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IgM肾病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0例肾活检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发现6例IgM肾病。主要病理特点为系膜增殖及IgM荧光沉积。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为特点,血清IgM升高,蛋白尿及血尿,并呈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
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110例合并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近几年开展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110例。本文介绍了适应证选择、术前检查、穿刺部位、操作要领、术后护理、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和处理体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马兜铃酸肾病 (AAN)实验模型 ,观察病理改变 ,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选择Wistar大鼠 ,分为AAN组和对照组 ,检测灌药前后尿蛋白排出量、Hb和肾功能 ,并每周观察肾组织变化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病理改变 1.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 ,小管基底膜裸露。 2 .间质炎细胞浸润 ,13周时最为严重 ;2 4周时见灶性间质纤维化。 3.血管早期为内膜改变 ,以后可见血管壁增厚 ,管腔狭窄。 4 .肾小球改变较轻。观察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损害及炎细胞浸润 ,而在后期可见炎细胞浸润逐渐减轻并见轻度间质纤维化 ,也验证了以上推测 ,并与病变后期即慢性AAN表现为寡细胞性间质纤维化的报道〔3〕相符合。结论 :1.马兜铃致大鼠AAN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2 .间质炎细胞浸润在病变进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药马兜铃对实验性大鼠肾损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马兜铃对大鼠肾损害的特征及生化指标改变 ,探索其发病机理。方法 :用马兜铃水煎剂(30g/kg·d-1)Wistar大鼠灌胃 ,建立大鼠马兜铃酸肾病 (AAN)实验模型 ,监测灌胃后尿量 (U)、尿蛋白排出量 (Up ro)、血红蛋白 (Hb)、尿素 (BU)、肌酐 (SCr)指标和肾组织的动态变化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生化指标 :①U(ml) :灌胃后第 3d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多 ,P <0 0 0 2 ,至第 14w开始回降P <0 0 5 ,17w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P >0 0 5 ;②Upro(g/d) :灌胃后第 3d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 ,P <0 0 0 1,第 3w达高峰 ;③Hb(g/L) :灌胃后第 3w与对照组比较降低 ,P <0 0 5 ,第 12w降至最低点 ,P <0 0 1;④BU (mmol/L) :灌胃后第 1w与对照组比较升高 ,P <0 0 5 ,第11w及第 2 0w出现两个高峰 ,P <0 0 1~ 0 0 0 1;⑤SCr(μmol/L) :灌胃后第 10w突然升高并达高峰 ,与对照组比较P <0 0 0 1,随后下降 ,至第 14w降至正常 ,P >0 0 5 ,第 2 4w再次升高 ,P <0 0 0 1。肾脏病理改变 :①肾小管 :早期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 ,基底膜裸露 ;晚期小管灶性萎缩 ,可见小管基底膜增厚。②间质 :可见炎性细胞浸润 ,早期随时间增加 ,第 13w时最严重 ,以后逐渐减少。 2 4w时偶见间质纤维化。③血管 :血管改变呈进行性 ,早期为  相似文献   
5.
肾病综合征是肾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严重危害着病人的健康。作者用放免分析法对76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尿层粘连蛋白(Laminin)进行检测,对其变化的原因及临床意义作初步分析,以探寻无创的临床和实验室方法,动态评估肾脏病病理活动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总结该院肾活检穿刺的标本,了解辽宁地区肾脏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1997年5月-2004年12月在该科行肾活检的1295例肾脏病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 肾小球疾病仍占该组病例的绝大多数,其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GN)占76.4%,继发性肾小球肾炎(SGN)占19.0%,间质性肾病3、4%,肾移植相关的肾脏疾病占0.7%。PGN中男女发病率之比1.49:1,SGN中男女发病之比为1:1.51。两者高发年龄均为15-44岁。结论 辽宁地区肾脏病病理类型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IgAN是最常见的PGN;狼疮性肾炎和紫癜性肾炎是最常见的SGN。PGN男性发病率高,SGN中女性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离、纯化、鉴定及蛋白质氨基酸测序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3PD)修饰蛋白(MP),观察庆大霉素诱发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时,MP抗自由基损伤及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印迹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等方法对MP进行鉴定分析。纯化的MP以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氨基酸序列。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腹膜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2 mL/d×7 d 0.9%氯化钠溶液2 mL/d×14 d)、阴性对照组(腹膜内注射庆大霉素140 mg·kg~(-1)·d~(-1)×7 d 0.9%氯化钠溶液2 mL/d×14 d)、阳性对照组(腹膜内注射庆大霉素140 mg·kg~(-1)·d~(-1)×7 d 表皮生长因子20μg·kg~(-1)·d~(-1)×14 d)及实验组(腹膜内注射庆大霉素140 mg·kg~(-1)·d~(-1)×7 d MP 250μg·kg~(-1)·d~(-1)×14 d)。应用MP观察7和14 d的ATN大鼠模型血清及肾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LPO)、还原型谷光苷肽(GSH)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动态变化。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等形态学方法,观察MP修复ATN时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组织形态学及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表达的变化。同时测定血肌酐(SCr)水平。结果间接免疫荧光法证实,MP位于细胞质内,且钾浓度为3.2 mmol/L条件下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钾浓度为5.4 mmol/L时。MP由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实验组的血清及肾皮质匀浆中LPO、NO水平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下降(P值均<0.01),GSH明显上升(P值均<0.01)。MP组肾脏病理改变比模型组明显减轻,同时SCr下降(P<0.01);实验组的ICAM-1表达较阴性对照组下调。结论自由基积极参与ATN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MP能够抑制ATN大鼠血清及肾组织中LPO、NO水平的升高及GSH水平的下降。MP具有抗自由基损伤及修复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应用竞争性放射免疫法测定90例非感染性肾脏疾病患乾尿分泌性免疫性蛋白A(S-IgA)的含量,证明S-IgA含量在非感染性肾脏疾病患者尿中明显增高,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IV型胶原(IVcollagen,IV-C)在微小病变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76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分实验组1(微小病变肾病30例)、实验组2(系膜增生性肾炎16例、膜增生性肾炎13例、膜性肾病9例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8例),对照组30例,用放免分析法对尿IV型胶原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1与对照组比较,尿IV型胶原水平轻微增高(P>0.05),实验组2与对照组,尿IV型胶原水平明显增高(P<0.001),且实验组1与实验组2,尿IV型胶原水平明显低(P<0.05)。结论:尿IV型胶原水平在微小病变肾病中无明显增高,故尿IV型胶原检测可作为微小病变肾病临床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估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