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接受介入治疗的76例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按胆道造影表现分为3组:肝门区狭窄组(28例),肝内多发狭窄组(42例),胆汁瘤组(6例)。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PTBD配合球囊扩张、PTBD配合球囊扩张及胆道内支架术。引流方式包括胆道外引流及胆道内外引流。术后随访并观察疗效及胆道并发症。结果 76例患者的PTBD首次成功率为97%(74/76)。介入治疗的总体治愈率、好转率及无效率分别为21%(16/76)、51%(39/76)、28%(21/76)。其中,肝门区狭窄组治愈10例(36%),好转16例(57%),无效2例(7%),治疗有效22例(93%);多发性狭窄组治愈6例(14%),好转21例(50%),无效15例(36%),治疗有效27例(64%);胆汁瘤组好转2例(2/6),无效4例(4/6)。肝门区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多发性狭窄患者(P0.05),多发性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胆汁瘤患者(P0.001)。引流管期间主要并发症为胆道感染,其中外引流及内外引流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13/64)及67%(8/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TBD是治疗肝移植术后ITBL的安全、有效手段之一。结合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采用胆道外引流可显著降低胆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干预前后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消融及泡沫硬化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抽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干预前)、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干预后)行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消融及泡沫硬化术各60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合相关文件精神评价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干预后该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从干预前的93.3%降至20.0%;使用品种从头霉素类转为第二代头孢菌素;用药疗程从干预前的2.5 d下降至<24 h。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院内感染,伤口均为甲级愈合。结论:术前未出现肢体皮肤溃疡的患者行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消融及泡沫硬化术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伴非感染性的基础疾病、恶性肿瘤等可以不作为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的效果以及术后小剂量溶栓对膝下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行介入治疗的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患者28例,共37条肢体(左下肢16条、右下肢21条),74支膝下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胫前动脉30支、胫后动脉22支、腓动脉22支,合并有髂股动脉病变肢体30条.根据术前CTA结果分别采用同侧顺行、经对侧股动脉入路、经肱动脉途径行PTA或支架治疗,测量介入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介入治疗术后从留置导管鞘内持续经微量泵注入尿激酶(20~ 30)万U/24 h,共48 h进行溶栓,记录溶栓前后从胫骨平台到足踝处的图像帧数.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测量ABI并行彩超或CTA检查,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32条肢体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得以开通,开通率为86.4%.37条肢体ABI术前为0.70±0.31,术后首日增加至0.9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34,P<0.05).成功开通的32条肢体在小剂量溶栓后造影,从胫骨平台到足踝处的图像帧数由介入术后即刻的(6.3±1.6)帧降低到(4.7±1.4)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36,P<0.05).6条有静息痛的肢体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明显.14条有溃疡和(或)坏疽的肢体,l例介入开通血管后从踝关节平面截肢、3例截趾,3例足趾坏疽的患者随访期间足趾自行离断而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在1~3个月内愈合.术后随访3~ 24个月有3例患者3条肢体复发并再次行PTA治疗.结论 介入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介入术后小剂量溶栓治疗安全,有助于改善膝下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聚乙烯醇颗粒(PVA)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肝癌患者行TACE术,术中先使用碘化油化疗药物混合乳剂栓塞肿瘤血管,再用PVA颗粒超选择性插管栓塞肿瘤供血动脉.观察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肿瘤缩小程度、治疗有效率及甲胎蛋白(AFP)水平变化;术后1周及1个月时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I)水平,记录疾病进展时间及生存期.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肿瘤直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其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为80.00%、90.00%、95.00%、95.00%,AFP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1周AST、ALT、TBIL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1个月时AST、ALT、TBILI均恢复为术前水平.随访时间12~32(19.8±7.0)个月,疾病进展时间为(17.0±6.8)个月,总生存时间为(19.3±7.0)个月.结论 PVA颗粒作为永久性栓塞材料,在肝癌TACE中栓塞效果明显,但术中需超选择性插管到肿瘤供血动脉内进行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导管持续小剂量灌注尿激酶治疗糖尿病足(DF)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12例DF患者,采取经导管血栓局部灌注尿激酶,首先20 min内脉冲式给予尿激酶25~50万U,然后保留导管,持续小剂量溶栓,3~6万U/h,24 min尿激酶用量75~100万U. 结果 11例溶栓成功,溶栓成功率为91.7%(11/12),1例肾动脉开口部以下腹主动脉闭塞患者,溶栓过程中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溶栓时间为24~240 h,尿激酶总量为100~1000万U.11例中,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残存狭窄率<30%)5例,部分性开通(残存狭窄率>30%)6例,溶栓过程中出现下肢疼痛5例,穿刺点渗血3例,牙龈出血1例.溶栓成功后,对残存狭窄率>30%的6 例患者,3例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 治疗,3例行PTA及腔内支架治疗.11例术后1个月内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2个月内溃疡全部愈合,2例行坏疽足趾截肢术. 结论 持续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DF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髂动脉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16例复杂髂动脉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病程3 d至2年.所有患者均合并静息痛,间歇性跛行距离小于500 m,单侧病变9例、双侧病变7例,术前踝肱指数0~0.57(0.32±0.14).髂动脉股动脉完全闭塞6例,其余10例狭窄程度>75%.留置导管于血栓内或其上方持续滴注尿激酶,如果溶栓72 h没有效果,停止溶栓.血栓溶解后,对残余狭窄程度>50%的患者给予球囊、支架成形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症状及踝肱指数变化,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6例患者溶栓时间3.0~15.0(8.4±2.9)d,15例血管再通.16例患者静息疼痛症状消失;4例仍有间歇性跛行,距离均大于500 m,与术前相比踱行距离明显延长;术后踝肱指数为0.63~1.10(0.91±0.12),较术前明显升高(t=21.73,P<0.01).随访时间6~24个月,随访期间症状复发1例,再次介入治疗成功.所有患者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长时间连续溶栓联合球囊扩张以及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股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是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补充,尤其对于复杂的双侧髂动脉股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患者为男性,23岁,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于2010年11月在外院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第3天,丙氨酸转氨酶为33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103 U/L,白蛋白为43.1 g/L,胆红素总量为10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82μmol/L.行320排CT扫描检查,提示腹腔干起始部狭窄,达85%,肝右动脉起始部狭窄,达80%.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同上,肝动脉吻合口无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正丁基-2-氰丙烯酸盐(NBCA)经门静脉硬化治疗胃底静脉曲张(GF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经胃镜确诊为GFV的21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了经门静脉硬化治疗,所有患者采取经皮经肝或经脾穿刺门静脉造影及供血静脉造影,然后用微导管插管到曲张静脉内,注入硬化剂NBCA和碘化油混合乳剂(NBCA LP).对8例伴有高流量胃肾分流者,治疗前经股静脉、左肾静脉放置阻塞球囊导管于分流道,治疗时扩张球囊阻塞分流道.随访评价包括血清肝功能指标变化、内镜复查及再出血情况. 结果 20例GFV成功进行硬化治疗(95.2%);未成功的1例,为高流量胃肾分流者,术中因未有阻塞球囊导管,未能进行治疗.5例少量NBCA-LP进入到肺动脉,2例出现一过性刺激性咳嗽,2例发生门静脉分支栓塞.术后6个月,血清ALT、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明显改善,血清总胆红素变化不明显.15例患者3个月胃镜复查,GFV消失10例,好转4例,有效率93.3%(14/15),3例食管静脉曲张较术前加重(20.0%).平均随访(16.7±8.8)个月,再出血4例,1年累积再出血率为9.52%.结论 应用NBCA经门静脉硬化治疗是控制GFV破裂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微导管技术、球囊逆行阻塞胃肾分流道技术是提高疗效、防止肺栓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患者为男性,23岁,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于2010年11月在外院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第3天,丙氨酸转氨酶为33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103 U/L,白蛋白为43.1 g/L,胆红素总量为10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82μmol/L.行320排CT扫描检查,提示腹腔干起始部狭窄,达85%,肝右动脉起始部狭窄,达80%.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同上,肝动脉吻合口无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23例,其中吻合口狭窄7例,肝门区狭窄6例,多发性狭窄10例.确诊后均行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术前均给予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同时对狭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