCM患者,获取心尖左室长轴连续三个心动周期图像.应用GE EchoPAC软件分析图像,得到各切面的收缩期整体应变峰值及各节段时间-应变曲线,记录纵向、横向应变的收缩期峰值及其达峰时间.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获取左室相同切面超声心动图图像及参数.结果 DCM组各切面的收缩期整体应变峰值、各节段纵向应变峰值、多数节段(16/18)横向应变峰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多数节段(14/18)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提前(P<0.05);除前壁心尖段和中间段外,DCM组横向应变达峰时间延后,但仅后壁基底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左室18节段间最大达峰时间差增大(P<0.05).结论 DCM患者左室长轴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及多数节段横向应变峰值均明显低于正常人,18节段间最大达峰时间差增大,提示其左室收缩功能明显受损并出现左室收缩不同步.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低氧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白细胞介素-1β、4、10、13(IL-1β、4、10、13)活性的影响,及复合培养下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PMVECs)对其调控作用.方法 大鼠PASMCs单独培养或与PMVECs复合培养,分为正常组、低氧作用2 h(H2)、6h(H6)、12 h(H12)、24 h(H24)组,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培养细胞上清中IL-1β、IL-4、IL-10、IL-13的活性.结果 低氧刺激后PASMCs的IL-1β、IL-4、IL-10、IL-13活性2 h开始升高,6 h达高峰,12 h降低;各时相点复合培养组均低于对应的单独培养组(P<0.01).结论 低氧可以激活PASMCs的IL-113、IL-4、IL-10、IL-13活性,在复合培养条件下,PMVECs对此效应具有下调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放烧复合伤诱导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研究敖琳,曹佳,杨录军,钱频,刘胜学,程天民(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分子毒理实验室,第三军医大学防原教研室630038)放烧复合伤是核爆炸时常见的伤情。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微核(MN)可以作为辐射损伤时一定剂量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