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前足筋膜间隙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1995年8月-2002年2月,利用whiteside测压装置对208例跗跖关节骨折脱位患者进行前足部筋膜间隙内压监测,其中19例间隙内压为30—59mmHg(平均45mmHg),均经前足背侧入路进行筋膜间隙切开减压术,同时行复位内固定。术后继续监测筋膜间隙内压。10天后缝合减压伤口,伤口不能闭合者刃厚皮片覆盖。结果:19例患者随访3—8年(平均4年),15例获得良好的功能效果,4例行走或站立过久时前足部有轻度疼痛,其中3例前足增宽,足弓较健侧减小,2例两点辩别觉、痛觉略减退。无一例出现前足僵硬,爪形趾、软组织萎缩及运动功能异常。结论: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前足筋膜间隙综合征不容忽视,应及时进行间隙内压力测定,减压是最佳治疗方案,前足背侧入路是安全可行的减压入路。  相似文献   
62.
天鹅加压接骨器影响骨折愈合记忆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天鹅记忆加压接骨器(SMC)对骨折愈合影响,进一步探讨其生物力学意义和记忆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25只家犬两侧股骨中段横型截骨,左侧以SMC内固定,右侧以加压接骨板固定,术后1,2,4,8,12周行X线摄片、三点折弯测试观察。结果 SMC组内固定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且愈合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外骨痴及骨质疏松。骨折后4,8,12周,SMC组截骨处骨皮质厚度和股骨力学强度均高于对照组。SMC组4,8,12周内固定骨折愈合过程中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分别为(48&;#177;13),(79&;#177;15),(86&;#177;18),与钢板组比较具有差异显著性的意义(P&;lt;0.05,t=7.56,P&;lt;0.0l,t=4.33)。结论 SMC内固定可起到有效内固定和持续加压作用,使骨愈合时间缩短,提高了固定段骨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 探讨伴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间伴有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45岁.均在诱因下起病或出现明显加重,病程较短.术前行颈椎X线、CT和MR检查,证实有1-3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同时伴有多个(≥2个)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7分.平均5.3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5~12分,平均9.3分.13例患者单纯经椎间隙摘除突出的间盘减压;11例接受椎体次全切除减压;2例一期经椎间隙摘除突出的间盘,二期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结果 患者根性疼痛及肢体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平均2.5(1~4)分,JOA评分平均14.2(11~16)分,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63.2%.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既往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临床症状较轻微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可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临床症状出现或加重.术前明确责任病灶,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常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寰枢椎松解方法的选择,应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融合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9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男15例,女4例;年龄11~66岁,平均41.5岁.寰椎前脱位15例,寰椎后脱位4例.14例有明确外伤史.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14例有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等颈髓压迫症状.术前常规行X线、MR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估寰椎移位及旋转程度.根据脱位类型及移位程度选择前路和(或)后路对寰枢椎进行松解,在持续颅骨牵引下利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寰椎复位、固定及髂骨块植骨融合.术后头-颈-胸支具保护12周.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60个月,平均26.4个月.患者颈部疼痛缓解,14例存在神经压迫的患者神经功能好转,脊髓ASIA残损分级提高.平均4.5个月植骨愈合.术前寰椎移位5~13mm,平均(8.7±2.6)mm,术后平均(2.6±1.2)mm;术前寰椎旋转0°~55°,平均(17.3°±5.8°),术后平均(5.0°±2.4°);两者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椎动脉损伤及内同定失败、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应根据脱位类型和移位程度选择相应的寰枢椎松解方法.良好的寰枢椎松解、复位结合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固定、髂骨块植骨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后路椎弓根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04年8月~2007年7月收治的16例因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导致的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行后路植骨融合.观察术后寰枢椎复位及植骨融合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3.8年,平均2.2年,寰枢椎脱位复位程度均达90%以上,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无内固定断裂、移位.结论 后路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治疗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7.
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采用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适应证、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3月,25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采用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年龄42~75岁,平均53.2岁.骨化物分型包括局限型7例,分节型5例,连续型8例,混合型5例;骨化物范围涉及2~4个椎节,平均2.8个椎节;椎管狭窄率50%~97%,平均68.4%.所有患者均通过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切除骨化后纵韧带减压,并采用钛网植骨钢板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结果 本组两椎体次全切除16例,三椎体次全切除9例.随访2~18个月,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从术前平均9.3(5~12)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4.2(11~16)分,恢复率22.2%~87.5%,平均63.2%.并发症包括6例脑脊液漏(4例间歇性脑脊液假性囊肿),2例神经根麻痹,1例血肿压迫,1例术后短期四肢肌力下降.结论 前路多椎体次全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手术疗效,但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相似文献   
68.
在“3+2”医学教学新模式下,对即将进入外科实习的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强化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训练中,我们培养学生互为标准化病人,模仿外科急性腹痛进行问诊及体检技能的训练和指导,有效地解决了“三基”强化训练中存在的临床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后内固定失败翻修中的应用。方法对1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后内固定失败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结合经后外侧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进行翻修,观察后椎体Cobb''s角变化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36个月,中位数24.6个月。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成角畸形消失。手术前Cobb''s角为(20.14±2.42)°,手术后Cobb''s角为(3.21±2.01)°,末次随访时Cobb''s角为(3.34±2.18)°,手术前后Cobb''s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手术后Cobb''s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根据X线片及三维CT复查,所有植骨均一期融合,融合时间4~6个月,中位数4.6个月。结论采用后路内固定结合经后外侧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后内固定失败进行翻修,能有效防止内固定再次失败、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比较寰枢椎后路固定技术中几种不同线型固定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测定不同锁紧力量和操作方法 对固定效果的影响.方法 6例新鲜寰枢椎复合体标本(CO-C3).在改良WD-5力学试验机上,分别测量正常寰枢椎复合体(N组)、寰枢椎不稳(M组)以及不稳时行寰枢椎Brooks法双向钛缆固定(A组)、Atlas钛缆固定(B组)、Songer钛缆固定(C组)、钢丝固定(D组)的寰枢椎复合体在屈、伸、侧屈、旋转等情况下的应变、位移、强度、刚度、扭矩、扭角等的大小.结果 双向锁定式钛缆A组在相同锁紧拉力条件下固定强度为最高,应变、载荷位移最小,同各内固定组与正常组(N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同时锁定的效果好于单侧轮流锁定(P<0.05),经休息后再次固定的效果好于单纯双侧同时锁定的效果(P<0.05).结论 对于钛缆内固定系统来讲,随着锁紧力量的加大,钛缆锁定的效果也更加理想.双向锁定钛缆因为锁紧方式的改变相同锁紧力量达到了比钢丝和进口钛缆更好的固定效果.Brooks法钛缆固定时,双侧同时锁定后经休息再次锁定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