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6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58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髂 股静脉血栓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中的有关问题。资料与方法 对 5 8例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病程 <4周 4 5例 ,>4周 13例 ) ,采取经导管血栓局部灌注尿激酶 ,尿激酶先团注2 5 0 0 0 0U ,然后以 12 5 0 0 0~ 15 0 0 0 0U/h持续灌注。结果 全组溶栓治疗时间 4~ 5 6h ,平均 36h ,尿激酶用量75 0 0 0 0~ 72 5 0 0 0 0U ,平均 4 70 0 0 0 0U。阻塞段完全开通 (残存狭窄率 <30 % )者 30例 ,部分开通者 2 3例 ,无效 5例 ,有效率达 91.4 %。对残存狭窄率 >30 %的 2 3例 ,14例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PTA)治疗 ,9例行PTA及内支架治疗。 6例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过滤器。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结论 经导管血栓局部灌注尿激酶是治疗髂 股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溶栓术后继续肝素全身抗凝治疗可增强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2.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治疗(附43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0LT)术后胆管狭窄(BS)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们例OLT术后BS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们例BS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ERC)、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经T管的胆管介入治疗、胆肠吻合术、肝动脉内支架术及再次肝移植术。结果们例BS总治愈率为48.8%(21/43),好转率为30.2%(13/43),总有效率为79.0%(34/43)。41例BS的介入治疗治愈率为34.1%(14/41),好转率为31.7%(13/41),总有效率为65.8%(27/41)。吻合口型、肝外型、肝内型及肝内外混舍型BS的总治愈率分别为100%(5/5)、64.3%(9/14)、50.O%(1/2)及28.6%(6/21),其介入治疗的治愈率分别为80.0%(4/5)、64.3%(9/14)、50.0%(1/2)及0。12例BS行再次肝移植术的治愈率为50.0%(6/12)。结论目前OLT术后BS总体疗效尚不理想。BS介入治疗效果与其类型密切相关,吻合口型疗效最好,肝外型和肝内型次之,肝内外混舍型疗效最盖。再次肝移植是治疗难治性BS的有效方法,但要选择好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入手术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已经有病例报道表明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处理肝动脉血栓形成。但是,有关介入手术治疗肝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成功经验国内外报道均较少。本研究回顾性评价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应用不同血管介入技术治疗肝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HepaSphere载药微球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碘化油+洛铂+吡柔比星形成混悬液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实验组应用HepaSphere载药微球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损害、术后并发症及短期生存率。结果随访6~24个月,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ST、ALT、总胆红素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4个月生存率83.33%,对照组为73.33%,实验组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2.147,P=0.085)。结论 HepaSphere载药微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改善肝功能,24个月累积生存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的效果以及术后小剂量溶栓对膝下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行介入治疗的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患者28例,共37条肢体(左下肢16条、右下肢21条),74支膝下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胫前动脉30支、胫后动脉22支、腓动脉22支,合并有髂股动脉病变肢体30条.根据术前CTA结果分别采用同侧顺行、经对侧股动脉入路、经肱动脉途径行PTA或支架治疗,测量介入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介入治疗术后从留置导管鞘内持续经微量泵注入尿激酶(20~ 30)万U/24 h,共48 h进行溶栓,记录溶栓前后从胫骨平台到足踝处的图像帧数.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测量ABI并行彩超或CTA检查,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32条肢体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得以开通,开通率为86.4%.37条肢体ABI术前为0.70±0.31,术后首日增加至0.9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34,P<0.05).成功开通的32条肢体在小剂量溶栓后造影,从胫骨平台到足踝处的图像帧数由介入术后即刻的(6.3±1.6)帧降低到(4.7±1.4)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36,P<0.05).6条有静息痛的肢体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明显.14条有溃疡和(或)坏疽的肢体,l例介入开通血管后从踝关节平面截肢、3例截趾,3例足趾坏疽的患者随访期间足趾自行离断而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在1~3个月内愈合.术后随访3~ 24个月有3例患者3条肢体复发并再次行PTA治疗.结论 介入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介入术后小剂量溶栓治疗安全,有助于改善膝下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接受介入治疗的76例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按胆道造影表现分为3组:肝门区狭窄组(28例),肝内多发狭窄组(42例),胆汁瘤组(6例)。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PTBD配合球囊扩张、PTBD配合球囊扩张及胆道内支架术。引流方式包括胆道外引流及胆道内外引流。术后随访并观察疗效及胆道并发症。结果 76例患者的PTBD首次成功率为97%(74/76)。介入治疗的总体治愈率、好转率及无效率分别为21%(16/76)、51%(39/76)、28%(21/76)。其中,肝门区狭窄组治愈10例(36%),好转16例(57%),无效2例(7%),治疗有效22例(93%);多发性狭窄组治愈6例(14%),好转21例(50%),无效15例(36%),治疗有效27例(64%);胆汁瘤组好转2例(2/6),无效4例(4/6)。肝门区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多发性狭窄患者(P0.05),多发性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胆汁瘤患者(P0.001)。引流管期间主要并发症为胆道感染,其中外引流及内外引流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13/64)及67%(8/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TBD是治疗肝移植术后ITBL的安全、有效手段之一。结合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采用胆道外引流可显著降低胆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正丁基-2-氰丙烯酸盐(NBCA)经门静脉硬化治疗胃底静脉曲张(GF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经胃镜确诊为GFV的21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了经门静脉硬化治疗,所有患者采取经皮经肝或经脾穿刺门静脉造影及供血静脉造影,然后用微导管插管到曲张静脉内,注入硬化剂NBCA和碘化油混合乳剂(NBCA LP).对8例伴有高流量胃肾分流者,治疗前经股静脉、左肾静脉放置阻塞球囊导管于分流道,治疗时扩张球囊阻塞分流道.随访评价包括血清肝功能指标变化、内镜复查及再出血情况. 结果 20例GFV成功进行硬化治疗(95.2%);未成功的1例,为高流量胃肾分流者,术中因未有阻塞球囊导管,未能进行治疗.5例少量NBCA-LP进入到肺动脉,2例出现一过性刺激性咳嗽,2例发生门静脉分支栓塞.术后6个月,血清ALT、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明显改善,血清总胆红素变化不明显.15例患者3个月胃镜复查,GFV消失10例,好转4例,有效率93.3%(14/15),3例食管静脉曲张较术前加重(20.0%).平均随访(16.7±8.8)个月,再出血4例,1年累积再出血率为9.52%.结论 应用NBCA经门静脉硬化治疗是控制GFV破裂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微导管技术、球囊逆行阻塞胃肾分流道技术是提高疗效、防止肺栓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金属支架与塑料支架(内涵管)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成本-效果比。 方法 调查广东省三家医院95例实施经皮穿肝胆总管支架置入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其中61例置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支架 组),34例置入10F塑料内涵管(内涵管组)。所有患者均回访至死亡或至少术后1年。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 生存及支架开通率,并计算两组的成本-效果比(Cost-effective rations,CER),即CER中位生存期=总成本/中位生存期,CER中位开通期=总 成本/中位开能期。 结果 两组总成本无差异,分别为53177±3139元和43564±4950(P<0.05)。支架组的CER中位生存期=237.4元/d、CER中位开通期= 231.2元/d,低于内涵管组(分别为CE中位生存期=452.6元/d、CER中位开通期=472.9元/d。 结论 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成本效果比优于内涵管。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分子影像学研究中门静脉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经大鼠肝脏门静脉实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输入的入路,并建立合理的经门脉介入给药动物模型。方法20只正常SD大鼠和20只肝硬化大鼠为实验动物模型。选择盲肠静脉、脾静脉,脾脏和肠系膜下静脉的适合穿刺点,分别实施门静脉DSA造影。确定合适的门静脉DSA造影入路,建立门脉介入给药动物模型。结果通过各入路的DSA比较表明,盲肠静脉作为入路,DSA下可以清晰显示门静脉,穿刺成功率100%,大鼠门脉给药动物模型存活均72h。结论经盲肠静脉入路进行肝脏给药安全、可行,为肝脏MSC移植的分子影像学研究提供了合适的入路。  相似文献   
10.
患者为男性,23岁,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于2010年11月在外院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第3天,丙氨酸转氨酶为33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103 U/L,白蛋白为43.1 g/L,胆红素总量为10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82μmol/L.行320排CT扫描检查,提示腹腔干起始部狭窄,达85%,肝右动脉起始部狭窄,达80%.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同上,肝动脉吻合口无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