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了解南充市中学生的心理求助状况及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为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南充市6所中学的2 219名在校学生,运用自编问卷及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问卷评定中学生的求助状况及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结果 中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仅22.8%愿意寻求专业心理援助,62.9%寻求非专业心理援助,14.3%谁也不愿意找;仅3.8%的学生曾寻求过专业心理援助.女生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t=-5.52 ~-3.11,P值均<0.01);愿意寻求专业心理援助的学生在求助态度总分和各因子得分上均高于不愿意者(t=-8.31-3.57,P值均<0.01);初中生的自我认知、信任性和求助态度总分高于高中生(t=2.19~4.65,P值均<0.05).结论 南充市中学生寻求专业心理援助的意愿较低,男生和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更消极.需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专业心理求助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依赖、自我批评人格特质与童年期虐待经历及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各入组8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体验问卷(DEQ)及儿童虐待问卷(CTQ)对其进行分别评估.结果 抑郁患者人格特质中依赖[(90.77±14.54)分]和自我批评[(68.00±15.02)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7.96±11.81)分,(50.02±10.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赖与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虐待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自我批评则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虐待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依赖、自我批评可直接预测抑郁症状[分别为(β=0.283,P<0.05)、(β=0.284,P<0.05)],情感虐待通过依赖、自我批评的中介作用影响抑郁症状.结论 情感虐待对抑郁的影响可以通过依赖和自我批评人格特质间接发生作用,依赖、自我批评人格特质在情感虐待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重庆市主城区4~6年级小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采取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主城区9所小学4~6年级共1 523名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和危害健康行为问卷进行现场调查,收回有效问卷l 501份.结果:偶尔发生的各类危害健康行为发生率较高的分别是:打架(48.37...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罪犯焦虑、抑郁情绪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重庆市青少年罪犯焦虑、抑郁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制定符合青少年罪犯心理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909名青少年罪犯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研究。结果青少年罪犯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0.4%、51.2%,明显高于常模(P<0.01),共患焦虑、抑郁占31.3%。家庭经济状况好、学历高是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童年期受虐是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是焦虑发生的保护因素,而童年期受虐、非独生子女是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其积极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172,r=-0.208,P<0.01),而消极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19,r=0.390,P<0.01)。结论青少年罪犯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与其消极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帮助他们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有助于降低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基于体素形态学(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方法探索中年女性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脑结构差异.方法 对15例未经治疗的中年女性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头颅MRI检查,通过3D扰相梯度回波序列(spoiled gradient recall,SPGR)获得3D 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与童年受虐经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80例成年抑郁症患者及80例配比健康对照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包括自设一般情况问卷了解其人口学资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SF)评估童年受虐情况和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评估应对方式,运用 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童年受虐经历的相关性。结果(1)抑郁症病例组的消极应对方式分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9.13,P<0.01),而其积极应对方式分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12.01,P<0.01);有受虐经历的抑郁症病例组消极应对分显著高于有受虐经历的健康对照组( Z=-6.134,P<0.01 ),而其积极应对方式分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Z=-5.452,P<0.01);抑郁症组中有受虐经历的患者消极应对分显著高于无受虐经历患者(Z=-2.159,P<0.05),积极应对分值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2)抑郁症患者童年受虐经历与其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其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562,P<0.01;r=-0.333,P<0.05)。(3)抑郁症患者消极应对水平能够被童年受虐待总分和躯体因子共同解释占34.4%(P<0.01)。结论童年受虐经历明显影响抑郁症患者的应对方式,且虐待程度越重,尤其有躯体虐待,其消极应对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随着X线检查设备不断更新和检查技术不断提高,影像医学由简单放射学发展为包括超声、核素、CT、DSA、MRI、数字化摄影(CR、DR)、PACS等多种技术成像的现代医学影像学体系,X线诊断也由传统单一的普放诊断发展到组织成像、功能成像和代谢成像并用的综合性医学影像诊断手段,这必然要求影像技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与影像诊断相适应,而现阶段影像技师在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影像专业知识、学科交叉知识、外语知识等方面与现代影像技师发展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指出了加强这几方面技能培养的具体方法;强调了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虐待经历与小学生抑郁情绪、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分层抽取重庆市主城3区的9所小学校(重点、普通及农民工小学各3所)的1523名在校4~6年级小学生。运用儿童受虐量表评定小学生的受虐待状况,量表总分中负的分值代表虐待;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评定小学生的抑郁情绪,总分≥15分表示有抑郁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小学生的睡眠状况,量表总分>7分表示有睡眠质量问题。共收回有效问卷1417份。结果:小学生虐待、抑郁情绪、睡眠质量问题检出率分别为41.7%、23.2%、26.2%。受虐者的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均较非受虐者高(均P<0.05);抑郁者的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得分较无抑郁者高(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PSQI总分和抑郁总分与躯体虐待、言语虐待的总分呈负相关(r=-0.06~-0.72,P<0.05);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得分与抑郁总分呈正相关(r=0.13~0.14,P<0.01)。结论:小学生受虐待、抑郁情绪、睡眠质量问题的检出率均较高,且受虐程度特别是躯体虐待、言语虐待程度越严重其情绪和睡眠质量也越差,值得学校和家长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庆市主城区4~6年级小学生睡眠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抽取重庆市主城3个区9所小学(重点、普通及农民工小学各3所)的1 523名4~6年级在校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及自设一般情况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小学生睡眠问题检出率为26.2%,不同层次学校小学生睡眠质量总体情况、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生夜间平均睡眠(9.32±0.81)h,居前3位的睡眠障碍是夜间易醒或早醒(8.1%)、入睡困难(5.3%)、感觉热(5.1%);4.7%的小学生每周至少有3次感到困倦,2.2%白天常感精力不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生年级、上学期间每天看电视时间、父亲的不良嗜好数目、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健康状况差是儿童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重庆市主城区小学生睡眠问题检出率较高,睡眠时间短于我国规定的同年龄段儿童正常睡眠时间,且已影响到小学生的日间功能,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精神科门诊就诊青少年的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问题青少年求助现状分析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9月—2015年9月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青少年689人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所评定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就诊青少年中在校学生占71.7%,显著高于非学生人群(χ~2=2.595,P=0.000);其中高中生占62.6%,初中生占25.3%,其他学生占10.9%。青少年中有341人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占总人数的49.5%,包括52.2%的学生和42.6%的非学生;学生和非学生青少年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占前3位的分别为:敌对、强迫、抑郁和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学生人群强迫症状和敌对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学生人群(t=2.408,P=0.016;t=2.632,P=0.009);女生抑郁程度较男生更严重(t=2.352,P=0.019);就诊青少年SCL-90各因子均分均显著高于国内青少年常模(t=9.290~18.416,P0.001)。结论:精神科就诊青少年以中学生为主,且多为心理问题较严重的个体,故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引导更多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对专业心理卫生资源的利用,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