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38篇
药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物可降解性尿道内支架修复战伤性尿道狭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建立战伤性尿道狭窄动物模型,探讨生物可降解性尿道内支架对其进行重建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将新西兰雄兔28只分为两组,实验组(n=20):以定位爆炸法建立尿道狭窄模型。一月后行逆行尿道造影、尿道镜检查,并切除狭窄段尿道,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证实。后置入人工合成生物可降解尿道内支架,置入术后2、4、8、12周分别行逆行尿道造影、尿道镜检查以及尿流动力学检测。并在以上各时间点处死5只动物,取狭窄处尿道组织,观察组织学修复重建情况。对照组(n=8):于实验组爆炸处理后4周和支架置入12周,分别取对照组4只动物与实验组对比观察。结果实验组所有动物爆炸后4周在尿道球部狭窄形成稳定狭窄模型(狭窄段长5~10 mm,尿道腔缩窄50%以上)。尿道内支架置入后2周,组织学观察见黏膜上皮新生迹象,并有炎性细胞浸润;4周时上皮新生明显,炎性细胞消失;8周时出现尿道平滑肌细胞再生,12周时见损伤后尿道组织结构完全修复,与正常尿道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间点尿道镜检查证实尿道腔隙、黏膜形态结构无异于正常对照组。尿流动力学检测显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成功建立的战伤性尿道狭窄动物模型,证实生物可降解性尿道内支架能作为修复战伤性尿道狭窄的理想材料,具有损伤小,易操作,功能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膀胱癌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fas及fas-L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 研究凋亡相关基因fas及fas-L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组织的中表达,探讨其与T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在TCC发生,发展中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56例TCC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Fas及Fas-L的表达,并与T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随访结果相比较,结果 Fas及Fas-L在T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 为.1%及57.1%,与在正常膀胱组织表达率80.0%及0%相比,有显性  相似文献   
3.
骶管阻滞麻醉在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切除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切除术治疗高危高龄前列腺增生症的简单可行麻醉方法。方法:56例高危高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应用2%利多卡因单次骶管阻滞麻醉,施行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切除术(PVP),采用疼痛分级问卷调查表及根据术中情况判断麻醉效果。结果:除1例患者术中改为硬膜外麻醉外,55例患者在骶管麻醉下成功施行手术,麻醉止痛作用起效时间:5 m in 22例;10 m in 29例;15 m in 4例。麻醉持续时间:60 m in 38例;60~180 m in 17例。疼痛抑制效果满意,麻醉满意评分为:0度48例;I度5例;II度2例。其中4例出现轻微的头晕、心慌、耳鸣等症状,其余未见明显麻醉并发症。结论:单次骶管阻滞麻醉是施行PVP的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麻醉方法,费用低,使PVP可在门诊完成。  相似文献   
4.
爱普列特与坦索罗辛联合用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爱普列特与坦索罗辛联合用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230例门诊前列腺增生患者,联合应用爱普列特(5mg口服2次/日)与坦索罗辛(0.2mg口服1次/日)治疗6~12个月,观察主客观症状的改善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明显,残余尿减少、最大尿流率增加,前列腺体积减小,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爱普列特与坦索罗辛联合用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复方硫酸铝注射液肌肉注射后的局部刺激性和药物的全身吸收,并考察犬膀胱壁肌层注射后局部坏死和愈合情况,以评价该药的安全性.方法新西兰兔股四头肌注射复方硫酸铝注射液,观察局部刺激反应;耳静脉采血,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血铝浓度,DAS药代动力学程序处理血药浓度数据.手术暴露犬膀胱内壁,注射给药后观察药物浸润范围及愈合情况,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复方硫酸铝注射液兔股四头肌注射后,局部呈极严重刺激反应,血铝浓度略有升高,平均AUC0-24为 2.93±1.82 mg·h·L-1(n=5),相对生物利用度约为 2.77%.膀胱壁肌层注射造成局部坏死,但坏死部位能够在4周内愈合,不会产生大出血、膀胱壁穿孔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硫酸铝注射液膀胱局部注射使组织坏死,药物全身吸收量很低,膀胱壁对由本品所致坏死的愈合能力强.本品是一种安全的新制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随机对照观察普乐安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BPH患者80例前瞻性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前列康3片,3/d口服;对照组20例,给予保列治1片,口服,一日一次;疗程均为90 d。观察治疗前后BPH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Qmax)的改善情况。结果:普乐安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安全有效,总有效率为93.3%。随访观察3月,能明显改善患者主客观症状。治疗组IPSS及QOL评分由治疗前平均14.4±3.8及3.1±0.6分别下降至10.0±2.7及1.7±0.6,最大尿流率由治疗前(13.2±1.9)ml/s增加至治疗后(17.5±4.7)ml/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及PSA变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普乐安片是目前治疗症状性BPH患者的理想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7.
回肠代膀胱与回肠膀胱术的比较及早期并发症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患者膀胱全切术后行回肠代膀胱术与回肠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方法 分析 13 5例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术后采用回肠代膀胱术 86例与回肠膀胱术 49例的临床资料 ,就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平均住院日、再手术率及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除手术操作时间回肠代膀胱术组 (平均 3 46min)长于回肠膀胱术组 (平均 2 70min)外 ,回肠代膀胱与回肠膀胱术组在术中平均出血量 (660ml与 62 7ml)、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 (18.6%与 16.3 % )、患者平均住院日 (4 7d与 41d)、再手术率 (8.1%与6.1% )及死亡率 (1.2 %与 2 .0 % )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回肠代膀胱术是膀胱全切术后膀胱替代的理想术式 ,具有手术安全 ,术后早期并发症少 ,可自主性控制排尿 ,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易于接受 ,是值得推荐的膀胱替代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膀胱癌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膀胱癌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RAP)法 ,检测 2 4例膀胱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 结果  2 4例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10例 (42 % ) ,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原发灶癌病理分级分期相关 ,并与癌复发相关。 结论 膀胱癌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判断膀胱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RF)并发肾积水的临床特征.方法:报告12例IRF并发肾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均以腰、腹痛为首发症状.B超均发现肾积水及输尿管病变,3例发现腹膜后肿块.腹部CT均发现腹膜后肿块,对肿块的大小和部位均能明确.术前诊断准确率为83.3%.10例行输尿管松解 大网膜包裹或腹腔移位术,1例逆行置人输尿管支架管,1例肾穿刺造瘘.后2例情况好转后,仍行手术治疗.结果:10例随访无复发,1例因同侧肾积水复发行二次治疗,1例因对侧肾积水而行二次手术.结论:腰、腹痛患者应考虑到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可能;B超对肾积水敏感,腹膜后肿块依赖腹部CT检查,两者联合应用有利于诊断.输尿管松解 大网膜包裹或腹腔移位术是主要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单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随访应同时注意对侧发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肺转移灶经分子靶向治疗后发生薄壁空洞改变的CT表现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肾透明细胞癌经分子靶向药物Pazopanib治疗后肺转移灶出现薄壁空洞改变的相关病例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例肾透明细胞癌原发灶切除术后,双肺多发实性转移灶,增强扫描多数病灶呈环形强化;经Pazopanib治疗3个月后大多数转移灶呈薄壁空洞样改变.病例1病情进展缓慢;病例2出现自发性气胸,2个月后死亡.结论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促进了肾透明细胞癌肺转移灶坏死,有助于囊样薄壁空洞形成,但这种变化对预后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