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疗效及随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对难治性强迫症进行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 ,评定手术疗效并进行 2年随访 ,以进一步探索脑外科手术对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 ,并探讨手术治疗的良好适应症。方法 对 2 8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进行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 ,并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二周、手术后三月、手术后六月、手术后一年、手术后二年进行Y BOCS、HAMA、HAMD量表评定及术后疗效评定。结果  (1)强迫症患者手术后各期Y BOCS评分、HAMA评分与手术前比较均下降 ,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0 1) ;(2 )手术后各期Y BOCS的强迫思维评分均有明显下降 (P <0 .0 0 1) ,强迫行为在手术后 1年和 2年 ,与手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3)手术后 2年的总有效率为 5 3.5 % ,明显低于手术后 3月的总有效率 (P <0 .0 1)。结论 采用双侧内囊毁损术有相当的治疗效果 ,对于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可作为一种补充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对强迫行为的长期疗效较差 ,以严重的强迫思维为主的难治性强迫症患者为手术更好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心理咨询门诊中社交焦虑障碍的共病情况及功能损害程度.方法用系统抽样法抽取494名咨客,用LSAS量表初步筛选,并按照DSM-Ⅳ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功能损害情况按照患者自我评价分为有无严重影响.结果心理咨询门诊中,66%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共患其他精神疾病;有17%~47%的患者报告社交焦虑障碍对婚姻家庭、工作功能、和学习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合并抑郁组的患者年龄、LSAS他评分数及功能损害程度与非合并抑郁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咨询门诊中社交焦虑障碍与其他疾病共患率高,对生活质量影响较重,合并抑郁障碍者功能损害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3.
当前 ,焦虑症及多种疾病引起的焦虑障碍日益增多 ,成为心理障碍中的一个难题 ,往往表现为自主神经的系列变化。氯氟乙酯 (ethylloflazepate)是由法国赛诺菲 (Sanofi)公司合成的新型苯二氮(benzodiazepines)类抗焦虑药[1,2 ] ,通过加强GABA的突触间传递 ,选择性抑制大脑边缘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云南宁蒗地区摩梭人强迫障碍患病率及特点。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应用定式检查问卷《简明国际精神病访谈》调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摩梭人强迫障碍的患病情况。结果:在实际调查的1 121名摩梭人中发现1例女性强迫障碍患者;样本时点患病率为0.089%(95%CI:0~0.26%),标化率0.068%;女性患病率为0.13%(95%CI:0~0.38%),标化率0.104%;明显低于北京社区人群强迫障碍时点患病率(χ~2=6.441,P=0.011)。结论:宁蒗地区摩梭人强迫障碍患病率明显低于大都市人群。  相似文献   
5.
正我觉得一个人凭着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为陌生人解梦,而做梦的人感到解得很好,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梦解得真实、准确,并不意味着能解决了他人的困扰。十几年前在上海,社会上开过不少"解梦门诊",也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但过了半年就关门了。为什么?是因为这些门诊没有建立基本的咨访关系,也没有结合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单单去解一个梦,偶尔听听可能也会感到有点启发,但到最后,可能会失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GCBT)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做对照。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4例未用药强迫症患者,采用Excel软件中的RAND函数产生随机数字表形成随机分组序列的简单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GCBT组(47例)和药物治疗组(47例)。经12周的结构化GCBT治疗和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2组间Y-BOCS、HAMA14和HAMD24平均减分率和减分值的差异。结果(1)2组基线Y-BOCS及HAMA1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1,P=0.779;t=0.795,P=0.429),但GCBT组HAMD24评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t=2.316,P<0.05)。2组各有16例患者退出治疗,总脱落率为34%(32/94)。(2)12周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Y-BOCS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GCBT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Y-BOCS平均减分率[(37.0±27.4)%比(45.5±22.9)%]和平均减分值[(9.0±6.3)分比(11.0±5.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2)=0.069,P=0.794;F(1,62)=0.001,P=0.975]。GCBT组和药物治疗组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3,P=0.199;χ^2=0.088,P=0.767)。(3)GCBT组HAMA14减分率和减分值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2,P=0.362;t=1.082,P=0.286)。(4)GCBT组HAMD24减分率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药物治疗组HAMD24减分值显著高于GCBT组(t=2.239,P=0.029)。结论GCBT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强迫症患者的强迫和焦虑症状的疗效相当,常规药物治疗对抑郁症状的疗效优于GCBT。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线下心身疾病科普新模式的科普效果,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采用新模式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公众科普活动反馈表,对参加心身疾病科普活动的人进行问卷调查。活动回收有效问卷137份。结果:通过科普活动,对心身疾病"完全了解"和"部分了解"的人数比例从52.5%上升到94.8%,认为心理和身体有密切关系的受访者人数比例上升从78.8%至91.1%,69%的受访者表示当自己有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医院却查不出原因时会考虑是否有心理因素。其中,不同性别参加科普的目的和对活动的满意度上有显著差异(t=2.453,P0.05),55岁以下人群更倾向选择考虑心理因素(χ~2=21.156,P0.05),高学历人群对心身疾病的普遍性认知显著高于低学历人群(F=6.08,P0.05)。结论:通过科普活动,公众对心身疾病的认知普遍提高,应对方式更积极,同时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和学历)会对心身疾病的科普效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患者多导睡眠图(PSG)睡眠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应用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27例OCD患者的PSG进行整夜监测,并与33名正常受试者(NC)对照。结果OCD组快速眼运动(REM)睡眠潜伏期为(57.7±21.4)min,较NC组的(87.8±11.7)min明显前移(P<0.01)。OCD组患者的REM活动度、强度、密度以及第1阶段睡眠均较NC组明显增加,分别为(119.8±54.5)Uvs(80.7±9.2)U(P<0.01)、(27.8±13.4)%vs(17.8±2.3)%(P<0.01)、(147.4±69.2)%vs(95.7±8.1)%(P<0.05)、(19.9±11.4)%vs(9.1±1.9)%(P<0.01);而睡眠潜伏期延迟,睡眠效率降低。结论PSG中的REM活动度、强度和密度均增加,可能是强迫症患者的脑电生理学特点。  相似文献   
9.
焦虑症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焦虑症(AD)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特点。方法对30例AD患者和30名健康成年人(NC组),应用脑诱发电位仪进行P300检测。结果与NC组相比,AD组Pz点P3潜伏期后移,NC组为(326±16)ms,AD组为(339±19)ms(P<0.01);P3波幅降低,NC组为(6.0±1.9)μV,AD组为(4.5±2.2)μV(P<0.05);非靶P2波幅降低,NC组为(3.8±0.9)μV,AD组为(1.7±0.8)μV(P<0.01)。结论AD患者P300变化诸特点值得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坦度螺酮对广泛性焦虑症(GAD)的疗效及其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多中心开放性研究。共入组广泛性焦虑症病人157例,完成的有效例数为122例。坦度螺酮剂量为30~60 mg·d~(-1),每日3次,疗程6 wk。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总体评定量表-严重程度量表(CGI-SI)评定疗效,健康状况调查问卷量表(SF-36)评定生活质量。统计分析采用全分析集(FAS)分析,最接近一次观察的结转(LOCF)。结果:治疗1 wk后,HAMA总分和因子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总有效率67.4%;治疗前后SF-36各分量表得分均有显著改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结论:坦度螺酮对广泛性焦虑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少,并能显著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