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5与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肾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根据肾移植术后是否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所有受体分为早期肾功能恢复良好(IGF)组(32例)和DGF组(13例)。比较肾移植术后1、2、3、7、14、28 d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各时间点两组受体的血清肌酐(S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水平;比较肾移植术后1、2、3、7、14、28 d各时间点两组受体血清和尿液IL-35含量。结果 DGF组受体术后肾功能恢复迟缓,术后7 d时Scr水平高于IGF组,e GFR水平低于I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年,两组受体Scr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 GFR仍存在较大差异,与IGF组相比,DGF组受体术后1年时e GFR仍降低(P0.05)。术后1、2、3、7、14 d,DGF组血清中IL-35含量均低于IGF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8 d,与IGF组相比,DGF组血清IL-35含量反而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7 d,DGF组尿液中IL-35含量均低于IGF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4、28 d,两组受体尿液IL-35含量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受体血清和尿液中IL-35含量低与DGF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提示术后早期受体全身和移植肾局部抑炎应答过弱,过度的炎症应答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是DGF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髂内动脉钙化与肾移植受者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及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22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DGF组(50例)和移植物功能正常恢复(IGF)组(172例),根据是否合并髂内动脉重度钙化将DGF组和IGF组分为DGF高危组(22例)、DGF低危组(28例)、IGF高危组(41例)以及IGF低危组(131例)。比较两组供受者临床资料,总结肾移植术后DGF及髂内动脉钙化发生情况,分析肾移植术后发生DGF的危险因素、髂内动脉钙化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及DGF合并髂内动脉重度钙化受者近期预后。结果 本研究中DGF发生率为22.5%(50/222)。肾移植受者中28.4%(63/222)合并髂内动脉重度钙化,DGF组中44%(22/50)合并髂内动脉重度钙化,高于IGF组中的23.8%(41/172)(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供者终末血清肌酐(Scr)高、男性供者,受者甘油三酯水平高和髂内动脉重度钙化是肾移植术后发生DGF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供者Scr≥143μmol/L及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68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部感染情况分为PJP组(11例)、普通肺部感染组(24例)、非肺炎组(33例)。分析肾移植术后PJP的发生及治疗情况,比较各组受者的基本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分析PJP患者的基因分型及传播图谱。结果 64例肾移植受者中,11例明确诊断PJP,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干咳伴进行性呼吸困难。所有患者胸部CT表现为双肺弥漫性间质炎症,磨玻璃样改变。确诊后,均口服复方磺胺甲唑3~4周。2例患者由于严重肺部感染和呼吸困难,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余受者均使用鼻导管吸氧。1例患者出院时血清肌酐升高,发生移植肾失功,其余10例PJP受者移植肾功能正常,无受者死亡。与非肺炎组比较,PJP组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高,住院时间较长,淋巴细胞计数较少,淋巴细胞比例较低,C-反应蛋白、血清肌酐、乳酸脱氢酶水平较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CD4+T细胞计数较少(均为P<0.05)。与普通肺部感染组比较,PJP组淋巴细胞计数较少,淋巴细胞比例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7例巨大RAML患者(肿瘤直径8 cm及以上)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3例,年龄16~66岁,平均38岁.肿瘤位于左侧14例,右侧13例.16例有临床症状,其中7例为RAML破裂出血,11例为无症状体检发现.27例术前均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 本组27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肾切除术,9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4例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3例行肾癌根治术.7例RAML破裂出血患者中,1例行急诊肾切除术,1例行急诊保留肾单位手术,其余5例待症状稳定,完善相关检查后予手术治疗.根据术后肿瘤大体标本,肿瘤直径为8~27 cm,平均13.7 cm.术后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0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无复发或因肿瘤导致死亡者.结论 巨大RAML临床少见,多数具有腰部酸胀不适等临床症状,CT检查为主要的诊断方式,B超可以作为患者随访的首选检查.8 cm及以上巨大RAML肿瘤破裂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建议积极行手术治疗.巨大RAML以良性为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那雄胺类药物对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影响及与病理Gleason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经前列腺穿刺确诊为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服用非那雄胺患者较未服用非那雄胺患者血清PSA水平低(P<0.05)。穿刺后病理显示Gleason评分>7分的患者占55.56%,服用非那雄胺患者较未服用非那雄胺患者病理Gleason评分低(P<0.05)。结论非那雄胺能降低患者血清PSA水平,并降低患者病理Gleason评分。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以往构建的基因疫苗pcDNA3.1-VP1的抗B3型柯萨奇病毒(CVB3)感染的免疫效果,以编码C家族趋化因子XCL1的质粒pcDNA3.1-XCL1共注射,观察诱导的CVB3特异性免疫应答及CVB3病毒性心肌炎预防效果。将两种质粒各50μg混合后分别于0、2、4、6周肌注免疫小鼠4次,末次免疫后4周分别以5×LD50剂量CVB3攻击小鼠观察保护率,或以3×LD50剂量CVB3感染小鼠观察病毒性心肌炎的诱生。结果显示,与单纯pcDNA3.1-VP1质粒相比,XCL1质粒共注射可增强血清CVB3特异性IgG以及特异性CTL应答。5×LD50病毒攻击后,共注射组体重降低7.28%,而pcDNA3.1-VP1组体重降低10.97%;共注射组28 d保护率达40%,高于pcDNA3.1-VP1组的30%。3×LD50病毒感染后心肌组织病理显示,共注射组心外膜下仅有轻微炎症,心肌内未见炎症细胞浸润,而pcDNA3.1-VP1组除心外膜下有较多淋巴细胞聚集外,心肌内有少量炎症浸润和坏死灶。提示XCL1质粒共注射可增强CVB3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及抗病毒保护,可有效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动脉自旋标记(ASL)评估肾移植术后移植肾纤维化程度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移植肾受者, 所有受试者均行ASL磁共振检查, 通过后处理软件获得移植肾血流参数, 即肾皮质肾血流量(RBF)。根据患者移植肾Banff纤维化评分进行分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移植肾皮质RBF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肾皮质RBF与移植肾纤维化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肾皮质RBF及实验室指标鉴别不同纤维化程度移植肾的能力, 使用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 男42例, 女18例, 年龄(44.6±10.8)岁。患者根据Banff纤维化评分分为4组:ci0组(纤维化评分0分, 11例)、ci1组(纤维化评分1分, 21例)、ci2组(纤维化评分2分, 20例)、ci3组(纤维化评分3分, 8例)。随着移植肾纤维化程度加重, 肾皮质RBF趋于减小, ci0~3组肾皮质RBF分别为(214.9±28.5)、(181.7±29.3)、(...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并鉴定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HBSP)并探讨其在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并检测HBSP的纯度及分子量。200~220g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HBSP组。阻断左侧肾蒂45min后切除右侧肾脏模型。术中及术后每6h给予HBSP,检测术后48h肾功能及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观察病理学改变,采用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并检测肾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结果:HBSP纯度达98%,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吻合,HBSP组术后48h肾功能好于缺血组,组织中TNF-α水平及NF-κB活性显著低于缺血组(P〈0.05),HE切片组织损伤减轻,TUNEL染色示HBSP组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缺血组(P〈0.05)。结论:由促红细胞生成素成功制备线性多肽HBSP,其通过减轻炎性反应及抑制肾小管细胞凋亡,保护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BACKGROUND: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use of new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the survival rate of renal graft is greatly improved, but accompanied by lots of side effects and unchanged long-term graft surviv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have aroused people’s great interest, while their efficacy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MSCs transplantation on post-transplant renal graft function with a systematic review. METHODS:PubMed, EMBASE, the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Wanfang database and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were searched until November 2015. Revman 5.3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AND CONCLUSION:A total of 6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ere included, including 1 166 patients. Meta-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at 1, 2 weeks and 1 month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the posttransplantation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s in the MSC-treate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t 1, 3, 6, 12 months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the posttransplantation serum creatinine level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SC-treate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o conclude, MSC-based immunosuppression regimen is superior to current standard immunotherapy in improving renal graft function in the early stage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but the clinical efficacy is diminished in the later period. Therefore, further investigation using large-scal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s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治疗下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谷浓度个体内变异度(IPV)情况及其对血清肌酐(Scr)的影响。方法 收集41例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奈玛特韦/利托那韦与他克莫司使用情况,分析他克莫司谷浓度分布情况及目标浓度达标率,以及他克莫司谷浓度的IPV分布及其与Scr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41例肾移植受者中,足量和低剂量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的各占46%(19/41),高剂量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的占7%(3/41)。95%(39/41)的患者在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前24 h停用他克莫司,5%(2/41)的患者在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后24 h停用他克莫司;所有患者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5 d疗程结束至少3 d后开始重新启用他克莫司。服药前、服药期间、停药1周、停药2周、停药1个月他克莫司谷浓度达标率分别为73%(30/41)、30%(3/10)、48%(15/31)、35%(11/31)、53%(16/30)。IPV中位数为35%(23%,5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受者的Scr升高倍数与IPV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