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自主开发的吞咽造影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进行吞咽造影时间学参数和运动学参数的量化分析,确定该分析方法的信度。 方法选取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8例,接受标准吞咽造影检查,分别选择质地为3ml、5ml由600kg/m3硫酸钡混悬液调制的稀流质、浓流质、糊状食团,每位受试者共进行6次吞咽。由两名分析者分别对所采集的吞咽造影视频进行间隔时间为4周的2次分析,分析参数包括口腔运送时间、软腭上抬时间、舌骨位移时间、喉关闭时间、环咽肌开放时间、舌骨向前位移、舌骨向上位移、环咽肌开放幅度及咽腔收缩率。 结果不同参数之间信度存在差异,除两名分析者测得的舌骨向前位移(HAM)及向上位移(HSM)的内测信度为0.41~0.60,信度欠佳,以及间测信度为0.61~0.80,信度中等外,其余参数信度均较好。 结论自主开发的吞咽造影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信度比较理想,该软件可用于临床吞咽造影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2.
纤维肌痛发病率仅次于腰痛和骨关节炎,是第三常见的肌肉骨骼相关疾患.运动干预是纤维肌痛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患者如何更好地进行自我运动是提高纤维肌痛康复效果的关键因素.我们成立多学科专家和患者共同参与的纤维肌痛运动干预患者实践指南工作组,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原则和程序,筛选纤维肌痛患者关注的运动干预相关问题,提出纤维肌痛运动干预患者实践11条意见.  相似文献   
3.
强制性使用疗法在慢性失语症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大部分言语自发性恢复发生在脑卒中后最初几个星期内[1],到第一年底即完全结束,这一观点现在已遭到怀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强制性使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therapy,CIT)对慢性失语症患者进行训练,研究取得的进展可能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和正确地认识慢性失语症的康复治疗。因为一些慢性失语症患者在经过了短期强化训练或长期训练后其结局明显不同。本文试就CIT在慢性失语症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并肩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导致肩痛的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方法:30例脑卒中后肩痛的患者进行正确的体位摆放、手法松动、戴肩吊带、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方法治疗。结果:30例患者经康复治疗后.其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评分、患肢的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痛经综合康复治疗后能明显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权变理论 (contingencytheory)是现代管理中的一个流派 ,其核心论点是管理目标的达成取决于环境因素。强调因地制宜 ,随机应变[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简称中山三院 )康复医学科的创立与发展 ,印证了这一理论的实践意义。1 背景情况中山三院始建于 1972年 ,在 1992年以前 ,是一间以传染病学科为特色的专科医院。 2 0 0张床位 ,发展缓慢。近 10年来 ,为适应医院所在地 (天河区将成为广州市新的城市中心 )的发展变化 ,在卫生部医院达标上等级活动的推动下 ,中山三院由单一的专科医院逐步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现代化综合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速度编码相位对比MRI( VE-PC MRI)技术研究正常人小腿肌肉在体运动生物力学特征的价值.方法 24名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0~ 40岁)和老年组(60~78岁).所有受试者平卧于MR仓内,进行周期性踝关节主动屈伸运动.应用VE-PC MRI技术,采集左小腿胫骨前肌(TA)、腓肠肌内侧头(MG)和比目鱼肌(SOL)的运动图像,1个屈伸运动周期包括20个时相.通过软件分析小腿肌肉的收缩速度,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试者小腿肌肉在体收缩速度的差异.结果 在踝关节进行周期性屈伸运动时,背伸阶段(1 ~10时相),2组受试者TA均表现为向心收缩;跖屈阶段(11 ~ 20时相),2组受试者MG及SOL均表现为向心收缩.在背伸阶段中的第3~6时相,青年组TA收缩速度(中位数值分别为:- 37.66、-53.00、- 60.66、-56.00 mm/s)大于老年组(中位数值分别为:-30.33、-42.49、-53.00、-48.67 mm/s),在跖屈阶段中的第13 ~ 15时相,青年组MG收缩速度(中位数值分别为:-47.66、-60.00、- 66.33 mm/s)大于老年组(中位数值分别为:-25.17、-37.99、-50.98 mm/s),跖屈阶段中的第12 ~ 14时相,青年组SOL收缩速度(中位数值分别为:- 27.21、- 40.10、-49.13 mm/s)大于老年组(中位数值分别为:- 20.66、-29.61、-37.16 m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踝关节周期性屈伸运动时,老年组TA、MG及SOL收缩功能下降.VE-PC MRI技术可以反映小腿肌在体活动的生物力学特点,为肌肉功能在体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估脑卒中患者“感觉运动训练”方案,由照顾者和物理治疗师分别实施家庭康复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脑卒中后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照顾者组)和对照组(治疗师组)各20例。对照组由熟练操作的物理治疗师在患者家里负责实施“感觉运动训练”方案,1.5小时/次,3次/周,共8周;实验组由经过物理治疗师培训且考核合格后的照顾者负责实施,其他方案同对照组。选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表、Berg平衡量表、10m步行试验和6min步行试验分别评估患者的各项运动功能,入组时、治疗8周后对两组病例均分别进行一次评估,3个月后对两组病例均再进行1次随访评估。 结果:两组患者各变量3次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各个变量时间主效应F值分别为77.892、114.689、42.793、84.895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处理主效应F值分别为0.934、2.191、3.040、1.888与处理×时间F值分别为0.243、4.189、0.956、2.409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由经过物理治疗师培训过的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负责实施的家庭感觉运动训练与教育方案能取得与由物理治疗师负责实施接近的治疗效果,并能在短期内继续提高或维持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患者步行时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躯体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偏瘫患者39例,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躯体的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骨盆旋转运动之间的相关有显著性意义(r=-0.396.P<0.05);其步行能力与躯体侧方运动呈负相关,而与其躯体垂直运动呈正相关(r=-0.755,P<0.01;r=0.534,P<0.01),步行能力与Barthel指数正相关(r=0.475,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躯体和骨盆运动障碍是影响步态恢复的重要因素,提示躯体的协调性训练和骨盆的控制性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对比肌骨超声影像引导高渗葡萄糖(hyperosmotic glucose,HG)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注射治疗网球肘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选择不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门诊行肌骨超声影像引导注射治疗的网球肘患者,按注射药物不同分为HG组和GC组,对两组患者注射前、注射后1个月、注射后3个月、注射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臂、肩、手功能障碍(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值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 结果:共纳入患者31例,患肘35例,HG组17例,GC组18例。与注射前相比,两组患者注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MEPS评分和DASH值均显著改善(P<0.05)。GC组患者注射后1个月疗效显著,注射后3个月、6个月疗效维持;HG组注射后1个月疗效明显(P<0.05),注射后3个月疗效更优于注射后1个月(P<0.05),注射后6个月疗效维持。两组相比,注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MEPS评分、DASH值,GC组较HG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肌骨超声影像引导HG与GC注射治疗网球肘均安全、有效;注射后6个月内GC组的疗效优于HG组;该研究结果为网球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减重平衡训练法与促通技术平衡训练法对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差异。方法:85例脑卒中恢复期(病程1~6个月)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减重平衡法训练组)42例和对照组(促通技术法平衡训练组)43例。治疗组用美国产Pnew-weight减重支持系统对患者进行坐位或站位平衡训练。对照组用神经肌肉发育促进技术训练坐位或站位三级平衡。两组患者都做平衡训练1个月,每天练习平衡能力30min,每周训练6d。对全部85例患者的平衡能力用Berg平衡量表(bergbalancescale,BBS)来评价;ADL用日常生活活动分析评估表来评价。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分别为27.10±15.52和43.56±16.2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0,P<0.01);活动分析评分分别为34.69±16.51和51.26±15.1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6,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分别为29.61±14.33和36.53±15.5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1,P<0.05);活动分析评分分别为31.24±15.62和43.36±17.2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37,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BB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4,P<0.05);活动分析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5,P<0.05)。结论:减重平衡训练法比传统促通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