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4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79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143篇
内科学   92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385篇
预防医学   105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265篇
中国医学   191篇
肿瘤学   9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口腔鳞癌血管生成中的协同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48例口腔鳞癌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VCAM-1、TNF-α和CD31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VCAM-1和TNF-α在口腔鳞癌组织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1);VCAM-1和TNF-α同时表达阳性的肿瘤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VCAM-1和TNF-α单一表达阳性的MVD值(P<0.05)。结论:VCAM-1和TNF-α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并可能在血管生成中具有协同效应,共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4.
四氢大麻酚是大麻的主要活性成分,它通过结合CB1和CB2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而发挥作用。Anandamide是一种内源性四氢大麻酚,它主要通过作用于外周CBl受体来降低疼痛。它在体内会被脂肪酸氨基水解酶(FAAH)降解,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如布洛芬能够抑制FAAH的活性,因此NSAID可以调节anandamide的外周镇痛作用。但是关于大麻与NSAID在外周的协同作用的报道较少。最近,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Guindon研究小组进行了有关的实验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黄连素联合格列吡嗪对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黄连素与格列吡嗪联合应用对2型糖尿病的降糖作用、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15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格列吡嗪、黄连素及格列吡嗪和黄连素,在治疗后不同时间对患者进行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餐后2 h血糖测定,以评价这些处理措施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种处理方法均能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但格列吡嗪与黄连素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与格列吡嗪组和黄连素组比较,P<0.05).单独应用格列吡嗪对血脂代谢无影响,但对胰岛素抵抗有一定改善;单独运用黄连素或将黄连素与格列吡嗪联合应用不但能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恢复患者胰岛功能,患者的血脂代谢异常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善.联合应用黄连素与格列吡嗪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黄连素与格列吡嗪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且对于防止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如脂类代谢异常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热疗体外抑制人大肠癌细胞增殖的效果,以确定联合方案是否具有协同效应。方法: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ar)法测定单独或联合应用伊立替康与热疗对人大肠癌LOVO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方案对LOVO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根据Veleriote法判断热化疗联合的作用效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与伊立替康化疗或单纯热疗作用相比.伊立替康与43℃热疗联合后对LOVO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24h时流式细胞仪检测LOVO细胞的凋亡情况发现,热疗组、化疗组和热化疗组细胞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伊立替康与热疗联合对LOVO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这可能与细胞凋亡的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研究度鲁特韦(dolutegravir,DTG)为基础药物抗HIV-1体外药效学为目的,以野生HIV-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HIV-1(HIV-1RT-D67N,K70R,T215F)及整合酶抑制剂耐药HIV-1(HIV-1IN-G140S,Q148H)重组病毒模型为代表,首先比较了整合酶抑制剂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作为基础药物联合用药的体外药效学;本研究还比较了度鲁特韦和雷特格韦(raltegravir,RAL)分别与两个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用药的体外药效学。结果显示,以整合酶抑制剂DTG为基础药物抑制野生HIV-1的药效优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与RAL效果相当;以DTG为基础药物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病毒(HIV-1RT-D67N,K70R,T215F)的药效与依法韦伦(efavirenz,EFV)和奈韦拉平(nevirapine,NVP)相近;对整合酶抑制剂耐药病毒(HIV-1IN-G140S,Q148H)的药效优于RAL。本研究明确了DTG联合用药的体外药效学,研究结果为临床选择药物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该文归纳出中药"显效理论",即中药通过"众多显效形式(显效型)的单靶点叠加作用、多靶点协同作用及毒性分散效应"发挥药效并削弱自身毒性。一味中药可含有约1 000种成分,一种成分口服进入体内后又可产生约100种代谢产物。无数化学成分及其无数体内代谢产物中的众多显效形式可共同发挥"集团军式作用"。在药物分子少、靶点分子多的情况下,中药不同种的显效型分子可相继与靶点分子结合,发生叠加作用,当"靶点充分占位"时药效始启动。既有浓度上的叠加作用又有时间段先后的叠加作用,这使得药效得以持久。显效型呈现药效叠加和毒性分散,源于不同显效形式分子结构之间药效基团相同而毒性基团不完全相同。"毒性分散效应"适于对无毒中药而不适于对有毒中药的解释。显效理论揭示中药可以众多化学成分及众多代谢产物参与发挥药效过程,包括叠加作用、协同作用及毒性分散效应,可有助于阐释和弘扬中药特色优势。今后需研究/确证的问题: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是怎样构成的?多数中药为什么毒性小?体现中药特色优势的中药"显效理论"如何在新药研发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乙酸乙酯提取物(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Huanglian Jiedu decoction,EAHD)联合氟康唑(fluconazole,FLZ)对耐药白念珠菌生物膜麦角甾醇的影响。方法:采用CLSI M27-A3的微量稀释法测定EAHD与FLZ对白念珠菌FLZ耐药株的MIC与SMIC80;棋盘稀释法测定EAHD与FLZ联用对白念珠菌的协同效应;稀释涂布平板法考察EAHD与FLZ联用不同时间对菌体的杀伤作用;分别用HPLC和qRT-PCR法检测耐药白念珠菌生物膜麦角甾醇含量及相关基因的变化。结果:对于9株白念珠菌FLZ耐药株,EAHD对其MIC介于156~1 250 mg·L-1,FLZ对其MIC介于256~2 048 mg·L-1以上,二者联用后MIC显著降低,FICI(部分抑菌浓度指数)最低达0.066;EAHD单用对其SMIC80均高于1 250 mg·L-1,FLZ单用对其SMIC80均高于512 mg·L-1,最高可达2 048 mg·L-1以上,联用组除个别组具有相加作用外也均有协同效应。时间杀菌(time kill,TK)实验显示当作用12 h,二者联用杀菌效应最强。HPLC结果显示联用组、EAHD组与空白组麦角甾醇量相比,分别降低了近85%,50%。qRT-PCR检测FLZ组ERG1,ERG2,ERG6,ERG7,ERG11均上调,ACS1,ACS2,MET6均下调;EAHD组所有基因均下调;联用组ERG2,ERG6,ERG11均显著上调,ERG1,ERG7,ACS1,ACS2,MET6均显著下调。结论:EAHD协同FLZ抗白念珠菌耐药株,可能与抑制麦角甾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降低麦角甾醇的合成有关,造成细胞膜损伤,抑制菌体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家族史与高尿酸血症在2型糖尿病(T2DM)发病中的协同作用。方法于2009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青岛的原七区五市共随机抽取6 000名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际完成调查5 165人,应答率为86.1%。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筛查出的791例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调查的4 374名血糖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运用相加模型分析糖尿病家族史与高尿酸血症的交互作用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结果病例组中有145例(18.3%)有糖尿病家族史,对照组中有458例(10.5%)有糖尿病家族史,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0,P<0.001)。病例组中有145例(18.3%)为高尿酸血症患者,对照组中有612人(14.0%)为高尿酸血症患者,两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P=0.001)。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家族史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OR=1.862,P<0.001);高尿酸血症也是其危险因素(OR=1.337,P=0.021);糖尿病家族史与高尿酸血症共同存在时,2型糖尿病的发病危险增加(OR=2.885,P<0.001),糖尿病家族史与高尿酸血症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正交互作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家族史单独存在时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OR值为1.781(P<0.001);高尿酸血症单独存在时的OR值为1.212(P=0.015);两者共同存在时的OR值为2.912(P<0.001),糖尿病家族史与高尿酸血症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仍存在正交互作用。采用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糖尿病家族史与高尿酸血症的协同效应指数为2.932,归因交互效应为0.919,归因交互效应百分比为31.56%,纯因子间归因交互效应百分比为48.06%。结论糖尿病家族史与高尿酸血症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