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745篇
  免费   7519篇
  国内免费   5148篇
耳鼻咽喉   1189篇
儿科学   1566篇
妇产科学   907篇
基础医学   6827篇
口腔科学   1824篇
临床医学   19806篇
内科学   10820篇
皮肤病学   1528篇
神经病学   3784篇
特种医学   56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7篇
外科学   9942篇
综合类   41936篇
预防医学   16070篇
眼科学   1581篇
药学   16583篇
  154篇
中国医学   16810篇
肿瘤学   4271篇
  2024年   655篇
  2023年   2598篇
  2022年   2516篇
  2021年   2274篇
  2020年   2794篇
  2019年   3183篇
  2018年   3248篇
  2017年   2076篇
  2016年   2620篇
  2015年   2884篇
  2014年   7428篇
  2013年   6008篇
  2012年   6998篇
  2011年   7756篇
  2010年   7283篇
  2009年   7479篇
  2008年   7418篇
  2007年   7322篇
  2006年   6861篇
  2005年   6953篇
  2004年   6358篇
  2003年   5823篇
  2002年   4886篇
  2001年   4827篇
  2000年   4875篇
  1999年   4477篇
  1998年   3958篇
  1997年   3802篇
  1996年   3561篇
  1995年   3479篇
  1994年   3015篇
  1993年   2272篇
  1992年   2055篇
  1991年   1880篇
  1990年   1641篇
  1989年   1416篇
  1988年   1075篇
  1987年   912篇
  1986年   819篇
  1985年   726篇
  1984年   582篇
  1983年   578篇
  1982年   479篇
  1981年   439篇
  1980年   293篇
  1979年   197篇
  1978年   80篇
  1977年   69篇
  1965年   59篇
  1959年   5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研究朝鲜淫羊藿酸性多糖酯化还原前后的理化特性,并探讨其改善油酸诱导的肝癌HepG2细胞脂质堆积活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朝鲜淫羊藿酸性多糖(EFPA)的均一性和分子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EFPA和酯化还原后朝鲜淫羊藿酸性多糖(EFPA-R)的单糖组成;采用油酸(OA)处理HepG2细胞诱导建立脂质蓄积模型,不同浓度EFPA与EFPA-R(10、30、100、300 μg·mL-1)分别和OA共同作用于细胞24 h,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存活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蓄积情况,并采用试剂盒测定细胞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结果 EFPA为成分均一的多糖组分,分子量为125.8 kDa,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1.7∶7.4∶1.4∶1.8∶1.0,葡萄糖占比最大,EFPA-R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0.8∶10.6∶2.1∶1.0;在10-300 μg·mL-1范围内,EFPA和EFPA-R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弱,作为给药浓度;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中TC、TG含量显著升高(P < 0.01),细胞内红色脂滴显著增多,与模型组相比,EFPA可显著降低细胞中TC、TG含量(P < 0.01),明显减少细胞内红色脂滴(P < 0.05或P < 0.01),EFPA-R干预后细胞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EFPA可明显改善HepG2细胞脂质堆积情况,且呈现剂量依赖性,而半乳糖醛酸(GalA)的存在可能是其抑制HepG2细胞脂质蓄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治疗前外周血炎性标志物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的预后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142例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计数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的最佳临界值,应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各变量的预测价值。  结果  NLR、PLR、SII和LMR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60、167.32、687.39和3.13。根据最佳临界值分别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值组和低值组,高NLR、PLR和SII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及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均显著低于低值组中相应值,高LMR组mPFS及mOS较低LMR组延长。  结论  治疗前升高的NLR、PLR、SII和降低的LMR可能与接受靶向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衰减伪影对冠心病患者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图像质量及灌注结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且于造影前后1周行GMPI的99例冠心病患者的图像,定性及半定量分析衰减校正前后GMPI图像结果,比较衰减校正前后左心室各壁段平均放射性计数及灌注结果的差异,进一步分析衰减校正前后灌注结果不一致部分的受检者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及增厚情况。结果与衰减校正前比较,衰减校正后左心室间隔、下后壁及侧壁的平均放射性计数较高(Z=-7.302、-8.014、-3.991,P均<0.001),心尖部较低(Z=-8.021,P<0.001)。其中女性衰减校正后前壁平均放射性计数减低(Z=-2.314,P=0.021)。男性衰减校正前后下后壁放射性计数差值明显高于女性(t=-8.408,P<0.05)。衰减校正后44%(44/99)的左前降支及37%(37/99)的右冠状动脉分支供血区域显像结果发生改变,结合超声心动图及GMPI结果显示其中85%(35/41)的左前降支及81%(29/36)的右冠状动脉分支供血区域室壁运动及室壁增厚率均正常。结论衰减伪影对GMPI的图像质量和灌注结果有较大影响,结合室壁运动和增厚情况等有助于鉴别衰减伪影,提高诊断准确度与特异度。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建立面瘫复正散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处方中三七、熟大黄、紫花地丁、厚朴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测定处方中人参皂苷Rg_1的含量,色谱柱为Aglient ZORBAX SB-C_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 nm。结果:TLC鉴别斑点清晰,分离效果良好,阴性对照无干扰;人参皂苷Rg_1进样量在0.832~4.992μg(r=0.999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1.78%,RSD为0.55%。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面瘫复正散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8.
9.
穴位埋线是长效针灸,是在传统针具和针法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针灸技术的发展和延伸,穴位埋线的核心技术是穿刺技术,穴位埋线的三大要素中,针具、埋藏物、穿刺技巧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针具的改进成功实现了穴位埋线疗法的第一次飞跃,埋藏物的改进成功实现了穴位埋线疗法的第二次飞跃,穿刺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是穴位埋线疗法的第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10.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国内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但形势依然严峻,境外多个国家也相继出现疫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截至2020年3月5日,全球共报告95333例确诊病例(其中我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565例),85个国家有确诊病例报告,中国将面临输入性病例的传播风险,这为防治我国儿童的疾病疫情提出了新的挑战[1]。在这次疫情中,与成人病例相比,儿童病例相对较少、症状轻、预后较好。目前国内病例数据显示,18岁以下儿童占所有报告病例的2.4%,尚无死亡病例报告[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