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多药耐药(MDR)功能实验有多种,各采用了不同的荧光染料,多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有的可特异性反映某一MDR转运蛋白的功能活性,有的可反映多种MDR蛋白的共同作用,可配合其他荧光标记的单抗对细胞进行多参数分析,在白血病化疗预后分析、MDR机制和耐药逆转机制的探讨中起重要作用。但方法学须标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CD34抗原表达和P-gp高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对30例AL患者的单个核细胞用抗CD34和抗P-gp单克隆抗体标记后,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其结果与临床的实际疗效作分析. 结果 CD34和P-gp同时高表达的临床疗效差;两者之间比较,P-gp高表达者疗效较差. 结论 CD34和P-gp同时高表达可作为AL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94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病例进行病因学分析 ,探讨多病变和恶性肿瘤在缺铁性贫血发病中的重要性。方法 :确诊为缺铁性贫血 (IDA)的患者 94例 ,行大便虫卵检查 ,胃镜、结肠镜或钡餐、钡灌肠 ,腹腔B超 ,女性加做妇科检查及盆腔B超检查 ,找出IDA病因。将 94例患者按病因分类分为单一病因组和多病变组 ,用t检验对两组的Hb、SF值进行比较 ;再分为良性病变组和恶性肿瘤组 ,两组间的Hb、SF值也以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94例IDA患者的病因中 ,由单一病因致病者 75 .5 % ,以消化性溃疡 (2 7.7% )和慢性胃炎 (17.0 % )为主 ,月经失血过多(2 0 .2 % )仍是女性患者的主要病因 ;多病变致病者 2 4.5 %。良性病变占 86 .2 % ,消化道恶性肿瘤占 13.8%。各组间Hb值均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但恶性肿瘤组SF值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 (P <0 .0 1)。结论 :良性消化道出血性病变仍是导致IDA的主要原因 ,其次为女性月经过多。但多病变导致缺铁 ,尤其是上下消化道多个失血灶同时存在者 (14.9% )也不少见。恶性肿瘤在IDA病因中有增多趋势。恶性肿瘤致IDA的患者SF较高。  相似文献   
4.
中华眼镜蛇毒组分C抗白血病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研究眼镜蛇毒组分C对白血病细胞的直接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MTT、DNA电泳、流式细胞仪RT-PCR等方法,观察眼镜蛇毒组分C对HL60等9株白血病细胞系的毒性作用、量效关系及白血病细胞经过眼镜蛇毒组分C处理后的生物化学、Bcl-2/Bax表达水平变化。结果:眼镜蛇毒组分对9株人白血病细胞系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为0.0046~4.40μg/ml,且呈较好的量效关系(r为0.66~0.  相似文献   
5.
谢玮  庞缨  叶絮  冯莹  郭锐 《广东医学》2016,(3):377-379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骨髓中程序化细胞死亡分子5( PDCD5) 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0例MM患者骨髓中PDCD5 mRNA的表达量及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比较不同Durie-Salmon分期患者及5例患者治疗前后PDCD5 mRNA表达及β2-MG、CRP水平的差异。结果Ⅰ、Ⅱ、Ⅲ期患者骨髓PDCD5 mRNA表达量依次下降(P<0.05,P<0.01);Ⅲ期患者血清β2-MG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而Ⅰ、Ⅱ期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期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Ⅰ期患者(P<0.05)。 PDCD5 mRNA表达量与β2-MG水平(r=-0.622,P=0.003)、Durie-Salmon分期(r=-0.791,P<0.01)呈显著负相关,而与CRP水平未见显著相关性(P>0.05)。5例患者经治疗在获得部分缓解后,其骨髓PDCD5 mRNA表达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血清β2-MG、CRP水平虽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M患者PDCD5 mRNA表达下调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治疗后PDCD5 mRNA表达可上调。 PDCD5 mRNA与MM病情密切相关,可作为监测病情、判断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表达P-gp与化疗药物体内外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4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用MTT法测定其对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P-gp的表达率,二者与体内药敏作相关分析。结果:(1)体内外药物敏感性关系(体外/体内-:敏感,+:耐药):+/+28例,-/+1例,+/-4例,-/-12例,与临床总符合率为88%;(2)P-gp表达与体内药敏的关系(P-gp)体内,-:低表达/敏感,+:高表达/耐药):+/+29例,-/+1例,+/-5例,-/-5例,-/-10例,与临床总符合率为87%。用Logistic分析法得出P-gp,体外药敏与体内药敏的相关方程式:Logist(ρ)=ln(ρ/1-ρ)=λ=-6.379 5.665X1 3.92X2。结论:(1)P-gp、体外药敏试验可反映体内药敏情况;(2)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得出的相关方程式可提高对体内药敏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归纳总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骨髓象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情况,分析各种治疗的效果与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度和PAIg表达的关系及疾病的转归的情况,阐明骨髓检查对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广州市五家三级甲等医院,1997至2008年近11年间住院的所有诊断为ITP的患者共198例,其中激素治疗有效136例,激素禁忌9例,激素治疗无效53例,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脾切除组21例,免疫抑制剂组3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者占84.1%,激素治疗效果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脾切除组中巨核细胞增多者与减少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抑制剂组中巨核细胞增多者与减少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115例患者行PAIg检测,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者抗体阳性率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抗体阳性者激素治疗效果优于抗体阴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脾切除组中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抑制剂组中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PAIg阳性且激素治疗、脾切除术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者,其抗体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3种治疗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ITP患者中,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者占大多数,其PAIg阳性率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巨核细胞数和PAIg表达相关,脾切除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与巨核细胞数和PAIg表达无关。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于ITP的诊断,是一项必要的方法,巨核细胞数及PAIg水平有助于激素疗效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后维持治疗的疗效。方法 AHSCT治疗AML患者12例,除1例在移植后第20天复发、1例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外,余10例均在移植后接受标准方案化疗(M3用维甲酸)。结果 12例患者AHSCT后平均生存时间1933(25~4936)d;其中8例患者生存至今,已持续完全缓解91(18~162)个月;5年无病生存率为57.9 %。结论 应用AHSCT结合移植后维持化疗,可以减少AML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我科对 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原始细胞增多(MDS RAEB)同时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HBsAg +)的男性患者进行亲缘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allo PBSCT) (供者为Anti HBs +) ,移植后发现患者不但正常造血重建 ,而且HBsAg转为阴性 ,现报道如下。1.患者男 ,38岁。原发病MDS RAEB并伴有 (HBsAg +) ,HBV DNA(+) ,染色体为 4 6XY正常核型 ,发病至移植时间为 6个月。患者起病时血象 :Hb 6 6 g/L ,WBC 2 8 2× 10 9/L ,血小板 (BPC) 6 6× 10 9/L。骨髓原始细胞占 0 135 ,粒、红、巨三系均见病态造血。用MA方案 …  相似文献   
10.
交替半身照射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一种治疗白血病的新方法,我们对3例完全缓解的急淋白血病病人进行了半身交替放射治疗:先联合应用环磷酸胶(CTX)、足叶乙甙(VP16)、米托蒽醌(Mx)预处理,然后采用800cGy的剂量分别进行上半身加全脊柱。下半身交替照射,结果证实该方法较安全、能达到造血重建、副作用较小。这是一种较为彻底治疗白血病的值得探索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