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70篇
神经病学   13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2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对照组78例,再按年龄各组又分高龄组(≥65岁)和低龄组(≤64岁)。康复组加用Bobath手法按摩瘫痪肢体及被动运动手段。评估者实施盲法。结果:康复组和对照组的高、低龄组在治疗30d、半年后与治疗前相应项目评分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在治疗30d后高龄组的康复组Fugl-Meyer下肢评分(21.13&;#177;10.17)分与治疗前(15.32&;#177;8.22)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对照组则无此改变,治疗前为(14.36&;#177;9.81)分,30d后为(16.97&;#177;9.74)分(P&;gt;0.05),但半年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则与康复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是否采用康复手段可影响65岁以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结果表明高龄脑卒中患者应尽早采用康复手段,对其下肢的运动功能和神经缺损改善有益。  相似文献   
82.
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心脏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心脏的病理形态.发现所有高血压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肥厚和心肌内小冠状动脉病变,但大冠状动脉无粥样硬化,在此基础上自发性心肌梗塞率为41.8%。表明心室肥厚和心肌内小冠状动脉病变在高血压所致的心肌缺血性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3.
高血压动脉硬化性混合性中风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双肾双夹法复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55只,肾动脉狭窄术后40周内自发脑卒中31只,其中单纯出血或缺血性中风20只(64.5%),混合性中风11只(35.5%)。混合性中风的大鼠脑内细小动脉的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微动脉瘤形成及增生性反应等病变比单纯出血或缺血性中风者更为广泛、严重。表明高血压是混合性中风的重要病因,高血压性血管损害是其发病基础。本文还根据中风灶的大小将混合性中风进一步分型,并探讨了各型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84.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自发脑卒中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通过研究双肾双夹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自发脑卒中的病理形态,发现高血压所致的脑内细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透明变性和微动脉瘤形成等是出血性脑卒中和脑梗塞的共同病理基础。探讨了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并为混合性脑卒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5.
迟发性神经元坏死与自由基和钙超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塞时,缺血区神经元在血液供应恢复后,可能继续发生退行性变乃至死亡。目前认为,自由基代谢紊乱是这种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关键环节,钙超载则起了促成作用,两者相互作用导致细胞损伤由可逆性发展为不可逆性。尽早使用自由基清除剂和钙拮抗剂,对减少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6.
提高临床神经病学见习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神经病学教学中积极探索与实践,运用"以病例症候为中心、临床问题为基础"的"导学式"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实施规范化教学,重视医德教育、教学监控、教学改革及严格考试制度等来加强教学管理,充分调动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了神经病学临床见习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7.
卒中后4周内便秘的发生、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便秘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外调查显示卒中后便秘的发生率为30%~60%,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观察时点和所采用的便秘诊断标准不同;而国内对脑卒中患者便秘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医药治疗效果的观察方面,且研究人群通常包括既往存在便秘的患者,无法确切的分析卒中后便秘的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关系.为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卒中后4周内便秘的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卒中后便秘发生的主要因素,并探讨其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共收集154例脑卒中发病7 d以内的首发脑卒中患者,以罗马Ⅱ标准评定卒中后4周内便秘的发生情况,记录包括各种危险因素在内的病史、体征以及12周内的复发或死亡病例.发病1、4周均用NIHSS行神经功能评定,用BI和MRS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并于12周时再次测评BI、MRS.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0.0进行处理;用Kaplan-Meier法分析卒中后便秘的发生情况,Cox回归确定卒中后便秘发生的影响因素,便秘组与非便秘组患者4周及12周预后不良率之间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卒中后4周累积便秘发生率为55.31%,便秘的发生风险以7天内为最高,7天后呈下降趋势,半数患者在卒中后11天发生便秘.利用Cox模型对患者的基本特征、疾病情况及卒中后进食方式等与脑卒中患者便秘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发病1周时的BI和排便环境改变是影响卒中后便秘发生的危险因素日常生活能力越低的患者,卒中后便秘发生的危险性越高,有排便环境改变的患者较无改变的患者发生便秘的危险高;与非便秘组比较,中度脑卒中便秘组患者卒中发病第4周及第12周预后不良率明显增高(P<0.01;P=0.012).结论住院脑卒中患者便秘发生率较高,日常生活能力状态较低且排便隐蔽环境改变者易发生便秘;卒中后便秘对部分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不良影响.临床工作中应关注脑卒中患者肠道功能的改变,预防便秘的发生,这可能提高部分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促进病人康复,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8.
银夹形状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远期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不同形状银夹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远期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用内径均为 0 3mm的环形和槽形银夹分别复制双肾双夹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记录两组大鼠在肾动脉狭窄术后 3 0周内的血压水平、自发脑卒中率和心肌梗塞率。  结果 肾动脉狭窄术后 1~1 4周内 ,两组血压无显著性差异 ,1 4周后环形银夹组血压高于槽形银夹组 ,3 0周内自发脑卒中率和心肌梗塞率也高于槽形银夹组。  结论 用环形银夹复制的双肾双夹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 ,更适用于高血压性心、脑并发症的研究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氟桂利嗪、托吡酯及氟桂利嗪合用托吡酯对偏头痛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1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氟桂利嗪合用托吡酯组(34例,A组)、氟桂利嗪组(34例,B组)及托吡酯组(33例,C组),疗程2个月,观察上述3组治疗前后头痛发作程度、头痛发作频率及头痛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A组、B组治疗前后上述3项指标均有改善,评分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C组治疗前后仅头痛发作的程度、频率有改善,评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治疗前后比较;上述3项指标F值分别为24.23、12.44、9.86,P均小于0.05;其中A组3方面改善均最为明显;而B组及C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氟桂利嗪、氟桂利嗪合用托吡酯对偏头痛发作的程度、频率及持续时间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而托吡酯对偏头痛持续时间没有减少的作用;氟桂利嗪合用托吡酯较单独应用其中的一种有更好的预防偏头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90.
用自制环形银夹狭窄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复制成一种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RHRSP),其高血压形成率达100%,术后30周内平均血压峰值达(29.1±3.0)kPa。大鼠脑内细小动脉发生典型的高血压性损害,毛细血管也有结构性破坏。喂普通饲料时,40周内有56.4%大鼠自发各种类型的脑卒中。所有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室肌肥厚和心肌内小冠状动脉病变,41.8%大鼠自发心肌梗塞。该模型的心脑血管损害与人类高血压病基本一致。用于研究高血压性脑、心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和验证各种药物的防治效果,所得的研究结果更接近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