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腔粘连分解术后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83例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妊娠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包括年龄、病程、刮宫次数、粘连程度、手术方式、术后月经模式、术后内膜厚度、再粘连与否、术后治疗、活性内膜分布。结果术后总体月经改善率79.5%,总妊娠率为56.6%,活产率为6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粘连程度、术后内膜厚度是影响术后妊娠的独立因素。结论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解术是宫腔粘连的主要治疗手段,病程、粘连程度、术后内膜厚度是影响生殖结局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宫腔粘连分类的同时,评估宫腔内活性内膜的分布,可以更好地预测患者的生殖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腔因素与妊娠丢失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因曾妊娠丢失1~5次来我院要求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70例.结果:70例患者中,发现宫腔异常49例,包括粘连、炎症、结核、内膜苍白、宫颈内口松驰,宫腔异常率为70%;自然流产44例中,宫腔异常36例,占81.82%(36/44).其中主要为宫腔粘连,占70.45%(31/44),其次为炎症、内膜苍白、结核;异位妊娠21例中,宫腔异常12例,占57.14%(12/21),主要也为宫腔粘连,占33.33%(7/21),其次为炎症、内膜苍白;5例早产宫腔镜检查1例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结核,其他4例宫腔正常,其中2例宫颈内口松驰.结论;宫腔异常是导致妊娠丢失的重要危险原因.在自然流产和异位妊娠中,宫腔粘连的发生比率最高.建议妊娠丢失患者应首选宫腔镜检查排除宫腔病变,降低再次妊娠丢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宫腔粘连是临床常见的难治病,严重影响育龄期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育能力。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影响胚胎着床的重要因素之一。宫腔粘连可以从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其中形态学改变主要包括微观结构胞饮突的改变及超声下内膜相关参数的改变。现代医学已有不少提高宫腔粘连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方法,但尚缺乏统一的治疗规范。  相似文献   

4.
宫腔粘连又称Asherman综合征,是由于宫腔手术操作、宫腔内感染等原因导致子宫内膜肌层被破坏,从而出现以月经异常、不孕、反复流产等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人工周期、节育器、球囊等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欠理想。本文报道了1例重度宫腔粘连患者使用了负载着自体子宫内膜干细胞与去细胞羊膜载体的宫内节育器(IUD)后,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成功获得临床妊娠。本病例提示,去细胞羊膜载体复合自体子宫内膜干细胞可以有效预防宫腔粘连复发,帮助子宫内膜重建和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薄型内膜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的临床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行激素替代FET治疗的191例薄型子宫内膜患者(薄型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在本中心行激素替代周期FET且内膜转化日内膜厚度8 mm的115例患者作为非薄型组。根据是否获得临床妊娠将薄型组分为妊娠组(60例)和非妊娠组(131例)两个亚组;根据不同的内膜厚度将薄型组分为En6 mm组(9例)、6 mm≤En7 mm组(46例)和7 mm≤En8 mm组(136例)3个亚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妊娠结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薄型组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薄型组患者继发性不孕症占比、既往妊娠次数、宫腔操作史比例、流产率显著高于非薄型组(P0.05),而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则显著低于非薄型组(P0.05);两组的年龄、不孕年限、体质指数(BMI)、移植胚胎数、分娩孕周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薄型组中妊娠组年龄、不孕年限、原发性不孕症患者占比、中重度宫腔粘连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非妊娠组(P0.05);7 mm≤En8 mm组的临床妊娠率(32.35%)较6 mm≤En7 mm组(30.43%)及En6 mm组(22.22%)有增长趋势,但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0.924,P=0.019)、是否中重度宫腔粘连(OR=3.188,P=0.012)、不孕类型(OR=0.292,P=0.045)为薄型内膜患者不同妊娠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方年龄增加、中重度宫腔粘连、合并原发性不孕是薄型内膜患者妊娠结局的不利因素。结论薄型子宫内膜降低了FET周期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但对分娩孕周无显著影响。相较于原发性不孕合并薄型子宫内膜者,继发性不孕合并薄型子宫内膜者临床妊娠率较高;女方年龄增加、中重度宫腔粘连史是薄型内膜患者妊娠结局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周期治疗对宫腔镜粘连分离术后粘连预防的作用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宫腔镜粘连分离术的宫腔粘连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给予雌孕激素周期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患者雌激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宫腔形态、月经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子宫内膜厚度以及治疗的总有效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宫腔形态正常、月经得到改善以及能够成功受孕的患者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都有所增厚,观察组(7.12±1.02mm)明显厚于对照组患者(5.78±0.98mm),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7.50%低于对照组患者30.00%,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患者6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宫腔粘连患者雌孕激素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宫腔粘连复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17-β雌二醇用于辅助生殖患者宫腔粘连术后促子宫内膜修复的效果及对生育结局的影响。方法 429例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因宫腔粘连经宫腔镜下行宫腔粘连分离术和放置宫内节育器术,215例术后应用17-β雌二醇+地屈孕酮行周期治疗(雌二醇2mg bid)2周期(实验组),214例不行周期治疗(对照组)。所有病例定期随诊,治疗结束后再行宫腔镜检查探查宫腔情况并取出宫内节育器,再行胚胎移植,随访治疗疗效及妊娠结局。结果实验组的宫腔镜治疗治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X2=-3.16,p=0.002,实验组术后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也明显较对照组高X2=-2.75,p=0.006。结论宫腔粘连术后采用17-β雌二醇周期治疗,不但有利于宫腔形态的恢复及内膜的修复,而且可以提高内膜的容受性,明显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粘连分离术后应用麒麟丸联合戊酸雌二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行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的100例重度宫腔粘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研究组自术后当日给予麒麟丸联合戊酸雌二醇片促进内膜修复,对照组仅给予戊酸雌二醇片促进内膜修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宫腔镜复查次数及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周期后子宫内膜厚度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子宫内膜厚度显著优于对照组[(0.77±0.13)cm vs.(0.66±0.12)cm,P0.05];研究组术后恢复至正常宫腔所需时长较对照组显著缩短[(3.22±0.89)个月vs.(3.64±0.96)个月,P0.05],粘连复发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16.0%vs.20.0%,P0.05);自术后宫腔恢复正常后继续随访12个月,研究组辅助生殖治疗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8.0%vs.32.0%,P0.05)。结论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应用麒麟丸联合戊酸雌二醇辅助治疗,可改善子宫内膜厚度,缩短术后恢复至正常宫腔所需时间,提高术后临床妊娠率,降低宫腔粘连复发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史对后期继发性不孕相关因素及治疗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因特发性不孕接受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的患者中存在剖宫产史的病例65例作为研究组,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同期入院的非剖宫产后特发性继发不孕患者65例为对照组。症状指标包括异常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痛及痛经情况;结局指标包括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中不孕相关因素及术后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中异常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痛、痛经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6.9%vs.4.6%;15.4%vs.4.6%;30.8%vs.15.4%;P均0.05);除研究组盆腔非附件区粘连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外(36.9%vs.3.1%;P0.05),两组宫腔粘连、附件区粘连及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和输卵管通畅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宫腔异常除剖宫产瘢痕缺陷外亦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70%~80%自然妊娠发生在术后半年内。结论单纯剖宫产史并不增加输卵管因素、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宫腔粘连等常见继发不孕相关因素的发生率,亦不降低自然生育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生育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2月,对169例多发性子宫肌瘤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其术后宫内妊娠率、妊娠结局、流产率、复发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盆腔粘连、子宫的切口数、年龄等对术后生育结局的影响.结果 随访1~6年,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自然宫内妊娠率60.9%(103/169),流产率5.9%(10/169),足月分娩率53.3%(90/169),异位妊娠率5.3% (9/169).所有妊娠患者无妊娠子宫破裂及产科合并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宫内妊娠率的自变量是年龄、术前宫腔形态、子宫切口数、肌瘤数目、盆腔粘连(P<0.05),而肌瘤是否穿透内膜、肌瘤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宫内妊娠率的影响因素是年龄(OR=0.110,95% CI:0.050 ~0.240),盆腔粘连(OR=0.018,95% CI:0.003 ~0.117),术前宫腔形态(OR=0.057,95% CI:0.014 ~0.232),子宫切口数(OR=0.398,95%CI:0.226 ~0.702)(P<0.05).结论 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微创、安全、术后自然宫内妊娠率满意的优点,患者的年龄、术中盆腔粘连状况、术前宫腔形态、子宫切口数是影响术后宫内妊娠率的相对独立因素,对于年龄> 35岁、重度盆腔粘连、子宫切口数>4个的患者,若1年无自然受孕,建议辅助受孕.  相似文献   

11.
宫腔粘连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腔粘连导致宫腔部分或完全封闭,引起月经异常、不育、疼痛及其他妊娠相关问题.妊娠后的宫腔器械操作、感染和低雌激素状态是发生宫腔粘连的高危因素.宫腔镜是诊断和治疗宫腔粘连的金标准,有时尚需激素等辅助治疗.经过恰当处理,预后一般良好,尤其是正常宫腔解剖和正常月经的恢复,而妊娠率约50%.为了评价宫腔粘连诊断和治疗的进展,本文对其发生率和病因、分类系统、症状和诊断、手术治疗、辅助治疗、预防及预后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超声诊断宫腔粘连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宫腔粘连(IUA)是妇科常见病,严重危害女性健康。超声可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宫腔形态及血流变化,为IUA诊断和治疗提供直观影像学依据。本文对超声在IUA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剂量的经皮雌激素对于中重度宫腔粘连(IUA)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探讨安全有效的经皮雌激素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初次接受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治疗的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按照1:1:1随机分配到试验组A(经皮雌激素5 g组)、试验组B(经皮雌激素10 g组)和对照组(口服雌激素组)各80例进入前瞻性研究;比较三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和宫腔探查分级评分、月经恢复、宫腔恢复和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治疗前增值晚期子宫内膜厚度和宫腔探查分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厚、宫腔探查分级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均<0.01),且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8.677,P=0.000;χ^2=7.716,P=0.021),试验组B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B宫腔探查评分显著低于试验组A和对照组(P<0.01);3组间月经改善率和宫腔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95,P=0.084;χ^2=4.183,P=0.124);试验组A和组B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均为1.25%(1/80),显著低于对照组[8.75%(7/80)](χ^2=7.782,P=0.020);各组用药前后血脂和凝血指标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对于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TCRA术后应用经皮雌激素和口服补佳乐均有助于修复子宫内膜、降低分级评分,且前者肝功能损害风险小,不会影响血脂代谢以及凝血功能;较大剂量经皮雌激素更有利于降低分级评分,改善预后,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在诊断宫腔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检查提示怀疑宫腔粘连的患者行宫腔镜检查,以宫腔镜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两者诊断宫腔粘连的准确率;在月经20~23d对3D-TVS诊断疑似宫腔粘连的患者行声诺维(sonovue)3D-CEUS检查,获得内膜厚度、容积(V)、回声强度(MG)、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血流综合指数(VFI)等相关指标;对经sonovue 3D-CEUS疑似宫腔粘连的的患者,于月经第3~7天行宫腔镜检查,回顾性分析不同程度宫腔粘连的患者与3D-CEUS获得的V、MG、VI、FI、VFI值的关系。结果 3DTVS与宫腔镜比较,3D-TVS诊断宫腔粘连的符合率是90.14%;宫腔镜检查轻、中、重度3组,各组间子宫内膜厚度和容积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和重度组子宫内膜MG分别(39.75±7.46)、(45.64±6.1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和重度组组间子宫内膜VI、FI、VFI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静脉推注30mg sonovue造影剂后,3D-CEUS检查结果显示:3组内膜血流VI值分别较造影前显著增加(P0.001),轻度和重度、中度和重度组的内膜VI、FI、VFI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EUS检查不仅可以较准确的诊断宫腔粘连,而且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对宫腔粘连患者子宫内膜V、MG、VI、FI、VFI进行定量测量,对宫腔粘连的程度有更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重度宫腔粘连宫腔镜手术后应用透明质酸钠联合COOK球囊与宫内节育器预防再次粘连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67例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后预防再粘连的方法分为A组(宫腔内放置透明质酸钠)与B组(宫腔内放置宫内节育器与透明质酸钠)、C组(宫腔内放置COOK球囊与透明质酸钠),比较3组术后宫腔再粘连及月经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复检,宫腔粘连情况(F=3.707,P=0.030;F=5.266,P=0.008)、月经情况(F=4.648,P=0.013;F=4.373,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及B、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宫腔放置COOK球囊联合透明质酸钠的综合治疗方案能有效预防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再粘连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月经,较单独使用一种方法更有效。加用宫内节育器并不能更好的改善术后宫腔再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宫腔镜用于诊治女性不孕症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治不孕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10月为288例不孕症患者行宫腔镜检查、治疗,并行输卵管插管通液的临床资料。结果:288例中宫腔病变136例(47.22%),病变发生率前3位为子宫内膜息肉50例(17.36%),宫腔粘连36例(12.50%),子宫内膜炎16例(5.56%)。正常宫腔152例(52.78%)。288例不孕症患者中输卵管不通畅168例,占58.33%。宫腔镜术后1年自然妊娠105例(36.46%)。结论:不孕症患者宫腔病变占较大比例,输卵管因素是女性不孕的最常见原因。为不孕症患者行宫腔镜检查是必要的,并可同时完成简单的镜下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HEOS宫腔镜锐性分离法在治疗重度宫腔粘连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住院重度宫腔粘连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采用HEOS宫腔镜锐性分离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宫腔镜电切分离术。两组术后均给予宫腔放置Cook球囊支架及术后雌、孕激素人工周期治疗3个月;术后1、3个月行宫腔镜检查;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术后3个月宫腔形态恢复总有效率分别为83.3%(25/30)、56.7%(17/30);月经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28/30)、70.0%(21/30);术后1、3个月宫腔粘连复发率分别为20.0%(6/30)和46.7%(14/30)、13.3%(4/30)和36.7%(11/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妊娠率分别是36.7%(11/30)、20.0%(6/3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膨宫液吸收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两种不同方法分离宫腔粘连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HEOS宫腔镜锐性分离法是一种治疗重度宫腔粘连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宫腔镜诊治宫腔因素不孕不育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宫腔镜在诊治宫腔异常因素所致不孕不育的价值。方法应用宫腔镜对82例不孕不育的宫腔病因进行诊治。结果宫腔异常78例,未发现异常4例。其中子宫内膜息肉23例、宫腔粘连29例、子宫肌瘤及腺肌瘤18例、子宫畸形6例。经宫腔镜手术及相应治疗,妊娠率62.3%(43/69)。结论宫腔镜诊治宫腔病因的不孕不育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腔内三维超声自由解剖切面(OmniView)联合容积对比成像(VCI)用于诊断周围型宫腔粘连(IUA)的价值。方法 对53例疑诊IUA患者行经阴道二维超声(2D-TVS)及腔内三维超声OmniView-VCI检查;以宫腔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与2D-TVS对比,评价OmniView-VCI对周围型IUA的诊断效能。结果 宫腔镜检查确诊48例周围型IUA、5例无明显粘连。腔内三维超声OmniView-VCI准确诊断41例周围型IUA、4例无粘连,诊断准确率为84.91%(45/53);2D-TVS准确诊断32例周围型IUA、2例无粘连,诊断准确率64.15%(34/53);二者诊断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OmniView-VCI和2D-TVS诊断周围型IU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95%CI(0.61,1.00)]和0.53[95%CI(0.26,0.81)]。结论 腔内三维超声OmniView-VCI可有效诊断周围型IU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