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6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74例更换起搏器时电极导线的各项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导线更换指标。方法:本组年龄12~87(62.8±18.4)岁,其中病窦综合征45例,房室传导阻滞29例,均为单腔VVI起搏。结果: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的埋置时间60~148(97.4±22.8)月,首次埋置时起搏阈值为(0.48±0.24)V,更换时为(1.29±0.64)V(P(0.01),增加0.81V,增幅为168%,首次植入时R波幅为(7.8±3.6)mV,更换时为(5.9±3.4)mV(P(0.05)。植入时电极导线阻抗为(664±122)Ω,更换时阻抗为(726±148)Ω,增幅9.3%(P(0.05)。7例因起搏阈值大于2.0 V或阻抗大于1 250Ω而重新植入电极导线。原电极导线使用率为90.5%。结论:埋置起搏电极导线8~9年后,90.5%原电极导线仍在可使用的范围内,能否支持到再次更换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8 0 7/ 2 0 0 2 12 ,我院共收治肺部占位病变的患者 6 91例 ,其中 132例术前未能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确诊的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切割活组织检查 (percuta neouscuttingneedlecorebiopsy ,PCNB) ,其中男性 92例 ,女性30例 ;中位年龄 5 4 .5岁 (19~ 75岁 ) ;卡氏评分 (KPS)≥ 70分 ;肺内病变大小在 3cm× 3cm~ 9cm× 8cm之间 ;占位病变属于周围型 97例 ,中央型 2 3例 ,纵隔型 12例 .1.2 方法 采用美国Pick公司PQS螺旋CT扫描机 ,患者取侧卧位 ,于患侧面部皮肤表面放置定位标记物 ,扫描范围包括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 (Simvastatin ,Sim)对血管升压素 (AVP)诱导的新生SD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 (CFs)增殖的影响 ,为防治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胰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培养新生SD大鼠CFs,以3H 胸腺嘧啶核苷 (3H TdR)掺入法测定DNA合成、四氮唑盐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数目 ,分别观察不同浓度Sim对AVP诱导CFs增殖的作用及甲羟戊酸 (Meval onate,MVA)干预的影响。结果 ①CFs(2 0 0个细胞 )的3H TdR掺入率随着Sim干预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其中 1 0 - 6mol/LSim和 1 0 - 5mol/LSim组的3H TdR掺入率分别为 (1 1 75± 2 0 2 6 6 )、(771± 1 6 4 86 )cpm ,明显低于对照组 (1 95 5± 3 72 45 )cpm(P <0 0 1 ) ;②MTT比色法A490 值随Sim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其中 1 0 - 6、1 0 - 5mol/LSim组的A490 值分别为 0 2 1 5± 0 0 4 1和 0 1 6 3± 0 0 1 8,均较对照组A490值 0 3 93± 0 0 4 8显著降低 (P <0 0 1 ) ;③ 1 0 - 5mol/LSim +1 0 - 3mol/LMVA组的3H TdR掺入率、MTT比色法A490 值分别为 (1 995±3 5 3 83 )cpm和 0 41 8± 0 0 4 5 ,均显著高于 1 0 - 5mol/LSim组 (P <0 0 1 )。结论 辛伐他汀可抑制AVP诱导的CFsDNA的合成和细胞数目增加 ,提示Sim可抑制CFs增殖 ,其机制可能通过甲  相似文献   
4.
陈霞  郭文昀  荆哲  陈永清 《西部医学》2019,31(12):1957-1961
高血压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是老年人发生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塞、充血性心衰、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但我国高血压病的预防率、控制率、治疗率均较低,并且发病率、并发症及死亡率高。本文就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及治疗作一综述,旨在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遗传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发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核型具有不稳定性,且干细胞移植后长期安全评价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的: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的遗传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11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研究中心完成.材料:成人腹部大网膜脂肪组织来源于单纯性阑尾炎患者,由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普通外科提供.方法: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HG-DMEM培养基吹打细胞沉淀,过滤后于37℃、体积分数为5%的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待细胞生长至70%~80%融合时消化传代.分别取第3,25,30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相关指标检测.主要观察指标: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表达、细胞增殖、核型分析、超微结构电镜观察、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CD13,CD44,CD59均呈阳性表达,而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及成纤维细胞表面标志HLA-DR均呈阴性表达: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均未见异常,呈二倍体结构;镜下可见完整的高尔基复合体,数量较多的粗面内质网,部分糖元颗粒分布在胞浆中.第25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裂增殖作用强于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多条染色体出现断裂畸变,并且染色体数目出现异常,呈亚二倍体或超二倍体核型;核仁增大,异染色质及线粒体数量增多,内质网数量少,细胞较为幼稚.第3,25,30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的表达吸光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分离获得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长期体外培养具有遗传不稳定性,有向肿瘤细胞突变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药物干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高血压(EH)是一种常见病、高发病。其确切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除遗传因素、盐摄入过多外,还与多种复杂因素有关。有报道认为其中与甲状腺激素失控有关。本研究旨在观察EH患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药物降压后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评价化学发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中的效果。方法 200例疑似乙肝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患者采取化学发光法检测,对照组患者采取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检测。比较两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阳性情况。结果试验组HBsAg检测阳性率为83.00%,高于对照组的5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中采用化学发光法的效果优于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 HBsAg检测阳性率更高,灵敏性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来评估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8个常用中英文数据库,应用RevMan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干预组vs对照组:NIHSS的评分较低,BI评分、临床有效率较高.但在中医证候积分上,疗程小于14 d无显著差异,大于14 d疗效较好[MD疗程<14 d=-3.12,95%CI[-7.30,1.05],P=0.14;MD疗程>14 d=-5.77,95%CI(-6.53,-5.01),P<0.00001].结论 化痰通腑法相对常规西医可降低NHIS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提高BI评分和临床有效率,但考虑相关临床研究及样本量较少,仍需开展更多大规模、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心脏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s)增殖及p27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IL—6促CFs增殖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以培养的新生SD大鼠CFs为实验模型,采用四氮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分析仪技术测定细胞周期及p27蛋白表达的阳性率。结果:①1&;#215;10^7U/L IL—6作用48h,四氮唑盐比色法测定的CFs的A值为0.38&;#177;0.01,明显高于基础状态组(0.32&;#177;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5.983,P=0.000)。②IL—6作用组CFs的S期细胞百分率(13.00&;#177;3.53)%和细胞增殖指数(PI)(29.43&;#177;1.94)%均高于基础状态组[(7.45&;#177;0.97)%和(26.03&;#177;0.96)%],并有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36,P=0.023;t=-3.142,P=0.020),而G0/G1期细胞百分率(70.58&;#177;1.94)%低于基础状态组(73.98&;#177;0.98)%,差异显著(t=3.142,P=0.020)。③IL—6作用组CFs的p27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2.60&;#177;2.47)%,明显低于基础状态组(78.45&;#177;1.9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753,P=0.009)。结论:IL—6能够诱导CFs增殖,其机制可能与p27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