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3篇
  免费   443篇
  国内免费   168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33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250篇
口腔科学   71篇
临床医学   584篇
内科学   443篇
皮肤病学   51篇
神经病学   74篇
特种医学   12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24篇
综合类   1640篇
预防医学   2014篇
眼科学   55篇
药学   850篇
中国医学   1420篇
肿瘤学   8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1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474篇
  2013年   352篇
  2012年   460篇
  2011年   509篇
  2010年   446篇
  2009年   528篇
  2008年   549篇
  2007年   494篇
  2006年   420篇
  2005年   473篇
  2004年   334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辉  伍波  张瑾  贾娇娇  宋悦谦 《疾病监测》2022,37(8):991-993
2022年7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9种,涉及234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34个)、猴痘(78个)、登革热(31个)、麻疹(27个)和霍乱(15个)。 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埃博拉病毒病(100.0%)、马尔堡病毒病(75.0%)、拉沙热(19.1%)、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12.3%)和西尼罗热(7.0%)。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疟疾、登革热、霍乱和麻疹。 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霍乱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鼠疫、霍乱、黄热病、拉沙热、疟疾和猴痘;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欧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猴痘。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 方法 收集2010—2020年云南省各地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共发生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260起,发病6 600人,死亡2人,总体呈下降趋势。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二、四季度,占总起数的66.54%(173/260);暴发场所多发生在小学,占总起数的58.08%(151/260)。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185起事件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40.00%(74/185),毒素引起的占46.49%(86/185);明确致病因子的118起暴发事件中,60.17%(71/118)是由4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其中蓖麻毒素导致的最多,达22起(18.64%),发病人数428人,其次是蜡样芽孢杆菌20起(16.95%),原因食品被归因为一类食品植物类,主要是大米、三明治、面包。导致暴发污染环节最多的是生产加工环节(50.77%,132/260)。 结论 关注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在学生开学季时,加强对小学食堂植物类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管理和监督。微生物、毒素感染是学校食源性疾病主要的致病因素,且原因查明率低,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毒素检测能力,提高原因查明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减少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6—2019年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符合食源性疾病定义的就诊者信息,收集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结果从601份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样本中共检出阳性菌株153例,检出率25.46%,主要为诺如病毒(77例,12.81%)、致泻性大肠埃希菌(51例,8.49%)、沙门菌(14例,2.33%)。2016—2019年阳性病例有升高的趋势(P<0.05),阳性病例在6~8月有明显的高峰;阳性病例主要集中于7岁以下儿童,检出率25.46%(153/601)。主要是由于进食乳及乳制品引起,其次是在家中进食多种食物导致。结论连云港市食源性疾病主要以诺如病毒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季节高峰较明显,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及时做好食品安全教育和宣传指导工作,应根据各病原菌检出率的差异在不同季节开展不同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o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流行特征,为DEC相关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16—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1 675例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DEC菌株分离与鉴定,对DEC感染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DEC总检出率为12.96%,优势菌群为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EAEC),占比51.61%(112/217)。随时间推移,DEC总检出率逐年上升,7—8月是DEC检出高峰月。DEC感染病例无性别差异;DEC感染率城区高于乡镇;≤3岁年龄段病例的DEC总感染率最高(14.20%),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感染高发年龄段是≥60岁组(4.94%),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肉及肉制品是DEC病例可疑食品暴露主要食品类别,占比28.65%。 结论 2016—2019年通州区DEC优势菌型为EAEC,7—8月为检出高发月份,感染病例在年龄和居住地上存在差异,暴露食品以肉及肉制品为主,应继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5.
6.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引起的一种罕见的、散发的、天花样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2022年5月以来,全球报告了超过1 000例猴痘实验室确诊病例,这是全球首次猴痘非流行国家和流行国家同时报告了多个猴痘病例和聚集性病例,对全球猴痘疫情的防控提出了新挑战。本文就猴痘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现状、流行病学特征、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菏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进行动态分析,为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Excel及SPSS 16.0统计软件对2016年—2020年菏泽市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0年菏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年平均罹患率分别是14.71%,25.59%,18.33%,34.34%,5.34%。该五年的年平均罹患率17.1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10,P<0.001);年份作为有序变量资料进行秩和检验(Z=-8.95,P<0.001)。菏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以7—9月份暴发起数最多,暴发起数128起(占比51.20%),植物类食品在报告起数方面(73起)及罹患率方面(80.00%)均较高;污染物类别方面,不同污染物类别平均罹患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0,P<0.001),致病微生物及毒素、化学污染物所占构成比较高;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加工储存不当,误食误用等;不同发生场所平均罹患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70,P<0.001),家庭、宾馆饭店、街头摊点是高发场所。结论 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针对家庭、宾馆饭店、街头摊点重点场所,尽可能查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各部门应加强配合、监管及宣传。  相似文献   
8.
2022年全球多个非地方性流行国家发生了人感染猴痘(human monkeypox,HMPX)暴发疫情,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评述此次暴发是“非同寻常的(atypical)”。要理解这一评语,就必须对猴痘及HMPX的历史有充分的认识,首先知道什么是“寻常的”暴发。因此,该文系统回顾了猴痘,尤其是HMPX的流行病学史,并结合近期WHO等组织机构,以及专家学者的观点,讨论分析此次疫情非同寻常的表现及可能原因。在为读者呈现64年来发人深省的猴痘病毒与人类互动历史的同时,也提供了HMPX暴发疫情多方面的信息和观点,有助于理解WHO等对当前疫情危险性的评估,认识暴发疫情对未来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5—2019年北京市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氏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北京市36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医院腹泻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及其个人信息,采用χ^(2)检验对率或构成比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27619份病例标本,其中有2485份为DEC阳性病例,检出率为9.00%,不同分型中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为3.10%,其次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3.02%。不同年龄组D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23,P<0.001),20~39岁年龄组DEC检出率最高,为9.81%,40~59岁年龄组感染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高于其他年龄组,0~5岁年龄组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最高。时间分布上,第三季度为高发期,不同季度间D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032,P<0.001)。空间分布上,远郊的DEC检出率最高,且城区、近郊和远郊的D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34,P<0.001),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主要分布在城区和近郊,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远郊。结论2015—2019年北京市食源性DEC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在夏秋高发季节针对重点人群积极开展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药食同源植物在《食品安全法》中被称为“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被广泛应用于日化产品、保健食品和日常饮食。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药食同源资源共110种,其中药食同源植物共99种,其中部分植物可造成肝损伤。本文主要概括薄荷、栀子、肉桂、决明子和白果等几种药食同源植物来源中药通过氧化应激途径、线粒体途径和P450酶系代谢途径等造成肝损伤的主要作用机制,以期为药食同源植物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科学指导,对其在食疗、药用及保健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