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在脑膜瘤手术围手术期,通过中医药分期论治,获得较好临床疗效的病例。根据辨证,术前以健脾化湿,祛瘀散结为法,中药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经相应专科评估后,通过开颅手术治疗脑膜瘤,缓解了颅内压迫症状。术后患者以气滞血瘀为主,中药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法,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患者恢复期正气亏虚,辨证属正虚邪恋,治以补中益气,扶正祛邪,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在诊疗过程中,中医药治疗贯穿全程,巩固了临床疗效,减少了并发症,患者临床症状好转并已出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肌电传感器加速度计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平衡功能。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确诊的单侧原发性BPPV患者25例(病例组)和健康者18例(对照组);病例组再按病变部位分为后半规管-BPPV(PC-BPPV)亚组(20例)和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亚组(5例)。采用可穿戴式嵌入肌电传感器的加速度计观察动静态平衡功能。肌电传感器分别固定在患者左脚、右脚、头部和腰部,加速度计采集模块有前后、左右和垂直方向3个轴,采集站立和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信号,采样频率148 Hz。静态平衡试验包括睁眼静止站立和闭眼静止站立(用时各30 s),动态平衡试验为自然状态往返行走2次(距离20 m)。主要采集站立时的静态平衡参数:加速度的均方根(RMS)、平均速度(MV)、姿势摆动平滑度指标(Jerk);行走时的动态平衡参数:步态周期、步频、单步时、支撑相所占百分率(%)等数据。结果 PC-BPPV亚组和HC-BPPV亚组睁眼、闭眼时静态平衡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PC-BPPV亚组睁眼和闭眼站立期间摆动的RMS、MV和Jerk参数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 05),且闭眼站立期间的差异更大(P 0. 01)。HC-BPPV亚组睁眼站立期间摆动的RMS、MV和Jerk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闭眼站立期间摆动的Jerk参数显著大于对照组(P 0. 05)。与对照组比较,PC-BPPV和HC-BPPV亚组的步态周期和单步时间显著延长(P 0. 05),步频显著较小(P 0. 05),而左脚、右脚支撑相所占百分率以及双脚支撑相所占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P 0. 05)。结论 BPPV患者的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均存在缺陷,BPPV也许并不良性。平衡功能检查可为BPPV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腔内血管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技术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经验不多。这主要因为颅内血管PTA有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 (远端血管栓塞、穿支闭塞、血管痉挛和血管破裂等 ) ,由于微导管和微球囊技术的发展 ,PTA在颅内血管中的应用也多起来了。自从 1990年PurdyPD等[1 ] 报道首例PTA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以来 ,已有数个小样本的研究 ,见诸文献[1~ 4 ] 。我们收集自 1998年到 2 0 0 1年的 9例应用PTA治疗MCA狭窄患者 ,探讨适应证 ,…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颈动脉狭窄大于70%的病人卒中率可高达13%。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入术(CAS)以其创少、痛苦少、易于被病人接受,至今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1],护理人员给予患者规范的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2003年2月至2004年12月共施行CAS 10例,均取得较好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59~71岁,平均(55±9.1)岁,颈总动脉狭窄4例,颈内动脉狭窄4例,颈总合并颈…  相似文献   
5.
脑白质病变与临床上许多疾病密切相关,而且影响到了有关疾病的预后。本文就近年来脑白质病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时机、康复措施及康复模式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科研提供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81岁,因"体检发现腹主动脉夹层1 d"于2013年6月17日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患者2013年6月15日于外院体格检查接受胸腹部CT时,发现腹主动脉夹层,当时患者无腰背部撕裂样疼痛,无头晕、意识丧失,无腹痛、少尿,无双下肢乏力等不适。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服用氨氯地平片控制血压,血压控制良好;有右腹股沟斜疝病史7年,未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在神经内科急诊接受静脉内溶栓和传统收住至病房或卒中单元后接受静脉内溶栓对开始溶栓平均时间(DTN)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76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比较急诊室启动溶栓组(94例)和病房启动溶栓组(82例)的DTN时间和安全性等指标,包括两组的治疗7 d时和治疗后3个月的病死率、溶栓后24 h症状性出血转化率等。结果两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溶栓组DTN时间(99.3±47.8)min显著短于病房溶栓组(118.8±53.2)min,P=0.014;治疗后24 h两组安全性比较,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和3个月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7 d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 RS)和溶栓治疗3个月恢复良好(m RS2分)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启动静脉内溶栓治疗AIS能明显缩短DTN,安全性与送入病房后再进行静脉内溶栓治疗差异无显著性,AIS的静脉内溶栓治疗应在急诊尽快启动,若急诊空间有限,溶栓和送入病房可同时进行(Drip-and-Shi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主要症状为位置性眩晕及水平眼震的小脑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及病灶分布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诊治的1例以位置性眩晕及位置性眼震为首发症状的小脑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疾病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总结。结果患者男性,75岁,以反复眩晕、恶心、呕吐、活动后加重2个月就诊,查体发现水平翻滚试验可见水平背地眼震,首次查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右侧水平半规管帽石症,给予Gufoni手法复位治疗无明显效果。4周后患者出现意识淡漠,复查头颅CT显示梗阻性脑积水,头颅CT增强示右侧小脑小结占位病变,先后行侧脑室外引流及小脑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合既往报道的文献13例和本研究的1例共计14例小脑占位引起的位置性眩晕及水平眼震患者中,有9例初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肿瘤主要位于小脑小结、舌叶及四脑室底部等小脑中线部位。结论小脑中线部位的占位病变可以表现为位置性眩晕/眼震,临床医生需注意识别,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取栓术再通后发生出血转化(HT)和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接受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4 h~1周内是否发生HT和随访1年时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HT组、NHT组和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回顾性分析各组临床资料,探究发生HT和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102例患者,纳入HT组58例、NHT组44例,纳入预后不良组56例、预后良好组46例。单因素分析可知,HT和NHT组、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2);年龄(P=0.108)、冠心病(P=0.061)、低密度脂蛋白(P=0.078)和术前静脉溶栓(P=0.058)可能对术后HT产生影响;取栓次数(P=0.118)、到院至穿刺时间(P=0.098)和发病至穿刺时间(P=0.023)可能对长期预后产生影响;其他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上述影响因素代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取栓前ASPECTS评分是术后发生HT(P=0.001, OR=0.561, 95%CI 0.393~0.700)的影响因素;取栓前ASPECTS评分(P=0.022, OR=0.719, 95%CI 0.542~0.953)和发病至穿刺时间(P=0.042, OR=1.003, 95%CI 0.997~1.005)是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取栓前ASPECTS评分对发生HT(AUC=0.736, 95%CI 0.637~0.875, P=0.000)和长期预后不良(AUC=0.630, 95%CI=0.522~0.734, P=0.025)均有一定的预测能力。结论:取栓前ASPECTS评分是取栓再通后发生HT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ASPECTS评分越低,取栓再通后HT发生风险越高,长期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