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7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294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25篇
口腔科学   75篇
临床医学   407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94篇
特种医学   275篇
外科学   1734篇
综合类   570篇
预防医学   79篇
眼科学   108篇
药学   166篇
  2篇
中国医学   366篇
肿瘤学   5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307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279篇
  2006年   189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和传统开放P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LDD)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LDD患者182例,其中96例采用传统开放PLIF治疗(PLIF组),86例采用MIS-PLIF治疗(MIS-PLIF组)。比较2组腰椎矢状位参数、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萎缩率、融合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多裂肌萎缩率与顽固性腰背痛的相关性。结果 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椎间隙高度恢复值和节段性前凸角恢复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年腰椎前凸角恢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术后5年和末次随访时,MIS-PLIF组腰椎前凸角恢复值显著高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多裂肌横截面积大于PLIF组,多裂肌萎缩率低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随访6个月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下肢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顽固性腰背痛发生率显著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合并顽固性腰背痛患者多裂肌萎缩率高于未合并顽固性腰背痛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术后多裂肌萎缩可能是导致顽固性腰背痛的重要原因,相较于传统开放PLIF,MIS-PLIF治疗LDD能够更有效地保持腰椎生理曲度,改善肢体活动功能,降低多裂肌萎缩程度,有助于避免顽固性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颈椎病患者上下终板弧形高度、椎间隙高度与椎间隙后骨赘的影像学测量,研究其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颈椎病手术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8例,年龄30~72岁,平均52岁,女60例,年龄37~79岁,平均54岁。其中C2,3 6例,C3,4 15例,C4,5 32例,C5,6 42例,C6,7 13例。术前及术后摄颈椎X线片,利用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调阅影像,测量椎间隙的下上终板弧形高度(L1,L2),椎间隙高度(L3)及后方骨赘的宽度(L4)。利用Spearman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1与L4对比(r=-0.34,P<0.05),L3与L4对比(r=-0.36,P<0.05),存在负相关。L1与L3对比(r=0.38,P<0.05),L2与L3对比(r=0.48,P<0.05),存在正相关。L1与L2对比(P>0.05),L2与L4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终板弧形高度与椎间隙后缘骨赘宽度呈负相关,通过其测量可明确颈椎退变程度,对颈椎病的早期防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制一种简便、微创、针刺深度可控的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的造模器械。方法 :自行设计一种新型针刺大鼠尾椎间盘退变的造模器械,由C型套环和针筒两部分构成。取3月龄雄性SD大鼠20只,分为针刺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将造模器械的C型套环套在鼠尾上,用21G针对针刺组的大鼠尾椎Co6/7、Co8/9椎间盘分别行横贯(10mm)和半横贯穿刺(5mm);对照组大鼠尾椎无任何处理。造模前和造模后4周时对两组大鼠的尾部行X线片和MRI检查,在X线片上测量椎间盘高度,计算目标椎间盘高度指数(DHI)比;在MRI T2像上采用Pfirrmann评分评价目标椎间盘退变情况。再处死大鼠取目标椎间盘固定切片后行番红O染色,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对非针刺节段尾椎间盘内注射造影剂(碘海醇)后,X线下显影并用针抽吸髓核组织。结果:造模过程中大鼠无死亡,术后无感染等并发症。向大鼠椎间盘注射碘海醇后造影显影良好,可以抽取一定量的髓核组织。造模后4周,针刺组Co6/7和Co8/9的DHI比分别为0.65±0.07和0.73±0.09、Pfirrmann退变评分分别为4.3±0.82和3.5±0.71分,对照组分别为0.98±0.02和0.97±0.02、1.1±0.32分和1.1±0.32分,两组同节段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两个节段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两个节段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番红O染色针刺组Co6/7髓核消失,与纤维环界限不清,终板骨化;针刺组Co8/9穿刺侧髓核和纤维结构紊乱,另一侧髓核与纤维环较完整;对照组Co6/7和Co8/9髓核、纤维环和终板形状完整,结构清晰。结论:造模器械穿刺可以成功建立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且横贯穿刺较半横贯穿刺椎间盘退变重;利用该造模器械可以向椎间盘内注射造影剂或药物,抽取髓核。  相似文献   
5.
胡东  宁旭 《脊柱外科杂志》2020,18(1):64-67,72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是指腰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脱出,刺激或压迫神经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病变,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定影响。近年有研究发现,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LDH密切相关,正常脊柱-骨盆形态可使身体处于最佳平衡状态,若发生改变则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脊柱矢状面生物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加速脊柱退行性变[1-3]。本文查阅分析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LDH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脊柱-骨盆矢状面失衡不仅与LDH的发生机制相关,且与其临床症状和预后也有关联,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DDD)的经典手术方式,包括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极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脊柱推拿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例受试者完成了研究。所有患者接受6次腰部脊柱推拿治疗,并在脊柱推拿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颅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评估患者脑功能活动的改变及与疗效关系。结果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推拿治疗有效,4例无效。脊柱推拿有效患者治疗前、后产生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0分时的疼痛压力值分别为(7.43±1.47)kg和(10.53±0.55)kg( P < 0.05),而无效患者的则无明显差异( P>0.05)。颅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提示,脊柱推拿治疗有效患者的脑功能活动以抑制为主,抑制区域主要位于右侧前额叶及小脑区域;而脊柱推拿治疗无效患者的脑功能活动以增强为主。 结论脊柱推拿能够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脑功能活动,其治疗有效患者的抑制区域主要在额叶及小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有典型根性症状及间歇性跛行的高龄患者,其中L4/L5间隙4例,L5/S1间隙3例,L3/L4/L5双间隙2例,L4/L5/S1双间隙3例,平均病程12.6个月。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结果 12例患者术后根性症状及间歇性跛行均明显缓解,直腿抬高试验阴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患肢疼痛程度评分,术前为(8.1±1.3)分,术后3个月为(2.3±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有典型根性症状及间歇性跛行的腰椎椎间盘突出并根管狭窄的高龄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微创、安全、有效,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成熟的椎间孔镜手术经验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退变性腰椎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引起神经根管狭窄,利用椎间孔镜对神经根管进行减压。方法对20例退变性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行腰椎椎间孔镜下神经根管扩大成形术,记录术前术后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20例患者术前平均腰痛VAS评分为5分,术后即刻为1.5分,术后3个月为0.5分。术前平均腿痛VAS评分为7分,术后即刻为0.3分,术后3个月为0.1分。18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2例患者为良。结论对腰椎退变性神经根管狭窄症,椎间孔镜可对突出的腰椎椎间盘、关节突关节以及黄韧带进行减压,有效地扩大神经根管,可获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复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013年本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初次术后症状复发患者资料54例。其中L2/L31例,L3/L42例,L4/L526例,L5/S125例。初次手术中行后路单纯髓核摘除术50例,行后路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4例。术后随访症状复发以5年为分界点,分为A组(≤5年)及B组(>5年)。结果腰部症状复发共54例,其中A组29例,B组25例;下肢症状复发共48例,其中A组23例,B组25例。复发原因为原节段再突出28例,相邻节段突出3例,椎管狭窄8例,内固定障碍4例,腰椎不稳8例,硬膜外血肿2例,感染1例。结论椎间盘突出是导致术后症状复发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为术后感染和硬膜外血肿;中远期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为腰椎不稳、腰椎椎管狭窄、内固定障碍和相邻节段退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