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93篇
  免费   377篇
  国内免费   209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112篇
妇产科学   51篇
基础医学   334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1533篇
内科学   559篇
皮肤病学   30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564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626篇
综合类   2715篇
预防医学   369篇
药学   989篇
  8篇
中国医学   497篇
肿瘤学   23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474篇
  2013年   441篇
  2012年   603篇
  2011年   537篇
  2010年   570篇
  2009年   589篇
  2008年   586篇
  2007年   561篇
  2006年   563篇
  2005年   545篇
  2004年   428篇
  2003年   418篇
  2002年   344篇
  2001年   302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狼疮性肾炎(LN)常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临床表现就诊于肾病专科,属该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肾活检,占肾脏病的13.5%;位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首位,占54.3%[1]。故绝大多数肾病专科医师对该病的诊治常规确已铭记在心。但SLE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多系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回结肠血管为人路标志的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根治术的难点及处理。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月对24例结肠癌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根治术。按肿瘤处理原则,内侧人路,结扎相应血管,清扫淋巴结,并通过小切口在腹腔外进行切除吻合。结果24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36~200m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15~200ml,平均40ml。清扫淋巴结12~25枚,平均17枚。辅助切口4~7cm,平均5cm。术后住院6~9d,平均7d。除1例术后切口液化感染外,无其他切口或穿刺口并发症发生,无肠漏及腹腔感染等发生。18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2例发生肝转移,其余患者未见有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正确选择后腹膜切开点,有利于肠系膜上静脉游离和融合筋膜间隙的分离;正确理解全结肠系膜切除、熟知胃结肠干的解剖变异,是减少术中出血和顺利完成规范化手术的成功要点。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结扎对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73例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根部结扎组85例,采用IMA根部结扎术及根部淋巴结廓清,非根部结扎组88例,采用IMA低位结扎及结扎部位淋巴结廓清.根部结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淋巴结数及转移度、复发率、5年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非根部结扎组的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度、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根部结扎组,复发率则明显高于根部结扎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A根部结扎及根部淋巴结廓清对直肠癌的治疗效果优于IMA非根部结扎及结扎部位淋巴结廓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4.
随着对脾脏功能的深入认识,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越来越多,但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并不多[1]。本文总结16例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患者资料,并分析其应用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5.
1病历摘要 男,5岁。1a内仅复发病10余次,每次均以恶心、呕吐为主诉住院,前几次均按急性胃炎治疗后好转出院。本次人院查体:营养不良外貌,心肺正常,全腹软,剑突下有轻微压痛,肠鸣音正常。给予补液等治疗后好转,并给予X线钡餐检查,确定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第一段]  相似文献   
66.
2004年9月8日收治一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儿,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7.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误诊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最早由日本人Kikuchi等于1 972年描述的,故又称Kikuchi病或Kikuchi-Fujinmoto病[1],简称HNL.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的自限性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因其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我院自1993~2003年共收治HNL12例,其中误诊9例,误诊率达75%.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裸支架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采用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的5例患者,予完善的术前准备,针对性的术后观察、护理。结果在围手术期精心护理下,4例腹痛症状患者术后3周腹痛消失;5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至12个月效果满意。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后细致观察、护理,为孤立性SMAD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69.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外科治疗5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锋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0):1814-1816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5例均行急诊手术,术中确诊。4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1例发病4h手术,复位成功,1例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结论:腹部X线和腹穿有助于诊断。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治疗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关键。  相似文献   
70.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及后处理技术研究正常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与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AA)夹角的解剖形态学规律,探讨MSCT诊断"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MSCT,前瞻性观察220例正常者的SMA与AA的夹角大小,LRV夹角处、近肾门段最宽处的内径(前后径)及相应水平的截面积,以明确LRV的走行特征及正常人SMA与AA夹角的大小对LRV形态的影响,并计算出正常人SMA与AA夹角的范围、LRV受压前后的内径、截面积的参考范围以及体重指数与夹角的关系。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MPR、MIP。另有3例临床已证实NCS的病例作为分析参考。结果 220例正常SMA与AA的夹角的大小为(56.67±18.27)°,肾门段LRV前后径(DD)为(9.91±2.23)mm,截面积(SAD)为(119.81±43.03)mm2;夹角段LRV前后径(DN)为(6.50±2.31)mm,截面积(SAN)为(86.47±41.27)mm2;并计算DD/DN,SAD/SAN。220例正常人中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Kg/m2)与SMA与AA间的夹角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有一定的正相关联系。结论正常人LRV于SMA夹角处呈所谓轻度受压征象(移行型或夹角小于50°)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NCS是一个以临床症状为前提的综合诊断,不能单纯依靠CT表现确诊NCS,但CT表现可提示患NCS的可能性大小。当LRV呈未受压型或移行型,SMA夹角大于50°,截面积缩小在Ⅱ°以下,可排除NCS的可能;LRV呈漏斗型,夹角小于50°,截面积缩小达Ⅱ°以上者,高度可疑NCS,应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