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对98例GBS采用丙种球蛋白0.4g/(kg.d),静脉注射5天,并与常规激素治疗组对照,随访观察71例GBS。结果71例中61例痊愈,9例改善(轻残),1例留有严重残疾;激素治疗组30例中11例治愈,16例改善(轻残),3例无变化,丙种球蛋白治疗组起效时间及住院日缩短明显,致残率较激素治疗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丙种球蛋白是治疗GBS的有效方法,尤其是远期疗效较激素为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以肝中静脉为导向的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5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中心收治的91例行肝切除获得根治的肝癌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以肝中静脉的完全显露区分手术方式,分为肝中静脉导向组(30例)和传统组(61例)。早期复发定义为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组间1:1配对,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91例病人中,左半肝和右半肝切除分别为30例和61例,肿瘤直径为9.9(1.5~20.0)cm。病人术后生存时间为48(2~127)个月,1、3、5年的总体存活率为80.1%、58.0%、41.8%,1、3、5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 57.7%、37.4%、30.3%。肝中静脉导向组与传统组之间的总体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传统组的肿瘤早期复发率显著高于肝中静脉导向组(P<0.05)。该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进一步证实。对所有病人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大血管侵犯和卫星灶是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大血管侵犯是术后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甲胎蛋白、手术方式是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中静脉导向肝切除术可减少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但总体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本身的生物学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一种可局部植入的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以及成骨性能的新型材料并验证其缓释性能和生物安全性。方法使
用乳化溶媒挥发法制备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并将其与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结合制备成
一种新型的复合抗结核支架材料。分别观察微球以及复合支架材料的体外缓释性能。通过在成年雄性SD大鼠的肌袋模型中
植入复合抗结核支架材料来观察不同时间点的局部药物浓度以及血药浓度,通过血生化指标以及肝脏病理组织切片评价复合
抗结核支架材料的体内安全性。结果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56.05±5.33)%和
(29.80±2.88)%。在第28天微球和复合支架材料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4.19±5.40)%和(82.23±6.28)%。局部植入抗结核
复合支架材料后药物缓释效果令人满意,在术后第28天局部药物浓度仍可达到(16.18±0.35)μg/g。血浆生化指标提示局部植
入抗结核复合支架材料后会出现一过性肝损伤,肝脏病理切片的结果显示在第28天肝损伤基本得到完全修复。结论利福平-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结核局部植入物,具有良好的缓释
效果以及生物相容性,能弥补传统抗结核疗法局部药物浓度过低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肉苁蓉苯乙醇总苷(CPhGs)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及文献收集肉苁蓉苯乙醇总苷的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通过TTD,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得与HCC相关的疾病基因,得到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为肉苁蓉苯乙醇总苷治疗HCC的潜在作用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关键靶点。将关键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终,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筛选出的蛋白与肉苁蓉苯乙醇总苷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肉苁蓉苯乙醇总苷中有29种活性成分及410个靶基因,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信号通路、癌症蛋白聚糖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以发挥治疗HCC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筛选的靶点受体蛋白与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肉苁蓉苯乙醇总苷可能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方式调节癌细胞、血管生成等相关靶标和途径,从而对HCC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食管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占所有食管癌术后并发症中的2%~30%;食管吻合口瘘可引起颈部、纵隔的严重感染甚至发生胸骨后脓肿,如果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死亡.尽管缝合技术和材料不断发展,吻合口瘘仍然是一个未解决问题.目前尚没有稳定、可靠和特定的动物模型,而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是明确食管吻合口瘘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银杏内酯B对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分别给予老龄SD大鼠生理盐水、尼莫地平(4 mg/kg)或银杏内酯B(2.5、5.0、10 mg/kg)处理3d后建立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37 h后分别测量脑组织含水量、相关细胞黏附分子(ICAM)-1、E-selectin及炎症因子IL-6、IL-1 β、TNF-α 的表达水平.结果 银杏内酯B各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脑组织含水量,降低IL-6、IL-1β和TNF-α、ICAM-1和E-selectin的表达水平(P<0.01或P<0.05),且呈明显剂量-效应依赖关系.结论 银杏内酯B对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修复性保护作用,可减轻脑水肿症状,降低炎症介质的含量,减缓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临床治疗相关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气象因子的变化对富拉尔基区居民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富拉尔基区三家大医院(覆盖全区同期住院患者95%以上)2004~2005年共2年间急性发病的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入院时间进行脑卒中发病时间的特点分析,找出其日变化规律,并用t检验判断其发病与气象因子日变化的关系。结果t检验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与日气温差、日气压差呈明显差异性。日气温差〈15℃日发患者数(x±s)=5.0±2.2,≥15℃日发患者数(x±s)=5.5±2.5,当日气温差≥15℃较〈15℃明显增多(P〈0.05)。日气压差〈3hPa日发患者数(x±s)=4.8±2.0,日气压差≥3hPa日发患者数(x±s)=5.1±2.3,当日气压差≥3hPa较〈3hPa明显增多(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与日的气压和气温的变化即落差与幅度有关。气象因子可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日变化幅度过大易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  相似文献   
9.
腰穿脑脊液净化治疗脑室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室出血无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均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重症类型 ,病情凶险 ,病死率高。我院自 1996年开始对脑室出血患者采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方法进行脑脊液净化治疗 ,收到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2 8例 ,均为本科住院患者 ,男 18例 ,女10例 ,年龄 3 2~ 64岁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为 3 1~ 3 8分。全部病例均经脑CT检查为全脑室系统出血 ,脑室出血量按Graed等[1] 提出的脑室出血计分方法计分 ,总分 12分。 9分 7例 ,10分 8例 ,11分 10例 ,12分 3例。原发出血部位 :丘脑10例 ,基底节区 8例 ,颞顶叶 4例 …  相似文献   
10.
1概述自1979年血浆交换疗法首次运用于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治疗以来,试验证实其对GBS确实有效。但无论其在设备、技术及血液的来源都极其昂贵,难以普及应用,相比之下,静脉大剂量IVIg治疗急性GBS安全而易行,值得推广。80年代以来IVIg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有较多报道。Kleyweg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