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底病变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螺旋CT3D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和重建技术。方法: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均用螺旋CT扫描,层厚3~5mm床进速度为3~5mm/s,薄层重建1~3mm,颅内肿瘤均行增强扫描。3D重建在独立诊断台上进行,选择重建时的合适阈值,颅骨100~200Hu,肿瘤80~100Hu,分别进行颅骨、肿瘤及血管的3D重建并用假彩色技术处理,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病变,测量肿瘤在三维空间的距离、角度和体积。结果:全部病例都能清楚显示病变的立体解剖图像及其与周围关系,显示瘤体与血管关系者22例。结论:3DCT简化了观察者的思维过程,可直观地了解病变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组织结构的立体解剖关系,为制订手术方案和放疗计划提供了客观依据。并可用于形象化教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40岁以下肺癌患者的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评价CT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01~12共80例经病理诊断为肺癌的40岁以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平均(4.4±0.4)个月,确诊时出现转移63例,占78.75%;腺癌50例,小细胞癌23例,鳞癌5例,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大细胞癌1例.其中36例可辨别分化程度,中高分化3例,中分化15例,中低分化7例,低分化11例;中央型肺癌38例,CT表现为支气管截断或狭窄33例,分叶16例,肺不张及阻塞性炎症23例;周围型肺癌42例,CT表现为分叶34例,毛刺22例,血管集束16例,胸膜凹陷17例.结论 40岁以下人群肺癌以腺癌和小细胞癌为主,其中中央型肺癌以小细胞肺癌及腺癌为主,周围型肺癌以腺癌为主,分化程度较差;患者确诊时多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平滑肌瘤(esophageal leiomyoma,EL)在钡餐造影、CT及MRI检查中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3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EL患者术前影像资料(36例均行胸部CT检查,其中17例行食管钡餐造影检查、2例行MRI检查),查找病灶,记录并分析病灶大小、形态、黏膜情况及密度、信号、瘤-空气界面等特征,并与胃镜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钡餐造影表现为新月形或分叶状充盈缺损,病变区黏膜皱襞拉宽、展平,无龛影及黏膜破坏。CT扫描对轴位最大短径大于0.7 cm病灶的敏感性明显高于轴位最大短径小于0.7 cm的病灶,CT检出病灶表现为密度均匀、强化幅度低的结节或肿块,具有食管壁局限性受累、瘤-空气界面光滑、大肿块相应管腔多角状扩张等特点。MRI扫描病灶信号均匀,增强扫描轻度渐进性强化,对食管黏膜及食管周围脂肪可以较好地显示。结论钡餐造影检查对EL的敏感性高,但对病灶实际大小判断不如CT及MRI,且无法了解周围比邻关系;EL的CT及MRI强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小病灶的敏感性不如X线钡餐检查,MRI对食管黏膜及食管周围脂肪的显示优于CT,但MRI样本量尚需更多病例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炎症型支气管肺泡癌的CT影像动态演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炎症型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的动态发展演变规律,提高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6例病理学证实的并属于影像学分型炎症型的支气管肺泡癌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系列CT随访图像,总结不同时间的CT表现特征及其动态演变规律,探索CT诊断的典型影像学征象。结果炎症型支气管肺泡癌相对典型的CT征象有:①毛玻璃征象背景上合并腺泡结节样实变;②无典型分布特征的大小不等的边缘模糊的叶段性实变;③实变基础上的病理性空气支气管充气征;④动态演变特点包括范围逐渐扩大、形态逐渐多样、密度逐渐密实。结论CT特别是两次以上不同时期的随访CT检查是炎症型支气管肺泡癌的理想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LCH)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PLC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资料,分析病变的分布、大小和形态等CT特征。结果 单系统(SS)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 7例,其中早期1例,中晚期6例;多系统(MS)LCH 3例,其中早期1例,中晚期2例。10例病变均呈弥漫、对称性分布,并以中上肺野分布为主。2例早期PLCH患者CT表现以多发小叶中央性结节为主,并见厚壁或薄壁空洞结节;8例中晚期患者,CT表现以囊腔为主,为圆形或类圆形囊腔、形态多样的融合囊腔合并/不合并少量结节、空洞结节,其中2例融合性囊腔形成肺大疱,并破裂产生气胸。结论 双侧中上肺野多发小叶中心性分布结节、空洞结节,合并囊腔,特别是形态多样的囊腔为PLCH的CT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6.
多层面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多层面螺旋CT(MSCT)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心电门控MSCT增强扫描 ,在工作站对图像资料进行了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三维重建 ,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  30例患者中对 12 0支冠状动脉血管 (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 )进行了MSCT三维重建 ,图像质量良好者为 84支 (70 % ) ,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心脏搏动造成的伪影 ;9例冠状动脉支架和 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均可清晰显示支架和血管桥的位置及远端血流情况 ,对于显示近中端高度 (>75 % )或完全梗阻性病有一定的准确性 (敏感性 80 % ,特异性 79.8% )。而不能显示轻度狭窄病变、远端或细小分支病变。结论 MSC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在冠心病诊断和对病变血管的评价 ,以及血运重建术后复查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与组织学对照,评价64层螺旋CT和1.5TMRI在显示离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对13例尸检患者的心脏,行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CT及MRI检查,并与病理学相对照。采用诊断试验分析CT、MRI诊断各型斑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CT、MRI对斑块分类的准确性。结果94个CT、MRI层面可与相应的组织学层面相对应。CT对于各型斑块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Ⅰ~Ⅱ型,0%和100%;Ⅲ型,0%和100%;Ⅳ~Ⅴ型,92.3%和86.8%;Ⅵ型,0%和100%;Ⅶ型,100%和100%;Ⅷ型,100%和97.8%。MRI对于各型斑块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Ⅰ~Ⅱ型,60%和100%;Ⅲ型,80%和100%;Ⅳ~Ⅴ型,96.2%和86.8%;Ⅵ型,100%和98.9%;Ⅶ型,93%和100%;Ⅷ型,100%和98.9%。结论CT、MRI可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对斑块进行分型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64层MDCT在判断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测量血管大小、斑块负担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患者经MDCT显示的位于冠脉近、中段的粥样硬化斑块作为研究对象,在斑块的最大层面测量斑块的CT值,根据CT值将斑块分类。并测量、计算最小管腔面积、血管外膜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以IVUS为金标准,分别计算MDCT判断斑块性质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各类斑块的平均CT值,并对血管测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例患者粥样硬化斑块25个,软斑块11个,纤维斑块7个,钙化斑块7个,平均CT值分别为49±32HU,93±23HU,1138±350HU。MDCT对脂质、纤维和钙化斑块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9%和92.9%;85.7%和94.4%;100%和100%。MDCT测量的管腔面积、血管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高于IVUS测量的结果,但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64层MDCT是一种准确无创的诊断和测量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提高BAC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细支气管肺泡癌52例,总结BAC的CT表现.评价指标包括:病灶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有无含气空腔(或囊状影)、充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有无淋巴结肿大等.结果 共收集52个病例,71.2%为查体发现,肿瘤标记物CEA和CA125的阳性率分别为6.5%和3.2%.病变平均直径<2.5 cm,80.4% CT表现为单纯的磨玻璃(GGO)结节,96.4%边界清晰,分叶征、充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的发生率分别为69.6%、60.7%、62.5%、58.9%,均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 BAC在CT上的形态学特点较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临床及CT表现,提高BAC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2002年6月~2007年6月经手术病理诊断为BAC病例,按照WHO对BAC的定义重新评价病变性质,从中划分BAC及含有BAC成分的混合性腺癌,并分析BAC在薄层CT上的表现。评价指标包括:病灶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有无空泡征(或囊状影)、充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有无淋巴结肿大等。结果:曾诊断为BAC且保留薄层CT图像的病例共145例,符合BAC定义标准的32例(22.1%),其中男性占62.5%。肿瘤标记物CEA和CA125的阳性率分别为10%和5%。病变平均直径<3cm,CT均表现为单纯的磨玻璃(GGO)结节,82.9%密度不均,97.1%边界清晰,分叶征、充气支气管征及空泡征的发生率分别为62.9%、60%、57.1%,均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BAC的早期诊断中,薄层CT图像上病变形态学特征更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