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科对 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原始细胞增多(MDS RAEB)同时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HBsAg +)的男性患者进行亲缘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allo PBSCT) (供者为Anti HBs +) ,移植后发现患者不但正常造血重建 ,而且HBsAg转为阴性 ,现报道如下。1.患者男 ,38岁。原发病MDS RAEB并伴有 (HBsAg +) ,HBV DNA(+) ,染色体为 4 6XY正常核型 ,发病至移植时间为 6个月。患者起病时血象 :Hb 6 6 g/L ,WBC 2 8 2× 10 9/L ,血小板 (BPC) 6 6× 10 9/L。骨髓原始细胞占 0 135 ,粒、红、巨三系均见病态造血。用MA方案 …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17岁。因皮疹、发热2个月,皮肤巩膜黄染1个月,神志不清2d于2004-08-25入院。患者于5个月前反复于左耳后、右颈部出现数粒肿大淋巴结,2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淋巴结炎”,经抗炎治疗后肿大淋巴结消退。于2个月前因“淋巴结炎”,注射“头孢克肟”后出现皮疹,先于双大腿  相似文献   
3.
TCR Vα23-Vβ13 基因修饰T细胞及其特异性细胞毒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抗原特异T细胞受体(TCR) Vα23-Vβ13 基因修饰T细胞后的体外特异性杀伤活性。方法:扩增并克隆已鉴定的DLBCL患者外周血中单克隆增殖T细胞的TCR Vβ13 和TCR Vα23 基因全长序列,构建TCR Vβ13 -IRES-TCR- Vα23 双基因重组质粒,经核转染的方法将其转染正常人T细胞,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TCR Vβ13 和TCR Vα23 这2个外源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体外表达情况,并对TCR转基因T细胞进行体外细胞毒性检测。结果:经酶切分析和核酸序列测定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转染正常人T细胞后,TCR Vβ13 和TCR Vα23 在mRNA及蛋白水平实现了共表达。转染后3 d,TCR转基因T细胞对DLBCL细胞株Toledo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非特异细胞株Raji细胞和Molt-4细胞,显示出特异性细胞毒活性。结论:成功构建DLBCL相关抗原特异的TCR Vβ13 -IRES-TCR Vα23 双基因真核表达质粒;TCR基因修饰T细胞可获得特异性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猿猴白血病病毒融合基因包膜糖蛋白(GALV-FMG)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的死亡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构建表达GALV-FMG 的真核表达的重组载体pcDNA3.1(+)-GALV-FMG,应用脂质体转染法、PI和DAPI染色、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AO/EB染色等来判断GALV-FMG对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的死亡效应,以NF-κB以及IκB分析GALV-FMG诱导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死亡的可能机制。结果 GALV-FMG的表达对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有显著的细胞毒效应,导致大量多核合胞体的形成,引起细胞发生了坏死性死亡。GALV-FMG的表达能导致IκBа的降解受阻、引起NF-κB的活性受到抑制。结论 GALV-FMG的表达能诱导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发生坏死性死亡,其作用机制可能和NF-κB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6.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的疗效。方法1996年5月至2005年2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血液中心用AHSCT治疗的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共20例,年龄18~50岁。预处理化疗方案选用以下药物中任意2种或3种联合:阿糖胞苷3~4g/m2,环磷酰胺4~6g/m2,依托泊苷(VP-16)0.5~1.0g/m2,司莫司汀300mg/m2,马法兰140mg/m2,塞替哌600mg/m2,卡铂1.0g/m2,白消安(Bu)16mg/kg。除2例ALL联合全身照射(剂量为8Gy)外,其余均单用化疗。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无移植相关死亡;随访中位值39.5(2~109)个月,无病生存者15例,占全部移植患者的75.0%。其中无病生存1年12例(60%),2年8例(40%),3年8例(40%),最长存活9年余。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提高完全缓解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对于复发或难治者,可以提高完全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前T淋巴细胞白血病(T-PLL)是一组具有成熟T淋巴细胞表型、以小到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增殖为特征的侵袭性疾病。1973年首次由Catovsky报道,提出T—PLL是一个独立的疾病。80年代多位学者报道了此病的细胞形态学特点和细胞遗传学改变。90年代早期,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前T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在WHO分类中,前T淋巴细胞白血病已成为淋巴血液系统肿瘤中的一个独立疾病。  相似文献   
8.
家族性白血病是指同一家庭成员中有1例以上罹患白血病,临床上少见。我们近年收治了姐弟两人先后罹患急性白血病的病案2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1为女性,32岁,因面色苍白3个月,双下肢瘀斑伴发热半月于1993年10月收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查体:体温37.3℃,中度贫血貌,双下肢见散在瘀斑,浅表淋巴结未及,胸骨压痛,心肺正常,肝脾未及。外周血象白细胞 4.2×10/L,红细胞2.79 × 10/L,血红蛋白82g/L, 血小板41×10/L,原粒0.57,早幼粒0.05,晚幼0.03,杆状0.06,分叶0.0…  相似文献   
9.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来源于胸腺淋巴组织,可以表现为淋巴瘤、白血病或两者同时存在,它的发病同抗原受体基因、染色体异常、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激活等有关.根据临床表现、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等检查可以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上仍以化疗为主.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关于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t(14;18)融合基因Bcl-2/Jh突变点,在AL诊治过程中的变化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采集AL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PCR方法检测Bcl-2/Jh基因3种不同重排方式的发生率。结果 完全缓解期白血病患者体内mbr、mcr和mdr的发生率分别为46.6%、41.2%和13.8%。发生3种易位的机率为1.72%、2种易位的机率为5.2%。结论 Bcl-2/Jh在AL患者治疗前后的发生率和重排率虽有不同,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