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 整群选取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8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胫骨骨折手术临床效果的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 结果 从结果上看,术后并发症、术后康复、骨折类型以及手术复位情况是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58例胫骨平台手术患者手术疗效如下:优20例、良18例、中17例、差3例,优良率为65.52%. 从结果上看,术后并发症、术后康复、骨折类型以及手术复位情况是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应充分重视术后并发症、术后康复、骨折类型以及骨折复位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影响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发生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并通过预测模型研究其预测方案。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纳入2016年2月-2019年3月住院治疗的GDM患者,纳入GDM发生自发性早产的患者100例,GDM无自发性早产的患者100例,先对比两组临床基线资料,然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计算影响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预测模型ROC分析预测价值。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中,妊娠年龄、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紊乱史、自然流产史、糖尿病家族史、孕前体质指数(BMI)、妊娠期感染史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中,月经周期紊乱史、妊娠期感染史两个因素对自发性早产均无影响。妊娠年龄、月经初潮年龄、自然流产史、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为影响GDM患者发生自发性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ROC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孕前BMI的AUC最高,自然流产史AUC最低为0.645,灵敏度最高为孕前BMI(85%);灵敏度最低为糖尿病家族史(57%);特异度最高为糖尿病家族史(76%),特异度最低为妊娠年龄(46%)。多因素联合做ROC分析可知,AUC=0.873,灵敏度=87%,特异度=73%,95%CI=0.819~0.916。结论妊娠年龄、月经初潮年龄、自然流产史、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为影响GDM发生自发性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联合对于预测GDM的发展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这类患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检测过颈动脉超声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6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归为斑块组(n=72),未发现斑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n=88)。检测所有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尿酸(uA),记录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单因素比较显示颈动脉斑块组年龄大于对照组、吸烟、男性比例高于对照组,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甘油三酯、高尿酸血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值1.139,P值0.004)、吸烟(OR值5.296,P值0.003)、总胆固醇(OR值0.416,P值0.013)进入回归方程,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年龄、吸烟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尿毒症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8年6月~2009年12月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就诊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发生尿毒症脑病(32例)及对照组(89例,无尿毒症脑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原发病、血压情况、血液透析时间、血液透析频率、是否定期血液滤过或血液灌流治疗及实验室检查情况,以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确立尿毒症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尿毒症脑病组年龄、尿毒症的原发病、血液透析频率、是否定期血液滤过或血液灌流、血BUN、HGB、Ca2+、iPTH、GLU2+、K+、CO2CP值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示血K+小于3.5mmol/L、糖尿病导致的尿毒症以及未定期行血液滤过或血液灌流治疗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尿毒症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值和95%可信限分别为2.879、1.069~6.661,4.124、1.534~9.723,5.620、2.184~11.783。结论血K+小于3.5mmol/L、糖尿病导致的尿毒症以及未定期行血液滤过或血液灌流治疗是尿毒症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影像的形态学表现在预测双侧股骨头坏死发生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中的应用。方法回顾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医院收治的100例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其CT表现,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寻发生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观察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CT影像可发现,正常的股骨头和病灶骨交界处有带状硬化区,带状硬化区表现为异常高密度簇状,同时具备斑片状形态,该带状硬化区可发展至软骨下部,塌陷处正常星芒结构可见部分消失甚至中断。100例患者中,61例(61%)发生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患者股骨头坏死分期为Ⅲ~Ⅳ期、坏死面积>30%、软骨下方非均匀肥厚的占比与未发生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类患者的其他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股骨头坏死分期为Ⅲ~Ⅳ期、坏死面积>30%、软骨下方非均匀肥厚(P<0.05)。结论CT影像的形态学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临床医师预测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的风险,股骨头坏死分期为Ⅲ~Ⅳ期、双侧股骨头坏死面积>30%及软骨下方非均匀肥厚是导致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成功心肺复苏患者201例,根据是否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情况分为观察组(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n=65)及对照组(未发生心血管衰竭,n=136)。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肾功能障碍占46.15%、高血糖占61.54%、左心室肥大占60%、高体温占49.23%、高血压占80%,肺功能障碍64.62%、60岁以上占84.62%、男性61.54%;对照组肾功能障碍占44.85%、高血糖占19.85%、左心室肥大占13.97%、高体温占8.82%、高血压占11.76%、肺功能障碍占16.17%、60岁以上占7.35%,男性占61.76%。结论血糖情况、左心室情况、体温情况、血压情况、肺功能情况、年龄对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有一定影响,其中高血糖、左心室肥大、高体温、高血压、肺功能障碍、年龄60岁以上是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子。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并构建生存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117例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既往病史,所有患者均行口腔鳞癌切除术并联合放疗,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羟基喜树碱及平阳霉素化疗。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手术结束至术后5年,记录患者生存情况,分析晚期口腔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期间,2例因其他原因死亡,4例因失访而剔除。剩余111例患者中, 42例死亡,69例存活,生存率为62.16%;年龄、T分期及M分期不同的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生存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性别、组织分化程度、N分期及化疗情况不同的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生存情况差异显著(P<0.05);性别、N分期及是否联合羟基喜树碱与平阳霉素化疗是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组织分化程度不是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性别、N分期及是否联合羟基喜树碱与平阳霉素化疗的生存曲线对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生存情况具有一定预测作用。结论 性别、N分期及是否联合羟基喜树碱与平阳霉素化疗是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N分期及是否联合羟基喜树碱与平阳霉素化疗的生存曲线,可作为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的生存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确诊为肝硬化合并SBP的206例病例。对可能影响肝硬化患者发生SBP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MELD评分,脾脏厚度和腹水总蛋白最终进入了Logistic回归方程,OR分别为4.703、3.864、7.108。结论 MELD评分、脾脏厚度、腹水总蛋白可能为SB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1):81-85+封三
目的分析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患者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为PQ中毒的急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年龄12岁、中毒时间24 h的PQ中毒患者的95例临床资料。按照1个月后的结局分为死亡组53例和存活组42例;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基本情况、检验指标、血液净化治疗等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Q中毒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各危险因素对预后评估的准确性。结果服毒量、启动血液净化时间、血乳酸为PQ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服毒量58.5 mL、启动血液净化时间5.5 h、血乳酸5.95 mmol/L的PQ中毒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升高;对PQ的死亡预测能力从高至低依次为:血乳酸、启动血液净化时间、服毒量。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尽早对PQ中毒患者实施血液净化治疗,迅速、有效降低体内的PQ浓度,有助于提高PQ中毒患者的存活率;同时结合服毒量及血乳酸水平可作为预测PQ中毒患者死亡的可靠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长期动态CT随访了解肺磨玻璃结节(GGN)的生长及演变规律,明确影响其生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通过胸部CT检查显示肺部出现持续GGN且后续随访至少5年的病人120例(共计174个GGN),其中男30例,女90例,平均年龄(59.85±12.45)岁。随访中位时间为1 947 d。根据随访期间结节是否有增长将病人分为增长组(42例,58个GGN)及稳定组(78例,116个GGN)。收集记录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及GGN的CT影像特征,2组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及2种GGN的CT影像特征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以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作为输入变量进行多因素Cox生存回归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2名医师测量数据(GGN平均直径及CT值)的一致性。结果 2组间一般资料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74个GGN中有58个(33.33%)出现增长,随访中位时间为1 303 d,有13个GGN(7.5%)在稳定5年后仍出现增长。2组GGN间初始直径、初始CT值、实性成分、胸膜凹陷征、主血管穿行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分叶征、结节形态及结节-肺界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GGN初始直径≥7 mm、有主血管穿行或空泡征是影响其增长的独立风险因素[风险比(HR)分别为3.251、5.085、2.053,均P<0.05]。2名医师测量GGN平均直径及平均CT值的一致性均较好(均ICC>0.9)。结论 大多数肺GGN呈缓慢惰性生长,当GGN具备增长风险因素时需合理安排定期CT随访的周期,建议视增长情况采取必要的临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