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8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针对SARS一线医护人员出现的恐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应激反应,进行了有效的心理干预,包括积极的社会支持、及时调整认知评价、开展技术培训以及合理的饮食和作息。实践证明,有效的心理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2.
Objective To evaluat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n th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on of ascitic bacterial 16S rRNA genes in the diagnosis of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with non-neutrophil ascites. Methods The bacterial 16S rRNA was detected by 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PCR in 64 cases of suspected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with nonneutrophil ascites, 6 cases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accompanied with non-infected ascites at the same time period, as compared to the ascitic bacterial culture. Results Bacterial 16S rRNA quantitative PCR can detect DNA duplicate as low as 10 copies. The rate of detectable bacterial 16S rRNA by quantitative PCR( 15.63% )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rate of positive bacterial culture (3.13% ) ( x2 = 5.52, P < 0.05 ); and 6 cases of non-infected ascites were negative analyzed by 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PCR and bacterial cultures. Conclusions The ascitic bacterial 16S rRNA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on is high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for the diagnosis of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with non-neutrophils ascites, whtich is of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的意义。方法对200例CHB患者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精确定量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患者均检测血清中HBeAg含量,同时进行肝活组织检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BcAg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按测定血清HBV DNA水平,分为A组(<3 log10拷贝/ml)20例,B组(≥3 log10拷贝/ml-<5 log10拷贝/ml)13例,C组(≥5 log10拷贝/ml~<6 log10拷贝/ml)24例,D组(≥6 log10拷贝/ml~<8 log10拷贝/ml)116例,E组(≥8 log10拷贝/ml)27例。肝组织HBcAg阳性者175例,占87.5%,A组HBcAg阳性率55.0%(11/20),B组53.8%(7/13),C组75.0%(18/24),D组96.6%(112/116),E组100.0%(27/27),HBcAg阳性率与血清HBV DNA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0,P<0.01)。血清HBV DNA水平高低与HBeAg阳性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1)。其中20例HBV DNA阴性者中(A组),HBeAg阳性者5例(25%),HBcAg阳性者11例(55%);15例HBV DNA阴性且HBeAg阴性者中有7例HBcAg阳性,占46.7%。结论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能更可靠地反映肝细胞内HBV复制状态。检测肝组织内HBcAg对CHB患者疗效评价和对治疗反应性的预测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4.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HBeAg、H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155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与HBeAg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并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 HBV-DNA阳性组患者血清HBsAg水平高于HBV-DNA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在HBV-DNA阳性组中,患者血清HBsAg水平随着HBV-DNA载量的增加而增加,低病毒载量组患者血清HBsAg水平最低,高病毒载量组时患者血清HBsAg水平明显最高,且高病毒载量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血清HBsAg水平在HBeAg阳性及HBeAg阴性组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血清HBsAg水平与HBeAg定量有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HBsAg水平定量检测可反映宿主体内乙肝病毒复制的水平.  相似文献   
75.
HBV感染是我国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主要病因,其预后差,病死率高,早期识别以及早治疗尤其重要[1].除可干预诱因之外,从宿主遗传角度个体化地识别ACLF高危HBV感染者不失为一种有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76.
目的 了解拉米夫定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应答不佳者基因型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方法 应用克隆测序法检测3例患者(S1患者、S2患者、S3患者)拉米夫定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12个月以上病毒学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线、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60周HBV基因型,每个时间点各随机挑取25个克隆进行鉴定并测序.结果 3例初始联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治疗慢型乙型肝炎应答不佳患者各时间点的总克隆数为398份,其中S1患者在基线时C基因型(8.3%)和B基因型(91.7%)共同表达,但B基因型占绝对优势(22/24).治疗60周时C基因型占绝对优势(100%).S2和S3患者在基线时仅表达B基因型,在治疗过程中,B基因型逐渐“漂移”为C基因型,治疗60周时,C基因型占绝对优势(S2中占75%,S3中占100%).结论 克隆测序可以更好的反应整体的基因型水平;在长期药物压力下HBV基因型从B基因型逐渐向C基因型演变,是导致拉米夫定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应答不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7.
二胺氧化酶 (DAO )是存在于人类和哺乳动物小肠粘膜绒毛上层的细胞内酶 ,而临床患者血液中DAO活性能较准确地反映小肠粘膜的完整性、功能损伤程度 ,以及肠道通透性的改变。为了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时 ,是否与小肠粘膜的损伤以及功能改变有关 ,我们测定了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DAO的活性 ,以了解肝硬化患者小肠粘膜完整性和功能状况。材料与方法一、患者的筛选肝炎肝硬化患者诊断按 1995年北京第五次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选择住院患者 96例 ,其中男性 74例、女性 2 3…  相似文献   
78.
转基因表达干扰素-α1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转基因表达干扰素-α1(IFN-α1)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将HBV全基因插入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BK-CMV中,用FuGENETM6,把pBK-HBV转染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建立HBV瞬时表达和稳定表达两种细胞模型;导入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人IFN-α1重组体(pWP8A-IFN-α1),研究转基因表达IFN-α1对HBV的抑制作用.结果 pWP8A-IFN-α1转基因表达,在HBV瞬时表达的细胞培养系统中,对HBV有显著的抑制作用,HBeAg的产生被完全抑制;在HBV稳定表达系统中,对细胞培养液HBeAg的抑制率为70.6%,3 000 IU/ml外源重组IFN-α1b对HBeAg抑制率为53.6%.结论 转基因表达IFN-α1,能有效抑制HBV标志表达,其抑制作用与3 000 IU/ml的外源重组IFN-α1b的抑制作用相当.因而有可能应用转基因IFN-α1对HBV感染人群进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79.
目的深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唾液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与肝组织及血清纤维化程度间关系的结果,探讨有关因素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精确定量配对检测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唾液中HBV-DNA含量;按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进行病理分级为0-4级,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患者血清、唾液中层黏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IV型胶原(IVC)、前Ⅲ型胶原(PCⅢ)的含量。结果血清、唾液HBV-DNA含量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均无显著相关性(r=0.09,P=0.22;r=0.05,P=0.52);血清、唾液HBV-DNA含量变化与肝纤维化LN、HA、IVC、PCⅢ指标之间结果分析亦均无明显关系(P均>0.05)。结论HBV-DNA含量与肝组织及血清纤维化程度间无明显相关,其可能原因为:①复杂的病理免疫及发病机制;②病理分级方法学差异;③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了解这些因素的存在,能够帮助诊断及选择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80.
肠道内正常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微生态体系,其“平衡失调”与人的疾病状态密切相关〔1〕。据报道肝硬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2〕。而慢性肝炎患者的肠道菌群状态及其在肝硬化后的变化情况,迄今国内外鲜有报道。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1996年8月至1997年5月期间随机选择我院住院患者50例,其中男46例,女4例,年龄17~52岁。按诊断标准〔3〕分成5组:慢性肝炎轻度组、慢性肝炎中度组、慢性肝炎重度组、慢性重型肝炎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组,每组均为10例。选健康成人10例为对照组,年龄18~45岁,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功能试验证明未患过肝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