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median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MNES)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b receptor,GABA)b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促醒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MNES组、GABA 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组,应用MNE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实验完成后6h、12h、24h每组每个时间点各处死10只大鼠,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前额叶皮质GABA b受体的表达。结果:大鼠经"自由落体撞击法"造模后出现与临床昏迷状态相似的行为学变化,经MNES后表现出短暂的行为觉醒反应。空白对照组意识状态全部为Ⅰ级,假刺激组平均为(5.33±0.758)级,刺激组平均为(3.80±1.064)级,巴氯芬组平均为(4.63±0.964)级,4组的意识状态分级呈"空刺巴假"递增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同一组3个时间点的前额叶皮质GABA b受体表达呈"6h12h24h"趋势,空白对照组及刺激组3个时间点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假刺激组及巴氯芬组3个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同一时间点4组的GABA b受体表达呈"刺空巴假"递增趋势,6h、12h、24h空白对照组与刺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同一时间点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后大鼠出现短暂的兴奋性反应,意识状态等级提高,正中神经电刺激是治疗脑外伤后昏迷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前额叶抑制性递质GABA b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产后下背痛患者行核心肌群训练治疗的疗效,以及患者治疗后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竖脊肌和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方法 将产后下背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上增加每日1次的核心肌群训练.每周治疗3次,治疗周期为4周.对所有患者进行VAS评分、简体中文版Oswestry失能问卷(simple chines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SCODI)评价,并对痛侧和对侧的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进行检测.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和SC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和SCODI较治疗前改善,且试验组患者VAS评分和SCODI评分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痛侧竖脊肌及多裂肌平均振幅值(average electromyography,AEMG)及中位频率值(median frequence,MF)均与对侧接近(P>0.05);对照组痛侧竖脊肌及多裂肌MF与对侧接近(P>0.05),但AEMG仍小于对侧(P<0.05).试验组痛侧竖脊肌及多裂肌AEMG及MF较对照组痛侧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对侧竖脊肌及多裂肌MF及竖脊肌AEMG较对照组对侧显著提高(P<0.05),对侧多裂肌AEMG较对照组对侧提高不明显(P>0.05).结论 核心肌群训练可通过激活产后下背痛患者的多裂肌及竖脊肌,改善其功能水平和疲劳程度,改善产后下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别对患者双上肢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评估,并对偏瘫上肢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进行静息状态下针极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患侧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侧相比,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侧的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1),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潜伏期延长(P<0.05),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潜伏期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双侧无差异(P>0.05)。偏瘫侧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CMAP波幅变化率明显高于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P<0.05)。偏瘫侧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较健侧降低(P<0.01),感觉传导速度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侧SNAP波幅变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但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率两两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半脱位后上肢所检肌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发电位,偏瘫上肢近端出现率高于远端肢体,其中冈上肌自发电位出现率为61.54%,三角肌为84.62%,肱二头肌为69.23%,伸指总肌和拇短展肌为46.15%,小指展肌为30.77%。偏瘫侧CMAP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导致支配肩和上臂的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大于支配前臂和手的神经,可能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正>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是指用一种可植入装置刺激迷走神经的治疗方法,即通过外科手术将螺旋电极缠绕于颈部内迷走神经上,将刺激装置埋在胸前,调整装置参数与模式,使刺激器自动刺激迷走神经达到治疗目的。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5万多例患者接受了这种治疗,主要应用于难治性癫痫和持续性、复发性抑郁,此外,VNS对记忆功能障碍、脑外伤、脑缺血的改善作用也得到越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8例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外伤性脊髓损伤伴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刺激靶点为初级运动皮质(M1区),刺激频率为10Hz,刺激强度为静息运动阈值的90%,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6周。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定疼痛,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疼痛相关情绪状况,采用简明WHO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的前28项之和及自身总体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6周后,18例患者的SF-MPQ中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HAMD、HAMA、WHOQOLBREF(前28项之和)和WHOQOL-BREF(自身总体评分)较治疗前组内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外伤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并能改善患者疼痛相关情绪障碍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