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4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凋亡、caspase-12的表达变化规律,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自制压迫装置制备脊髓压迫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3、7、11、23和47h,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脊髓的病理变化和内质网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凋亡及caspase-12的表达变化的规律。结果:脊髓缺血再灌注3h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肿胀,神经元退行性变及内质网结构变化;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并伴有caspase-12的表达增强;capspase-12表达与细胞凋亡的时空变化规律相一致。结论:在脊髓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神经细胞凋亡是引起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主要病理因素,caspase-12可能参与了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导致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浓度尿素诱导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BMECs)产生炎性因子及其机制。方法以相同渗透压的甘露醇为对照,高浓度尿素(25 mmol/L)干预HBMECs 3、6、12和24 h后,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NF-α、i NOS、环氧合酶-2(cycloxygenase-2,COX-2)、核因子κB(NF-κB)/P65和p-P65的表达水平。一氧化氮(NO)试剂盒检测细胞NO含量。结果高浓度尿素增强细胞内TNF-α和i NOS表达。细胞TNF-α、COX-2和p-P65蛋白水平在3和6 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 NOS蛋白水平持续增高(P0.01)。NO含量在3 h明显增多(P0.05)。结论高浓度尿素诱导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炎性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4(AQP4)在大鼠胰腺的表达和分布特点,为研究胰腺的分泌及调节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AQP4及其mRNA在胰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显示,AQP4在胰腺外分泌部腺泡细胞膜上表达较弱,而在胰岛内分泌部细胞有明显的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膜,呈小泡状;原位杂交显示,AQP4mRNA在外分泌部腺泡细胞有较弱的表达,在胰岛的内分泌细胞胞浆中有明显的表达.结论:根据AQP4及其mRNA在胰腺的表达和分布特点,提示其参与了胰岛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激素过程中水和电解质平衡的精细调节;而AQP4可能对胰腺外分泌过程的调节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4.
提高电镜技术与细胞超微结构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弥补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的不足,我校电镜室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即在国内较早的为本科生开设<生物电镜技术与细胞超微结构基础>选修课.  相似文献   
5.
脑外伤后大鼠脊髓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脑外伤应激对大鼠脊髓内去甲肾上腺素(NA)能神经元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闭合性脑外伤组(n=60)。采用Feeney′s法制备大鼠闭合性脑外伤模型。于伤后3、6、12、24、48和72h取出大鼠颈、胸、腰脊髓组织,分别用免疫组化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多巴胺-β-羟化酶(DBH)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显示,正常脊髓颈、腰膨大前角内可见少量DBH阳性神经元胞体;脑外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脊髓各个节段的前角、后角和胸腰段侧角均出现大量深染的DBH阳性神经元,其数量和染色较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脑外伤后各时间点脊髓内DBH mRNA表达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大鼠脑外伤后脊髓NA能神经元明显增多,NA能神经元DBH mRNA表达增加,说明NA合成增多,提示NA在脑外伤应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内中心体相关蛋白激酶7(NEK7)的表达和分布情况,为有丝分裂及炎症相关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后续治疗靶点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检测C57BL/6J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各个区域的NEK7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方法观察NEK7分布情况;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IHF)方法观察NEK7的细胞定位情况。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EK7在C57BL/6J小鼠嗅球、大脑皮质、海马、间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等区域均有表达;IHC结果显示,NEK7在C57BL/6J小鼠大脑皮质、海马、嗅球、杏仁核、丘脑、下丘脑、脉络丛、脊髓等区域广泛分布,但染色强度存在区域特异性;IHF双标结果显示,NEK7与微管相关蛋白2(MAP2)、离子钙接头蛋白(Iba-1)共表达,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少量共表达。结论:C57BL/6J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NEK7大量表达和分布,与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共定位。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解剖1具男尸过程中,发现其两侧椎动脉起始处走行均异常,且与交感神经节关系密切。现为积累解剖学资料,报道如下。10%甲醛固定的男尸1具,年龄约60岁,身高约162 cm,解剖出颈部各层次,充分暴露及修洁颈部的血管、神经,观察拍照,并测量血管外径及长度。本例标本左、右两侧椎动脉均起自锁骨下动脉,呈“S”形上行。左侧椎动脉自发出处即开始向内前方弯曲,然后向外前方上行,最后向内走行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右侧椎动脉先竖直上行1.04 cm后由内弯向外,再向内前方旋转,之后向内上走行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见图1①-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常压高氧(40%O_2,60%空气)处理淀粉样蛋白前体/早老素1(APP/PS1)双重转基因小鼠是否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对APP/PS1双重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种鼠交配后产下的子代小鼠进行基因分型,待子代达10周龄时,取双重转基因小鼠40只,随机分成A、B、C、D 4组,每组10只,A、B 2组小鼠喂养于常压高氧中8 h/d,A组持续4周,B组持续8周;C、D组喂养于空气中4或8周,分别作为A、B组的对照.高氧处理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Thioflavin S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APP代谢过程中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ELISA定量检测小鼠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水平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和Thioflavin S染色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氧处理组小鼠皮质和海马内老年斑数量明显减少,B组比A组减少更显著.高氧处理组小鼠脑内C_(99)、C_(8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各组小鼠脑内全长APP及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BACE1)蛋白水平无明显改变.ELISA结果提示,B组小鼠海马和皮质内Aβ_(40)[(783.6±97.2)pg/ml]和Aβ_(42)[(175.3±17.1)ps/ml]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Aβ_(40)[(1251.6±42.3)pg/ml,t=9.36,P<0.01]和Aβ_(42)[(286.8±13.0)pg/ml,t=13.7,P<0.01]的含量.结论 常压高氧处理能显著减少AD模型小鼠脑内Aβ的产生、沉积及老年斑的形成;这种改变可能通过减少Aβ产生或加速Aβ清除实现.  相似文献   
9.
实验教学是研究生电镜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前精心准备,重视基础理论的讲解,教学结合临床,教学结合科研,提高图像分析能力以及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电镜实习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渗透压对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9(AQP9)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H-E显色观察渗透压改变(对照组、低渗组和高渗组)对细胞形态的影响,台盼蓝染色评价细胞活力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原位杂交研究星形胶质细胞AQP9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细胞形态、活力、AQP9及其mRNA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低渗培养导致细胞水肿,细胞活性下降,AQP9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低渗作用的增强和时间的延长而上调.高渗作用可导致细胞皱缩,细胞活性下降,AQP9及其mRNA表达在12 h内持续增加后下降,至24 h后仍高于对照组.结论:低渗液作用下AQP9及其mRNA的表达上调,作为一种病理性适应反应参与了胶质细胞水肿的形成.高渗作用早期(约12 h内),AQP9的表达上调对高渗型细胞脱水起到重要的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