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抗真菌药物的创新设计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了一套集分子设计、化学合成和分子筛选三大系统为一体的抗真菌药创新设计体系.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药效构象搜寻、3D-QSAR研究,建立了抗真菌药物与受体作用模型,预测设计高活性化合物;另一方面,根据抗真菌药靶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的已知序列,采用同源蛋白模建技术构建其三维结构,再通过药物-靶酶对接研究,确定活性位点,设计与活性位点最佳匹配的活性化合物;然后针对设计的化合物类型,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合成方法,完成化合物的合成;最后以靶酶为模型,建立一套快速准确的分子筛选方法,用筛选结果指导进一步的设计与合成,直至得到最佳的新化学单体(NCE).将该体系用于抗真菌药物设计,获得了一个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药--艾迪康唑.  相似文献   
2.
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氯唑类抗真菌药物研究取了许多新进展,氮唑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得到了进一步阐明,并有多个广谱,低毒,高效的新化合物进入临床研究。本文综述了氮唑类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5个正在研制中的新型氮唑类抗真菌药物,活力康唑,普沙康唑,拉夫康唑,Syn-2869和TAK-187。与临床上常用的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相比,这5个新化合物均有其显著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方法根据靶酶活性位点的空间特征、各种力场和关键残基分布,设计并合成了N-[2-(2,4-二氟苯基)-2-羟基-3-(1H-1,2,4-三唑-1-基)丙基]-N-′(4-取代苯基)-3(2H,4H)-1,2,4-三唑酮类化合物,并测定了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体外抑菌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8种致病真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抗真菌活性,对深部真菌的活性明显优于浅部真菌。结论目标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均显示有较强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化合物1具有广谱、高活性的优点,值得进一步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改进的遗传算法 (GA)在QSAR中的变量优选能力。方法 :用自编程的改进的GA选择变量 ,PLS方法拟合模型 ,对 7,9,10 ,11取代的喜树碱衍生物和取代苯环双三氮唑醇类抗真菌化合物两个数据组进行QSAR研究。结果 :对两个数据组分别得到了一批较常规QSAR分析结果更优的方程。结论 :GA作为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以其高效快速、并行性的特点尤其适合于QSAR研究 ,但因其仅以统计指标为进化依据 ,故需对其实施必要的预处理及结果检查  相似文献   
5.
烯丙胺类抗真菌药物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活性类似物法”确定了烯丙胺类抗真菌化合物的药效构象,采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CoMFA)拟合了48个烯丙胺类抗真菌化合物对6种常见致病真菌的3D-QSAR方程,并比较了2种不同叠合规则对模型的影响,最后,用5个新合成化合物对所拟合的抗石膏样毛癣菌、抗烟曲霉菌的CoMFA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了检验,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DNA拓扑异构酶Ⅰ结构、功能及喜树碱类抗癌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DNA拓扑异构酶I是生物体内极其重要的细胞核内酶,参与DNA复制、转录、重组和修复等所有关键的核内过程,该酶已成为重要的抗癌药物研究新靶点,讨论了该酶迄今最特异性抑制剂喜树碱类化合物研究近况。方法:以近年来国外发表的论文为基础,介绍拓扑异构酶I结构,功能研究的最新成果,特别是药物作用模式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结果与结论:这将为新型抑制剂的合理药物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的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最小二乘匹配和场匹配两种不同叠合规则,以sp^3C^+,sp^3O^0.4-和sp^3O^2-3种不同探针对喜树碱类化合物进行了比较分子场分析法(CoMFA)研究,并对CoMFA中降低静电势的选项及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中的比例调整方法选项的设置进行了比较。对所得较佳模型进行了网格空间的系统平移获得了有更强预测能力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并成功地对检验组化合物作了活性预测  相似文献   
8.
CoMFA网格点的生成及选取对结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验证网格点位置及数目变化会对CoMFA结果产生较大影响的想法?方法:采用三种不同步长对常规CoMFA生成的region作系统的平移研究?结果:网格点位置变化对CoMFA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超过任何其它可调因素;而网格点数目的增多仅能减少格点平移对结果造成的波动,增加了计算时间却未必会提高结果?在合适的范围内增大σmin可在稳定结果的同时极大的提高PLS分析速度?结论:常规CoMFA操作存在分子力场的模拟具有随机性的缺陷,实际工作中应选取合适的σmin值对所研究的化合物进行CoMFA的格点系统平移操作,以获得更好且较为稳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52例局部晚期胆管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管癌在恶性肿瘤中较少见,大多数病例在确诊时已属晚期,容易侵及邻近组织和器官,手术治疗风险大且切除率低,仅为10%~20%,化疗效果也不理想.我院自1996年9月至1998年3月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结合胆汁引流和(或)常规分割体外照射治疗胆管癌5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规放疗与适形放疗结合治疗Ⅲ期肺鳞癌的疗效及患者的耐受性.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2年10月对118例Ⅲ期肺鳞癌患者常规放射治疗40~50 Gy(平均44.6 Gy)后的残留病灶再行适形放疗.肿瘤边缘单次处方剂量平均为6.8 Gy,间隔1~2 d,总照射剂量平均为39.4 Gy.肿瘤靶体积(GTV)0.8~148.6 cm3,平均36.6 cm3;计划靶体积(PTV)3.6~213.5 cm3,平均51.4 cm3.结果近期CR率30.5%(36/118),PR率53.4%(63/118),NR率11.9%(14/118),PD率4.2%(5/118),总有效率(CR PR)83.9%.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8.6%(81/118)、35.6%(31/87)和12.2%(6/49),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4%(109/118)、85.1%(74/87)和79.6%(39/49).急性放射性肺炎Ⅰ~Ⅱ级32例,Ⅲ级4例,Ⅳ级0例.晚期放射毒副反应:放射性食管损伤Ⅲ级1例,放射性肺损伤Ⅱ级1例.结论对Ⅲ期肺鳞癌常规放疗后再行适形放疗局部加量照射,患者可耐受,疗程短,可提高肿瘤控制率,延长生存期,是局部剂量升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