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共同感染。文献报道甚少。我院于1994年4月至10月间,肝炎病区共收治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共同感染6例,占同期肝炎住院人数的3.45%,现将收治6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诊断标准 6例均符合急性病毒型肝炎的诊断。血清IgM抗HAV与IgM抗HEV阳性。血清HBV标志,抗HCV和抗CMV抗体均呈阴性。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6岁,因发热、头痛、尿黄2个月余收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患者病初为低热,伴持续性头部隐痛,阵发性加重,无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产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活性药(拉米夫定)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发生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停止原服用的拉米夫定,按1∶1比例,随机接受国产阿德福韦酯10mg联合拉米夫定安慰剂1粒或拉米夫定100mg联合阿德福韦酯安慰剂1粒治疗48周。分别观察两组血清生化学指标、HBVDNA水平、HBV血清学标志物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各有13例和14例患者分别接受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治疗。在治疗48周时,ALT<正常值上限患者的比例在阿德福韦酯组为92.9%(12/13),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的42.9%(6/14)(P=0.0065);阿德福韦酯组HBVDNAlog10水平下降幅度为(3.562±2.289),拉米夫定组下降为(1.024±2.797),两组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48周时阿德福韦酯组HBeAg转阴率和血清学转换率皆为23.1%(3/13),而拉米夫定组分别为14.3%(2/14)和7.1(1/14),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国产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6.
POEMS综合征误诊为肝硬化伴顽固性腹水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肢体无力11个月,腹胀1个月就诊。患者于2005年10月起,逐渐出现手足麻木、乏力,外院诊断为周围神经炎,未予治疗。2005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亦诊断为周围神经病变,予强的松15 mg/d治疗1个月,10mg/d治疗2个月,5mg/d治疗至2006年6月。2006年7月开始出现腹胀,B超示大量腹水,停用强的松,予白蛋白、速尿治疗,效果不佳。[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治疗脑隐球菌肉芽肿病二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隐球菌肉芽肿病采用传统抗真菌药物治疗,疗程长、疗效差,较多报道联合手术治疗。本文首次尝试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注射液/口服液序贯治疗2例脑隐球菌肉芽肿病,并获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南京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先药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新药两性霉素B脂质体 (锋克松 )注射剂 ,治疗深部真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开放阳性药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 ;实际入选深部真菌感染患者 116例 ,其中包括试验 (T)组 30例 (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注射剂 ) ,对照 (B)组 31例 (给予两性霉素B注射剂 ) ,开放试验 (O)组 5 5例 (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注射剂 )。结果 T组的痊愈率为 6 3 3% ,有效率为96 7% ,B组痊愈率为 5 0 0 % ,有效率为 86 7%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患者中 ,T组意识障碍消失平均时间 (7 75± 2 0 6 )d ,比B组 (2 1 6 7± 10 4 1)d短 (P <0 0 5 ) ;T组和B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3 3%和 93 5 % ,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临床分离出的 112株真菌的MIC50 为 0 5mg/L ,MIC90 为 1mg/L ,两性霉素B的MIC50 和MIC90 分别为 0 5mg/L和 2mg/L ;T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6 0 0 % )显著低于B组 (83 9% ,P =0 0 5 )。结论 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深部真菌病的疗效与两性霉素B相似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9.
伊曲康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临床开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注射液和口服液序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疗效,以及与两性霉素B和(或)氟胞嘧啶联合应用时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临床研究,自2004年6月-2005年9月间共收治17例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均采用伊曲康唑单独或联合两性霉素B和(或)氟胞嘧啶治疗,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至少1 wk以上。伊曲康唑注射液静脉滴注d 1~2为200 mg,q 12 h,d 3~14为200 mg·d-1;继之伊曲康唑口服液200 mg,q 12 h序贯治疗,两性霉素B 20~30 mg·d-1缓慢静脉滴注和(或)氟胞嘧啶6 g·d-1,分4次口服。结果:确诊病例14例,临床诊断病例3例,病原菌包括隐球菌、曲霉菌和小型无绿藻。2例治疗2 d死亡,未纳入疗效评估,临床总有效率为73%(11/15)。其中2例脑曲霉病、1例无绿藻脑膜炎、8例隐球菌脑膜炎(隐脑)均获痊愈;3例隐脑进步,1例侵袭性脑曲霉病无效死亡。治疗过程中,伊曲康唑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肝功能异常,口服液治疗中部分病人有消化道症状,包括恶心、食欲下降,发生在服药2 mo以后。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和口服液单独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18岁,学生,因反复肝功能异常3年于2001年8月13日入院,否认肝病家族史。体检:巩膜轻度黄染,角膜KF环( )。未见肝掌、蜘蛛痣、心肺无特殊、肝肋下0.5cm,质中,脾肋下未扪及,腹水征(-),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32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78U/L、碱性磷酸酶(ALP)65U/L、血清胆红素(SB)26μmol/L、白蛋白(ALB)37g/L,各项嗜肝病毒标志阴性,血清铜蓝蛋白60mg/L。入院第5天,尚未开始治疗时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寒战、高热,次日出现黄疸,全身皮肤见瘀点瘀斑及中等量腹水,肝脏明显缩小,并有肝性脑病表现,血红蛋白降至56g/L,外周血网织红细胞8%,复查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