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深度糖尿病大鼠烫伤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恒温恒压电热烫伤仪制作糖尿病大鼠不同深度烫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链脲佐菌素诱导正常SD大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诱导成功1、2、3、4周检测皮肤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胶原含量,以正常SD大鼠作为对照,判断典型糖尿病性皮肤改变所需的时间。以恒温恒压烫伤仪制作烫伤模型,制模条件为0.5kg压力下,80℃,分别作用时间4.6、12s,48h后取材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烫伤深度。结果糖尿病大鼠诱导成功后4周,皮肤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含量为(31.40±3.45)U/mg、胶原含量为(12.60±0.57)mg/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出现典型的糖尿病性皮肤改变。HE染色烫伤时间4、6、12s时深度依次为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结论恒温恒压电热烫伤仪制作糖尿病大鼠不同深度烫伤模型简单、方便,重复性高,为研究糖尿病创面愈合提供较为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解毒烧伤膏是根据紫草膏、生肌玉红膏方剂加减而制成的一种纯中药外用软膏剂,主要由生地、大黄、黄柏、地榆、丹皮等中药组成,具有凉血、解毒、活血止痛、祛腐生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为探讨解毒烧伤膏对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而进行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选择α1(I)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最佳条件。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进行。以阳离子脂质体Oligofectamine转染体外培养的第2~6代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应用荧光显微镜记录荧光素在细胞内的空间分布,用流式细胞术作荧光细胞计数和观察细胞凋亡,通过不同细胞接种数量、反义寡核苷酸浓度和脂质体量转染条件的比较,逐步获得各转染过程中的最佳条件。结果:①在6孔板上转染反义寡核苷酸,所用各转染条件未引起细胞凋亡。②其最佳转染条件为:接种细胞数量32.25×104/皿,反义核酸浓度150nmol/L,脂质体量3μL/孔;转染后细胞浆和细胞核内均有荧光素聚集。结论:获得α1(I)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最佳转染条件,可为下一步试验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28岁,因被公交车撞倒,左下肢卷入车底而致左臀、会阴、左下肢皮肤软组织撕脱伤及大面积胫骨外露。患者及其家属拒绝行截肢术,在抗休克的同时于附近医院急诊行清创探查,左胫后动脉修补、左踝关节施氏针内固定、撕脱皮瓣原位缝合术。手术次日转诊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转入时患者仍有休克表现,左臀部、左小腿前后侧及左大腿后侧原位缝合的皮瓣颜色紫黑(图1),有较多皮下积血,左小腿后侧约1%体表总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皮肤缺损,肌肉外露(图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s)的调控作用.方法 增生性瘢痕组织取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行瘢痕整复术的患者,组织块法培养HSFbs.通过细胞增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迁移和胶原网收缩实验检测不同浓度(0~200 ng/mL) HMGB1对HSFbs的影响.结果 1.56、3.13、6.25、12.50、25.00 ng/mL HMGB1呈剂量依赖方式刺激HSFbs的增殖,HMGB1对HSFbs Toll样受体4(TLR4)、α-滑肌肌动蛋白(α-SMA)、非肌肉肌球蛋白Ⅱ(NMMⅡ)mRNA的表达有促进作用而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α (MMP1-α)无,HMGB1对HSFbs迁移及收缩有促进作用但可被TLR4阻断剂抑制.结论 HMGB1可能通过TLR4调控HSFbs而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单纯胰酶和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两种不同的消化方式,观察表皮细胞表面抗原α6整合素和转铁蛋白受体CD71表达的变化,为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分选表皮干细胞选择合适的消化方法.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门诊包皮环切手术患者的皮肤标本10份,患者均知情同意,年龄14~22岁.每份标本均分为2份,分别用胰酶、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进行消化,共20份,分为胰酶组、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10份/组.胰酶组将皮条放入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酶中,4℃消化过夜.次日撕除表皮角质层,以弯镊轻刮皮肤上皮面,获得表皮基底层细胞;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将皮条放入质量浓度为2.5g/L的中性蛋白酶中,4℃消化过夜.次日轻撕下皮肤表皮层,将其剪成1 mm×1 mm大小的碎块,以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酶消化5 min,获得表皮基底层细胞.分别取两组细胞悬液300 μL,加入碘化丙啶标记死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死亡细胞百分率,计算细胞活力.以荧光标记的α6整合素和CD71抗体标记细胞表面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表达.剩余细胞以表皮细胞培养液重悬,移入预先铺有100 mg/LⅣ型胶原的培养瓶中,接种密度为5×104/cm2,3 d换液1次,观察两组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纳入包皮环切手术患者的皮肤标本10份,每份标本分别用胰酶、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进行消化,共20份,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活力的比较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胰酶组[(86±1.81)%,(82±1.48)%,P<0.01].②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抗原的表达胰酶组α6briCD71dim细胞占(8.00±1.69)%,α6briCD71bri细胞占(36.00±18.03)%,α6dim细胞占(40.00±10.08)%;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3种细胞所占比例依次为(30.00±8.59),(8.00±1.63),(38.00±8.72)%,两组各抗原的表达基本相似(P>0.05).③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胰酶组细胞贴壁及伸展较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稍迟0.5~1.0 h,此后培养过程中生长增殖情况无明显差异,一般7 d左右接近融合,传代.培养第7天,表皮细胞体积小,核浆比例大,可见夹杂有成纤维细胞.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细胞30 min内基本贴壁,并有少量细胞伸展,60 min后大部分细胞伸出短小伪足,胞质展开,折光率减低.培养第7天,表皮细胞体积小,核浆比例大,未见夹杂有成纤维细胞.结论从对表面抗原表达影响的角度来看,单纯胰酶消化与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消化后α6briCD71 dim,α6briCD71bri,α6dim这3种表皮细胞的检出率基本相似,两种消化方法可根据习惯选用.但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消化对细胞活力影响小,消化时机容易掌握,对细胞损伤相对小,适用于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分选表皮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兔耳瘢痕模型的影响作用.方法 建立48个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将其随机分为bFGF治疗组与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观察bFGF对创面愈合过程中瘢痕形成的影响.结果 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3个月后瘢痕外观、厚度及质地均优于对照组,表现出良好的愈合质量;对照组羟脯氨酸(HPr)表达较高,且随时间表现为增高趋势,伤后3个月达到高峰;而bFGF治疗组HPr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显示bFGF可以抑制CO Ⅰ mRNA的表达,但对COⅢ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FGF可以促进MMP-1的合成,且随着时间延长表现为增高趋势,具有一定的时间相关性.结论 bFGF可以通过增加MMP-1合成、促进胶原蛋白降解而减少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皮肤溃疡修复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34例糖尿病合并皮肤溃疡创面特点、术前血糖的控制和修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本组糖尿病病史2~40年,平均10.5年;60岁以上老年组较45~59岁老年前期组的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严重。(2)溃疡创面以足部最多,自发性溃疡、抓伤、烫伤、磨擦伤为常见诱因,创面细菌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3)术前、术后血糖控制为(9.1±3.3)mmol/L和(8.7±2.6)mmol/L,P>0.05。(4)植皮14例,成功11例,随意皮瓣7例均成活,截肢(趾)8例,6例Ⅰ期愈合,1例血管移植成功,溃疡自愈。结论老年人糖尿病易合并糖尿病足和皮肤溃疡,术前、术后控制血糖,合理处理创面和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修复方式,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P物质对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神经肽P物质(SP)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MC)超微结构特点及其功能状态;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SP对分离的MC组织胺释放率的影响,观察时间及剂量-效应关系。结果(1)增生性瘢痕中MC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8.6±1.9)%显著高于非增生性瘢痕(6.1±1.5)%及皮肤组织[(5.3±1.2)%,P<0.01]。(2)多数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呈活化状态。(3)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C的组织胺释放率随SP刺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递增,与非增生性瘢痕组及皮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P明显提高增生性瘢痕中MC释放组织胺的水平而产生痒觉,这可能是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单纯胰酶和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两种不同的消化方式,观察表皮细胞表面抗原α6整合素和转铁蛋白受体CD71表达的变化,为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分选表皮干细胞选择合适的消化方法。 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门诊包皮环切手术患者的皮肤标本10份,患者均知情同意,年龄14~22岁。每份标本均分为2份,分别用胰酶、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进行消化,共20份,分为胰酶组、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10份/组。胰酶组将皮条放入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酶中,4℃消化过夜。次日撕除表皮角质层,以弯镊轻刮皮肤上皮面,获得表皮基底层细胞;电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将皮条放入质量浓度为2.5g/L的中性蛋白酶中,4℃消化过夜。次日轻撕下皮肤表皮层,将其剪成1mm&;#215;1mm大小的碎块,以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酶消化5min,获得表皮基底层细胞。分别取两组细胞悬液300μL,加入碘化丙啶标记死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死亡细胞百分率,计算细胞活力。以荧光标记的毗整合素和CD71抗体标记细胞表面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表达。剩余细胞以表皮细胞培养液重悬,移入预先铺有100mg/L Ⅳ型胶原的培养瓶中,接种密度为5&;#215;10^4/cm^2,3d换液1次,观察两组细胞的生长情况。 结果:实验纳入包皮环切手术患者的皮肤标本10份,每份标本分别用胰酶、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进行消化,共20份,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活力的比较: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胰酶组[(86&;#177;1.81)%,(82&;#177;1.48)%,P〈0.01]。②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抗原的表达:胰酶组时α6^bimCD71^bim细胞占(8.00&;#177;1.69)%,α6^bimCD71^bim细胞占(36.00&;#177;18.03)%,α6^bim细胞占(40.00&;#177;10.08)%;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3种细胞所占比例依次为(30.00&;#177;8.59),(8.00&;#177;1.63),(38.00&;#177;8.72)%,两组各抗原的表达基本相似(P〉0.05)。③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胰酶组细胞贴壁及伸展较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稍迟0.5-1.0h,此后培养过程中生长增殖情况无明显差异,一般7d左右接近融合,传代。培养第7天,表皮细胞体积小,核浆比例大,可见夹杂有成纤维细胞。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细胞30min内基本贴壁,并有少量细胞伸展,60min后大部分细胞伸出短小伪足,胞质展开,折光率减低。培养第7天,表皮细胞体积小,核浆比例大,未见夹杂有成纤维细胞。 结论:从对表面抗原表达影响的角度来看,单纯胰酶消化与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消化后α6^bimCD71^bim,α6^bimCD71^bim,α6^bim这3种表皮细胞的检出率基本相似,两种消化方法可根据习惯选用。但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消化对细胞活力影响小,消化时机容易掌握,对细胞损伤相对小,适用于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分选表皮干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