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4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探讨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癌(HCC)门静脉癌栓(PVT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纳入TACE联合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HCC合并PVTT患者48例。根据PVTT部位,分为门静脉主干癌栓(A型)、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B型)和门静脉二级及以下分支癌栓(C型)。根据粒子是否植入到PVTT内,分为癌栓内直接植入法(癌栓内部植入组)和癌栓周围植入法(其粒子植入到癌栓周围1.7 cm内的肝实质或肿瘤内,癌栓周围植入组)。比较不同类型PVTT及不同植入方法的癌栓控制率(DCR)、癌栓进展时间(TTP)及患者总生存率(OS)。结果4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TACE及粒子植入治疗。A、B、C型PVTT患者,中位OS(mOS)分别为8、11.5和15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癌栓DCR分别为61.5%、70.8%和72.7%(P=0.548),肝内肿瘤DCR分别为69.2%、75.0%和81.8%(P=0.483);癌栓中位TTP分别为4.5、8和11个月(P=0.030),肝内肿瘤中位TTP分别为5、9和9.5个月。癌栓内部植入组和癌栓周围植入组的mOS分别为10和11.5个月(P=0.239);癌栓DCR分别为69.2%、68.2%(P=0.591),肝内肿瘤DCR分别为73.1%和77.3%(P=0.502);癌栓中位TTP分别为7和10个月(P=0.276),肝内肿瘤中位TTP分别为8和9.5个月(P=0.089)。结论 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HCC伴PVTT,可有效控制PVTT和肝内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癌栓内直接植入法和癌栓周围植入法,对PVTT的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的效果以及术后小剂量溶栓对膝下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行介入治疗的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患者28例,共37条肢体(左下肢16条、右下肢21条),74支膝下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胫前动脉30支、胫后动脉22支、腓动脉22支,合并有髂股动脉病变肢体30条.根据术前CTA结果分别采用同侧顺行、经对侧股动脉入路、经肱动脉途径行PTA或支架治疗,测量介入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介入治疗术后从留置导管鞘内持续经微量泵注入尿激酶(20~ 30)万U/24 h,共48 h进行溶栓,记录溶栓前后从胫骨平台到足踝处的图像帧数.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测量ABI并行彩超或CTA检查,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32条肢体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得以开通,开通率为86.4%.37条肢体ABI术前为0.70±0.31,术后首日增加至0.9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34,P<0.05).成功开通的32条肢体在小剂量溶栓后造影,从胫骨平台到足踝处的图像帧数由介入术后即刻的(6.3±1.6)帧降低到(4.7±1.4)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36,P<0.05).6条有静息痛的肢体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明显.14条有溃疡和(或)坏疽的肢体,l例介入开通血管后从踝关节平面截肢、3例截趾,3例足趾坏疽的患者随访期间足趾自行离断而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在1~3个月内愈合.术后随访3~ 24个月有3例患者3条肢体复发并再次行PTA治疗.结论 介入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介入术后小剂量溶栓治疗安全,有助于改善膝下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分子影像学研究中门静脉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经大鼠肝脏门静脉实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输入的入路,并建立合理的经门脉介入给药动物模型。方法20只正常SD大鼠和20只肝硬化大鼠为实验动物模型。选择盲肠静脉、脾静脉,脾脏和肠系膜下静脉的适合穿刺点,分别实施门静脉DSA造影。确定合适的门静脉DSA造影入路,建立门脉介入给药动物模型。结果通过各入路的DSA比较表明,盲肠静脉作为入路,DSA下可以清晰显示门静脉,穿刺成功率100%,大鼠门脉给药动物模型存活均72h。结论经盲肠静脉入路进行肝脏给药安全、可行,为肝脏MSC移植的分子影像学研究提供了合适的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放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方法 对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率<65次/分的500例患者依次分别采用前瞻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方案,分为P组(前瞻组)和R组(回顾组),评价两组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结果 P组和R组各有3750(15×250)个冠状动脉节段,P组和R组冠状动脉节段管径太小(<1.5 mm)难于评估分别占3.49%(131/3750)、3.78%(142/3750),可评估节段占96.51%(3619/3750)、96.12%(3608/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R组的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R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00)mSv、(13.46±2.30)mSv,P组平均射线剂量较R组降低7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3.22%、99.21%、91.64%、99.05%,R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4.55%、98.80%、95.86%、98.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案较回顾性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聚乙烯醇颗粒(PVA)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肝癌患者行TACE术,术中先使用碘化油化疗药物混合乳剂栓塞肿瘤血管,再用PVA颗粒超选择性插管栓塞肿瘤供血动脉.观察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肿瘤缩小程度、治疗有效率及甲胎蛋白(AFP)水平变化;术后1周及1个月时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I)水平,记录疾病进展时间及生存期.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肿瘤直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其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为80.00%、90.00%、95.00%、95.00%,AFP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1周AST、ALT、TBIL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1个月时AST、ALT、TBILI均恢复为术前水平.随访时间12~32(19.8±7.0)个月,疾病进展时间为(17.0±6.8)个月,总生存时间为(19.3±7.0)个月.结论 PVA颗粒作为永久性栓塞材料,在肝癌TACE中栓塞效果明显,但术中需超选择性插管到肿瘤供血动脉内进行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术后移植肝血流灌注异常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CT灌注成像(CTP)探讨肝移植术后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因素.方法3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接受CT血管成像(CTA)及CTP检查.计算主动脉强化峰值的95%可信区间范围,排除此范围以外的病例.测量无并发症患者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最(PVP)、总肝灌注最(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的平均值及其95%可信区间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有术后并发症患者的肝脏血流灌注情况及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29例患者纳入该研究,其中无术后并发症15例,有术后并发症14例.无术后并发症患者HAP、PVP、TLP和HPI的95%可信区间范围分别为(0.1509~0.3183)、(0.7223~1.3859)、(0.8367~1.7231)ml·min-1·ml-1和17.83%~31.63%.14例有并发症的患者中,HAP降低7例,其巾肝动脉狭窄5例、脾大3例;HAP增高2例,均为中、重度门静脉狭窄患者.PVP减低13例,其中门静脉狭窄或闭塞8例、脾肾分流4例、脂肪肝2例;TLP减低12例,全部与PVP减低有关.仅2例HAP减低患者HPI减低.结论CTP技术通过定量测量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灌注,能够无创性评价各种移植肝血流灌注异常,客观评价移植肝缺血的程度和类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导管持续小剂量灌注尿激酶治疗糖尿病足(DF)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12例DF患者,采取经导管血栓局部灌注尿激酶,首先20 min内脉冲式给予尿激酶25~50万U,然后保留导管,持续小剂量溶栓,3~6万U/h,24 min尿激酶用量75~100万U. 结果 11例溶栓成功,溶栓成功率为91.7%(11/12),1例肾动脉开口部以下腹主动脉闭塞患者,溶栓过程中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溶栓时间为24~240 h,尿激酶总量为100~1000万U.11例中,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残存狭窄率<30%)5例,部分性开通(残存狭窄率>30%)6例,溶栓过程中出现下肢疼痛5例,穿刺点渗血3例,牙龈出血1例.溶栓成功后,对残存狭窄率>30%的6 例患者,3例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 治疗,3例行PTA及腔内支架治疗.11例术后1个月内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2个月内溃疡全部愈合,2例行坏疽足趾截肢术. 结论 持续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DF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髂动脉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16例复杂髂动脉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病程3 d至2年.所有患者均合并静息痛,间歇性跛行距离小于500 m,单侧病变9例、双侧病变7例,术前踝肱指数0~0.57(0.32±0.14).髂动脉股动脉完全闭塞6例,其余10例狭窄程度>75%.留置导管于血栓内或其上方持续滴注尿激酶,如果溶栓72 h没有效果,停止溶栓.血栓溶解后,对残余狭窄程度>50%的患者给予球囊、支架成形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症状及踝肱指数变化,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6例患者溶栓时间3.0~15.0(8.4±2.9)d,15例血管再通.16例患者静息疼痛症状消失;4例仍有间歇性跛行,距离均大于500 m,与术前相比踱行距离明显延长;术后踝肱指数为0.63~1.10(0.91±0.12),较术前明显升高(t=21.73,P<0.01).随访时间6~24个月,随访期间症状复发1例,再次介入治疗成功.所有患者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长时间连续溶栓联合球囊扩张以及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股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是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补充,尤其对于复杂的双侧髂动脉股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效果及其对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分离、扩增大鼠MSCs.取第4代MSCs,用终浓度为25μg Fe/mL的SPIO-多聚赖氨酸(PLL)复合物进行标记.标记后动态观察MSCs的形态改变,用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的活力,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普鲁士蓝铁染色证实细胞内铁,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铁含量.结果:MSCs的SPIO-PLL标记阳性率达100%,标记后的MSCs细胞内铁含量为(18.38±2.80)pg/cell,是未标记细胞的76倍.标记细胞的形态、活力、生长增殖能力与未标记细胞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PLL介导SPIO标记MSCs方法简便、效率高,不影响MSCs的生物学特性,可用于MSCs的标记和示踪.  相似文献   
10.
应用NBCA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的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组织粘合剂正丁基-2-氰丙烯酸盐(NBCA)栓塞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皮肝穿应用NBCA栓塞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在介入术中、术后的临床资料和护理.结果 27例成功栓塞达到止血效果,1例栓塞失败;少量肺栓塞4例,其中2例出现一次性咳嗽,2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疼痛,20例出现呕吐,轻微腹痛,无穿刺口出血及腹腔出血并发症,全部患者能顺利配合完成手术.结论 做好栓塞术前的心理干预,术中病情的密切观察,术后的观察护理,早期预防及处理并发症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