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塞米松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楼敏  刘建仁  黄鉴政 《浙江医学》2001,23(9):529-531
目的:探讨凋亡机制在地塞米松(DXM)加剧脑局灶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损伤中的意义。方法:缺血前3天始腹腔注射DXM,采用线栓法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检测,TTC染色后测定脑梗死体积,TUNEL法标记凋亡阳性细胞。结果:应用DXM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不同剂量DXM组间脑梗死体积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应用DXM大鼠细胞凋亡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且不同剂量DXM组之间细胞凋亡指数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DXM诱导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的凋亡可能是引起局灶缺血再灌注损伤加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治疗性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又称为血管新生 ,是指毛细血管从原血管以出芽方式形成新血管床的过程。是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 (如肿瘤、缺血性疾病、慢性炎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银屑病、创伤愈合等 )的基本事件之一[1 ,2 ] 。血管生成通常存在于胚胎形成、产后组织正常生长以及成年女性子宫内膜的周期性重建和受损组织的修复中。近年来 ,随着对血管新生机制研究日渐深入 ,纯化、重组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等细胞因子 ,促进血管新生的理论研究成果开始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治疗性血管生成 (therapeuticangio…  相似文献   
3.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最重要研究课题,能够深化对生命现象本质的了解。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蛋白质组学作为高通量平行筛选技术在理论体系上与中医药的整体观相契合,能够深化证候的内在本质研究及中药复方的组成与作用机理研究,并能有力促进中药新药开发。随着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的发展完善,其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帮助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川芎嗪配合中心静脉压监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及中心静脉压监测。主要观察临床疗效、脑梗死发生率及格拉斯哥(GCS)评分情况。结果: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52.38%、80.95%,对照组分别为44.44%、69.44%,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脑梗死均有发生,但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与对照组同一时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GCS评分均有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川芎嗪配合中心静脉压监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患者,能够显著降低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率,提高GCS评分,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预后很差,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回顾性的研究数据提示,即使在使用抗凝或者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症状性的颅内段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年卒中发生率分别是7.8%和10.7%,因此,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必须得到积极治疗。由于材料研制的进展,支架可以被放置到细小、迂曲的血管中,支架辅助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Stent-assisted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STENT-PTA)已经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的狭窄,但是相关的报道都是小样本的初步临床研究,尚没有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我们对2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椎动脉狭窄患者的STENT-PTA治疗结果进行报道,并对STENT-PTA治疗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疗效、并发症以及筛选和随访方法等问题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单味成分生脉素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建立研究生脉素含药血清促进血管生成活性的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 ,ChickenChorioal lantoicMembrane)实验模型 ,探讨生脉素促进血管生成活性的作用机理 ,阐明生脉素促进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高、中、低剂量生脉素及空白对照含药血清作为被测物置于CAM表面的载体上 ,作用后制备CAM标本 ,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图像分析 ,得到定量数据 ,进一步统计学分析。结果 :生脉素含药血清具有明显的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作用 ,用药组较空白组有显著性差异 ,中剂量组较低剂量有显著性差异 ,高、中剂量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肌电传感器加速度计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平衡功能。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确诊的单侧原发性BPPV患者25例(病例组)和健康者18例(对照组);病例组再按病变部位分为后半规管-BPPV(PC-BPPV)亚组(20例)和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亚组(5例)。采用可穿戴式嵌入肌电传感器的加速度计观察动静态平衡功能。肌电传感器分别固定在患者左脚、右脚、头部和腰部,加速度计采集模块有前后、左右和垂直方向3个轴,采集站立和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信号,采样频率148 Hz。静态平衡试验包括睁眼静止站立和闭眼静止站立(用时各30 s),动态平衡试验为自然状态往返行走2次(距离20 m)。主要采集站立时的静态平衡参数:加速度的均方根(RMS)、平均速度(MV)、姿势摆动平滑度指标(Jerk);行走时的动态平衡参数:步态周期、步频、单步时、支撑相所占百分率(%)等数据。结果 PC-BPPV亚组和HC-BPPV亚组睁眼、闭眼时静态平衡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PC-BPPV亚组睁眼和闭眼站立期间摆动的RMS、MV和Jerk参数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 05),且闭眼站立期间的差异更大(P 0. 01)。HC-BPPV亚组睁眼站立期间摆动的RMS、MV和Jerk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闭眼站立期间摆动的Jerk参数显著大于对照组(P 0. 05)。与对照组比较,PC-BPPV和HC-BPPV亚组的步态周期和单步时间显著延长(P 0. 05),步频显著较小(P 0. 05),而左脚、右脚支撑相所占百分率以及双脚支撑相所占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P 0. 05)。结论 BPPV患者的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均存在缺陷,BPPV也许并不良性。平衡功能检查可为BPPV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在脑膜瘤手术围手术期,通过中医药分期论治,获得较好临床疗效的病例。根据辨证,术前以健脾化湿,祛瘀散结为法,中药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经相应专科评估后,通过开颅手术治疗脑膜瘤,缓解了颅内压迫症状。术后患者以气滞血瘀为主,中药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法,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患者恢复期正气亏虚,辨证属正虚邪恋,治以补中益气,扶正祛邪,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在诊疗过程中,中医药治疗贯穿全程,巩固了临床疗效,减少了并发症,患者临床症状好转并已出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并结合低频振幅分数(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ation,fALFF)和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DC)来探讨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患者是否存在某些脑功能上的异常,从而为躯体症状障碍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信息.材料与方法45例右利手SSD患者和43名右利手健康对照组参与静息态磁共振扫描,fALFF和DC分析探测SSD患者静息态下自发性脑活动上的特征.SPM12软件用于磁共振数据的分析,组分析采用双样本t检验fALFF和DC统计阈值为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经过family wise error(FWE)校正,P<0.05,且大于10个体素的团块将被报道.结果静息态脑功能结果显示SSD患者在边缘叶、丘脑处(t=4.91)fALFF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SSD患者在额叶、扣带回(t=5.20)的DC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这些异常的区域可能与SSD的发病机理有关,这些区域的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个体情绪处理、自我感觉和身体知觉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81岁,因"体检发现腹主动脉夹层1 d"于2013年6月17日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患者2013年6月15日于外院体格检查接受胸腹部CT时,发现腹主动脉夹层,当时患者无腰背部撕裂样疼痛,无头晕、意识丧失,无腹痛、少尿,无双下肢乏力等不适。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服用氨氯地平片控制血压,血压控制良好;有右腹股沟斜疝病史7年,未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